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祖敏 《云梦学刊》2011,32(6):38-42
帝王情结是屈原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忠君、尊君、骥君、思君、罪君、惜君、哀君、伤君、痛君等复杂微妙的心理情感构成了屈原帝王情结的深邃内涵,这份凝重的帝王情结缘于屈原心中对楚国深沉的挚爱。先秦帝、王观念是屈原帝王情结生成的重要心理渊源,儒家先王崇拜思想是屈原帝王情节生成的文化渊源,而宗法观念最终促进了屈原帝王情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屈原"美政"思想源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对于帝王的强烈希望和期待心理。先秦帝王观念中的先王崇拜思想则是屈原"美政"理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因子。屈原"美政"理想的构建缘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尤其是儒家、法家的法先王思想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屈原心中凝重的帝王情结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自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宋是类书大兴的时期。作为兼收四部的类事之书,帝王逐渐成为类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宋的重要官修类书,多数都有帝王部这一专门类目,但其编纂方式、收录内容、主旨思想等却有明显差别。这些差别,既体现了类书功能上的变化,又反映了编纂者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是指较远距离、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帝王出巡、游历过程。帝王巡游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但也兼有经济、军事、文化意义,还有个人娱乐的目的。把帝王巡游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唯我独尊”的帝王治国安邦的良苦用心,而 且,也能使我们窥见与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帝王赏山娱水、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史官之职与现实政治要求着《史记》以帝王为中心的格局。司马迁的帝王史观有四个层面:一是有德者居国,二是王者一统天下,三是英雄史观,四是礼乐文化。这四个层面拧结到一起便是“承天改元”的思想。“承天改元”是为新王立法的思想.在三统说的影响下,司马迁表达着汉“得天统”的宗教神学思想,确证着帝王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帝王名号的政治文化功能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王名号作为一个历史动态观念,其政治文化功能体现为政治合法性、政治社会化、整合社会的控制机制、特殊的思维定式等几个方面。帝王名号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君主专制的稳固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封建迷信性。质言之,帝王名号是专制王权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从立志倾覆清廷时 ,就开始摈弃帝王思想 ,并为实现共和国的理想 ,维护民权制度 ,同专制统治者和帝王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对帝王思想的批判和斗争 ,谱写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光辉夺目的一章 ,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帝王师”形象。其中,寄托了封建时代士人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反映出儒家政治思想的曲折演变。“帝王师”的观念,肇端于孟子,昌大于汉儒。然到汉儒,实已碰壁,只不过托诸空言而已。随封建君权之日重,后世儒生只能将这一梦想寄于诗文稗曲之中。《三国演义》即为最典型的作品,由此而形成了以“帝王师”为主要特点的“诸葛范型”,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曾德雄 《文史哲》2006,(1):37-46
帝王世系及其受命是谶纬的中心思想内容,其要义是论证汉政权之合法正统地位。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而展开。这一思想内容对于儒学和经学有所承继,更有所发明,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文明早期寻求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历程,其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旅行和旅游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在中国悠久的旅游史上 ,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古代帝王的巡游了 ,帝王巡游是当时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具有不可低估的旅游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轶 《船山学刊》2010,(1):180-184
早年杨度研习传统的帝王之学,后力主君主立宪,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失败后又一度热心张勋复辟,随后又毅然追随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杨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变化是较大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不能简单地以投机论之。本文拟对扬度政治思想做一简单评析,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玉璞 《东岳论丛》2012,33(7):182-184
在唐宋时期三教融会、“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潮中,封建帝王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钳制,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了分别利用的态度.一方面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佛、道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推行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唐宋诸帝这种融合三教的态度和行为,对三教在政治、思想、学术等层面上展开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产生了极大影响,“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萧梁帝王诗歌题材琐屑的多重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诗歌体裁琐屑,其原因颇多.除了萧梁帝王喜好平俗外,乐府民歌的启迪,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文学观念的演进,学术研究对诗歌题材的拓展,巩固政权的政治考虑等都是导致萧梁帝王诗歌题材琐屑的原因.萧梁帝王的诗歌,主题和风格均受到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而"赋"这种文学形式,更能表现萧梁帝王逞博示能的文化心理,所以,在诗歌中,他们也借鉴了"赋"的艺术技巧;进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萧梁帝王的文学观念,亦使题材趋于琐碎,他们的学术研究,更使其诗歌题材广泛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经筵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 《齐鲁学刊》2008,(1):52-58
经筵可以定义为"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在历史应用上有本意和引伸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唐,在宋代形成制度。历代经筵制度的具体内涵、性质不尽相同。经筵既是一种帝王教育制度,又是一种对君主专制体制有所制约的政治制度,还是一种文化礼仪形式,是各王朝崇儒重道文教政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的条件又与转轮王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社会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为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形成了交脚弥勒造像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二月河凭借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顽强持守 ,写出了规模不凡的 1 3卷 5 3 0余万字的清帝系列小说 ,吸引了众多读者惊羡的目光 ,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但遗憾的是 ,在这种热闹场景的背后 ,人们对于他小说的审美特征出现了误读 ,认为小说文本存在有较强的“戏说性”,蕴含着浓郁的帝王形象仰视心理。面对这些批评 ,我倒觉得二月河表现出了某种超越一般创作技巧层面的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别样姿态。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文化和历史小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文本所体达出的这种带有作者鲜明个性色彩的审美特征其实要在社会层面、读者阅读层面、…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不同的主题,决定了它们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征。独特的主题体现和专业的陈列介绍,专业性博物馆是为保存这世界某一个特殊领域的历史而存在,而它们加在一起,又融合成了这个大千世界。这里有着千年前的帝王陵墓,也有奴隶们的辛酸历程:这里有着精美的瓷器,气势恢弘的碑刻,也有着街头巷尾的百姓生活;这里有古蜀国神秘的文化,也有着近代中国悲壮的奋斗史……穿梭于专业性博物馆。见证历史的方方面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和建党实践的结晶。它蕴含着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认识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联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建理论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重大突破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剥削制度的长期统治下,旧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本质上说是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界认为 ,唐诗繁荣的局面是当时经济昌盛、政治稳定、思想环境宽松等特定条件所促成 ,也是诗歌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本文则认为 ,唐帝王的个人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唐代君主亲自作诗引领时风 ;其次 ,敕编典籍滋养诗人 ;最后 ,以诗取士发现诗才。惟其如此 ,唐诗创作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20.
《史记·高祖本纪》和《赵世家》融入了很多神话材料 ,即使是从允许人神合一、历史与神话结合的帝王天命神话的角度看 ,这些材料也不成体统 :材料支离破碎 ,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 ;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幻想 ,而只靠宗教观念的推演 ,从根本上缺乏神话的精神和光彩 ,人物的内心世界已经功利化。因此 ,尽管在观念和框架上 ,这些故事还属于帝王天命神话 ,但却根本不能与先秦时代的帝王天命神话同日而语。这说明 ,由于时代的发展 ,帝王天命神话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