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德育心理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性恶论出发强调了灌输的德育意义,在品德心理结构方面强调了"隆礼"的认识观,"节欲"的情感观,"专、恒、积"的意志观和知行统一的行为观。在德育方法方面则突出了环境教育、尊师取友及自我修为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荀子的德育心理思想显然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思想研究中,荀子是以性恶论而与孟子、老庄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其实,深入阅读荀子读本,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评判较为复杂。传统性恶论远不能揭示荀子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笔者现从荀子之“性”的中性色彩、荀子对人之“恶”的真实解释、荀子人性论中的向善和知善、人和环境的互动四个层面予以展开论述苟子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付强 《理论界》2008,(1):162-164
荀子的《乐论》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学专著,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些乐章至今还保留有美妙的回响。本文通过对荀子音乐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历史渊源和荀子音乐思想的探讨和分析,以期重现荀子音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并发掘荀子音乐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者,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以“性恶论”的人性观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为基础,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中和之乐”音乐审美观及“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法论     
礼是荀子的核心思想,但荀子的礼与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其突出表现在理论层面上荀子是援法入礼,在实践层面上是“隆礼重法”.荀子以礼为本,这决定了荀子的思想内核仍是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但其又内蕴着法家的法的思想因子,这又决定其非醇儒.荀子礼法观凸显了荀子思想的多重面相的综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人学问题的讨论贯穿荀子整个思想体系。本文立足礼学的视野,以荀子的“类”的思想作为统贯全文的核心,从天人之分、人性的结构性分析和人格修养工夫等方面,对荀子人学思想中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之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之价值如何实现等问题作了扼要的梳理,力图按照荀子的本意把人作整体的、动态的展示,以此透视出富有特色的荀子人学思想的儒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陈光连 《殷都学刊》2010,31(3):138-142
荀子思想刺取诸学而兼融各家,除稷下学宫的治学传统对荀子具有浓厚的熏陶外,稷下学者、先秦儒家、墨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荀子。荀子吸收了稷下学者"法"的思想,也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把礼与法紧密结合,寓法于礼,以礼统法,从而走向与稷下学者及孔孟儒家不同的道德教化道路。而墨家以利言德,荀子以情论德,以利言德则重利,以情论德则重义,这才是荀墨之学的真正分野。  相似文献   

10.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廖名春 《河北学刊》2012,32(5):1-4,15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储昭华 《河北学刊》2012,32(5):8-11,15
荀子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与儒学史上的大家,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荀子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宋儒及现代新儒家将荀子视为"不醇之儒",也有学者将荀子与思孟学派作为儒家的两极对立起来。为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儒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认为,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与中国哲学。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在外王学,即统一中国及其制度文明的理论设计方面发挥了较为重大的作用;在方法论上,发展了分疏、析别的思想传统。其超迈前人的学术贡献表现在天人关系、人性学说、社会理论与礼治建构、认识论与逻辑学等多个方面。荀子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后世对他的不同评价说明他有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对荀子的批评史也将成为荀学思想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高春海 《理论界》2013,(11):132-135
由于孔子孟子坚持孝道优位思想,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德、法制和公平.针对孝道优位思想所衍生的流弊,荀子对孝道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孝道的重要性.荀子之所以提出君恩重于亲恩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士人阶层对专制君主有严重的依赖性.这标志着荀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血缘本位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张铮 《北方论丛》2010,(1):71-73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儒家大师,但后世屡有学者将其划为法家学派。通过分析《荀子》与《商君书》中的思想与文本的关系,可知荀子与战国法家中商鞅学派的关系,即荀子虽然受到了商鞅学派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却以儒学为基础。因此,荀子一方面受到了法家商鞅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仍不失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和谐思想方面,荀子把"群"作为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的社会联合体和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群居和一"成为荀子社会和谐思想的理想化。荀子对为何要"群居"和如何"群居"都做了理论和实践探索。荀子在政治和谐思想方面提出的"隆礼重法"是贯彻"礼"的政治行为的一整套细则和方法。"群居和一"与"隆礼重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社会政治角度探讨荀子的"群居和一"与"隆礼重法"思想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其和合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发掘。具体来讲,荀子和合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加以探讨:首先,荀子和合思想是以"仁义"为根基的,和合的实现来源于对人性欲望的控制;其次,荀子和合思想是以"天下"为视域的,具有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宏观视野;再次,荀子和合思想是以"群居和一"为目标的,具有实现人类和平相处的指向。荀子和合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对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王符的治学指归上通荀学,致其政治思想超逸汉代一般学者。荀子以治学修身为政治根本,王符以此为治政前提。王符以礼法为儒家经典的精神实质,是对荀子观念的继承发挥。荀子的礼法关系理论和法治思想被王符继承下来并根据特定的时政进行了发展。荀子以任贤为治政的基础,王符的贤臣准则突出地体现了和荀子贤臣观的承传关系。王符继承和发展荀子学说,不仅由于学术理论上的承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事使然。  相似文献   

19.
杨少涵 《兰州学刊》2007,(5):183-184,113
荀子的军事论理思想继承儒家孔孟论兵思想,以礼义之统下的"仁义之兵"为治军的最高理想.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荀子还深刻认识到法的社会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赏刑之兵"思想,作为对"仁义之兵"理想的现实补充,从而在理论上超迈了孔孟论兵思想,也奠定了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并重军事伦理思想的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荀子强调对不同事物的“类”的区分,他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建构其理论体系。荀子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思想就是沿此思路而来,他提出圣人人格的根本特征是知通统类,核心是明礼义之统。荀子又把他的圣人人格思想贯彻于社会治理构想,从而提出了圣王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