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道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的地方,就在于马克思人道主义做到了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的统一;对无产阶级关注与对人类关注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三个统一"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对于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人道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进到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因而主体也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之一.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阐述主体,这是马克思研究主体的方法的显著特点.由此,马克思就同黑格尔哲学从脱离人的思维的运动和意识的历史以及费尔巴哈哲学从人的情感生活,去考察、阐述主体的做法区别开来.并且,马克思进而否定以“绝对理念”、“自我意识”和“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等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确定“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主体观上突出了实际活动着的人和人的实际活动.马克思正是以这种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去展开对主体的性质、需要及演变等问题的阐述的.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群众主体观实际上是指人民群众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主动性,它与马克思唯物史观高度一致,其立论根基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群众主体观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而且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近代德国政治哲学强调国家,通过伦理与精神的统一奠定了普遍性的政治观念。费尔巴哈把人而非国家视作政治观念的总体,他对"类"概念进行绝对化的理论抽象,开创了反思性的人的原则,而由于他拒斥理性中介,即使最大限度的预设了人的感性生活,却无法超越精神哲学体系。马克思坚持了费尔巴哈关于政治伦理外在于人的判断,继而认定人不只是"概念的政治"的总体,且应当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继而消灭政治社会的异化规定。马克思把人的共同体——"类"定义为必要的理性中介,将它置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扬弃,是实现普遍人类解放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探寻马克思哲学的真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必须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自觉精神追求.但这有一个理解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哲学所以发生的精神依据.马克思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把握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哲学是追求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的哲学,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创新必须超越传统的理解与观念,走向马克思开辟的现代哲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探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社会关系阐述了"共同体"的思想,并根据是否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区分共同体的"真假"性.马克思所预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与前者强调社会关系的共同体相比,后者更多的突出责任和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意义,旨在建设长治久安、共生共赢的国际发展新环境,体现了对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江峰  张瑞敏 《江汉论坛》2014,(5):126-12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其予以探讨,有利于直接地推论、切近生活地解读、清晰地呈现和与时俱进地转换、衍扩其人类幸福思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现实交往的人是人类幸福的主体,生存实践的交往是通往自由与解放的人类幸福之路。"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是核心的现实交往理念,财富"普遍的交换"的人类幸福价值就在于"生产出完整的人",真正联合的自由交往,是人类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以往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研究,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空间"思想的内涵与意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下,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空间"思想,其新唯物主义"空间"思想的哲学理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和"空间"具有一致性;"空间"是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的空间;"空间"是实践构建的"人—自然—社会"否定性统一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