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风骨"之意涵不仅以《易传》的乾阳"刚健"说为其理论来源,对它的诠释还应上溯至西周的雅乐乐奏。西周雅乐是一种庙堂典礼音乐,其主体结构是打击乐。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是偏于刚健的。《乐记》是西周礼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其雅乐理论为西周雅乐与"风骨"的中介。通过《乐记》的影响与渗透,《文心雕龙》为"风骨"提供了宏阔的理论背景;《风骨》的"风力遒"与《乐记》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在外在风貌上完全一致;"骨髓峻"与《乐记》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在形式的简洁质朴上有着内在关联。以审美超出政治教化之上,源出于更高的本体世界,又是《风骨》与以政治标准为唯一的《乐记》雅乐理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学凯 《北方论丛》2003,(2):128-130
《礼记·乐记》是古代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它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了"乐"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声、音、乐,指出了早期社会乐、诗、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的艺术观是广义上的艺术反映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寓礼于乐、礼乐并提、礼乐互补;向往古乐而排斥新乐;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故事性的艺术特质;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崇尚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孔子乐之思想的研究多结合《乐记》来展开,但是,实际上《乐记》虽然继承了孔子的乐之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孔子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实是讲礼的规范作用,教民如何去做,而经荀子到《乐记》,则无限地夸大了乐的政治功能,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其次,对"郑声"的解释,后人多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乐论》中的记载来加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书中的资料来源并不一定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乐之思想有过度发挥之处;再次,孔子既肯定乐的形式美,又重视乐的内容,提出的目标是"尽美""尽善",而《乐记》对此有篡改。总之,《乐记》强化了乐的教化功能,完全否定了乐的审美功能,僵化了乐的创作原则,从而使乐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过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周易》与《乐记》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前者是卜筮,后者是艺术,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其具体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三重对应的关系之上的。所谓三重对应关系,也就是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与卦(乐)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宇宙有天地鬼神,社会人生中有等级上的高低贵贱;与这两者相对应,《周易》的卦象中就有阴阳各爻的不同位置和变化,在《乐记》中就有宫、商、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  相似文献   

7.
《乐记》作为早期儒家音乐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在中国文艺美学的谱系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流传至海外,在世界美学与诗学理论领域独具影响力。19-20世纪,以英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学术圈,对该文本作了完整的英译与解读;与此同时,基于《乐记》英译的各个版本,美国汉学界尤其是华人学者也尝试阐发《乐记》的理论价值,以海外汉学的视角进一步确证其在中国美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释放其与西方诗学对话的空间,以此彰显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古琴艺术丰富的人文和精神内涵,使之超越了音乐文化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琴入选非遗后,中国古琴文化出现了复兴的势头。但在古琴文化复兴的背后,中国古琴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古琴艺术多样化风格流失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发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的美学专著。它总结了自《周易》、《尚书》以来先秦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开启了两汉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美学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已经发展到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新阶段。这一著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5,(6)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春秋》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乐记》成书时接受了《荀子·乐论》以及不同来源的先秦思想,而其基本音乐术语不会晚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另一方面,理解先秦诸子音乐话语及其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深入探讨《乐记》的成书动机及其各篇章的不同面向十分必要。《乐记》除了证明礼乐思想的正当性以外,也涉及音乐与情绪的密切联系,礼、乐概念的相辅相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系统化等各个方面。《乐记》集儒家音乐讨论之大成,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其核心范畴是"和"。"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通过对《乐记》的"和"的范畴及其现实意义的多维度分析,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韩伟 《船山学刊》2012,(3):70-74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的重要贡献是在承认乐的伦理价值、仪式价值的同时,亦承认乐的娱乐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乐记》也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乐的娱乐程度必须在儒家价值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在对待古乐、新声的问题上又显得过于僵化,从而表现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薛永武 《齐鲁学刊》2008,(3):109-113
《乐记》肯定了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揭示了创美主体情感的真实性,认为乐是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感性显现,是主体浓郁情感的抒发,是主体"气盛"的表现,进而达到和顺积中的中庸之美。情深才能文明,气盛才能化神,和顺积中才能英华发外。《乐记》通过对乐心互动之真的阐释,进一步证明了"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古琴诗在写作内容上往往重"意"而轻"技"、重"道"而轻"器"。这种写作特征的形成与古琴本身所独具的深厚文化蕴含密切相关。从琴音和琴况来讲,古琴是最符合中庸平和、雅正疏淡、柔美适中、幽美含蓄的审美境界的。魏晋南北朝古琴诗通过创造意境来体现古琴的琴德和琴功,以及表现士人弹奏古琴、聆听琴曲时所产生的艺术心境。这种"琴境"往往是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段获得的。诗人们超越音声,借景写情,化实景为虚境,以神驭形、以意驭象,将读者带入一种虚静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典籍中,有几部重要的哲学、美学著作,在论述哲学、美学问题时,也提出过许多有关艺术心理问题的见解,不容忽视。这些先秦典籍,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是对先秦诸子有关思想的综合、继承和发展,有些是前人没有提出的新鲜见解。在此,我们着重描述《周易》、《管子》、《乐记》、《吕氏春秋》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乐象”一语,出自《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广乐象”的渊源出于《周易》的易象理论。《乐记·乐礼》曾剿袭《系辞·上》关于“天高地卑”的议论,《系辞·上》以天地喻乾坤,以尊卑论贵贱,以人事的同和异,聚和分来说明吉凶,以天地、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决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乐记》把“乾坤”改为“君臣”,以“天地之别”来解释“礼,以“天地之和”来说明“乐”。之所以提出“天尊地卑”是为了论证君臣贵贱的等级地位,《乐记》正是沿袭“易象”的功能而生发“乐象”的功能,论证“乐者…  相似文献   

19.
《礼记·乐记》与《荀子·乐论》大部分相似,不一致之处含藏了迥然不同的乐教治国思路,却被以往的研究忽略。本文透由剖判两者之异,显示出《荀子》实以法政的逻辑对待礼乐,直接导致对艺术的强力行政控制和遏抑,不但不能宣敷光大礼乐之用,甚至使礼乐沦为虚浮不实的政治宣传工具。真正理解礼乐教化需对此歧途有充分的认知和警惕。音乐在政治的因果链条中作为一个辅助因素,主要作为观政、察民情的方式,整顿音乐之根本须求之于政治改良。音乐当回归到"教"而非"政"的作用中,于政治中秉"仁"与"和"之精神亦足为乐之真义。  相似文献   

20.
《乐记》的中和思想王耀贵《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音乐理论著作。比之于先秦及孔子的乐教思想,它显然系统化、理论化了;比之于它之后的音乐理论著作,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徐瀛的《溪山琴况》等,它显得更全面、更博大。没有一部著作象它那样,对我国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