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关系。共同体也是一种关系,但它是一种内在蕴含共同善要求的关系。关于和谐概念的分析以关于共同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是三种最重要的共同体,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它们的。从关于共同体的不同言说出发,我们发现了三种和谐概念。作为事实状态的和谐概念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存在从是推出应当的哲学逻辑问题;第二,存在用多数人利益压制少数人利益的实践危害。作为规范的和谐概念存在自足性问题。只有作为价值的和谐概念才是和谐概念的本义。因为中国文化关于家、国、天下的治/乱分析表明,和谐是家、国、天下这三类共同体先验蕴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志伟 《中州学刊》2012,(2):184-188
"英雄"概念中西不同、古今有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两大核心概念,"英雄"与"圣贤"概念也有质的不同。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生成实际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先秦时期"英"、"雄"虽被作为两个单音节词分别使用,但在时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以"圣贤"为核心概念的人物品格褒词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蕴含了"英雄"概念生成的历史必然性。经历两汉"英雄"新词的出现及初始使用,汉末三国时代"英雄"一词被广泛使用。以关注拨乱反正"英雄"和创业君臣"英雄"为两大焦点,"英雄"被用来代表一种时代理想人格形象,是整个社会层面普遍持续关注、反思的热点话题,刘邵也对"英雄"概念予以明确界定,中国古典"英雄"概念遂告生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要渠道,它与官方建立的士文化是并行的价值传播系统.官方价值代表了社会的、整体的、理论的力量对个体的要求与约束,而民间价值代表了个人的、灵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这两种价值体系的互相补充和融合,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选择的可能,也有了所谓内儒外道和儒道互补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英雄及其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英雄作为人与神的结合体,其身上的神性逐渐减少,人性不断得到彰显.作为两种异质文化,中西方英雄观念的差异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复兴儒学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且是某些人努力奋斗的文化价值目标。它与全盘西化一道,构成关于中国文化出路主张中的两个极端。 一 “尊孔复古”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民族主义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政治学概念,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影响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建构。民族主义话语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的兴起及其基本价值诉求,尝试对民族主义与电视文化之关系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英雄主义的文化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所有文化类型皆具备英雄崇拜的素质,在不同文化范畴中,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定位往往南辕北辙。英雄主义代表了特定的文化追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一定意义上讲,英雄主义的内涵、文化与社会的前途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的因循与变革的视角,对英雄主义作一辨说,冀以增强对当代社会演进的理解。一、名实之辨——英雄的判定及英雄主义的架构崇拜英雄乃普遍的文化心理,弘扬英雄主义是文化的灵魂所系,培养和造就英雄是文化的责任与目的。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对英雄的价值认定,何谓英雄呢?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最初是在美日经济管理比较中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是对管理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并非一种奢侈品而为西方所独有,它同样成为中国企业家的选择之一.创建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主体价值的重要思想,有助于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我国创建企业文化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要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庸的意义不能仅仅从文学史角度去考虑,而需要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现代性去审视.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金庸小说本文在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形象、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六个层面分别体现出报刊连载体奇迹、俗雅双重性、多语混成汉语形象、有疑问英雄、后古典性和中华性等特点,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作为现代大众通俗模式的当然代表,金庸武侠小说标志着这种小说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并且凭借这一大众通俗小说高峰而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令人仰止的高峰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识别——一种界定“少数人”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焰 《文史哲》2011,(6):151-159
文化识别是个体基于自身既定文化和文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身份归属。与民族识别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出对于不同文化平等价值的尊重和个体选择的宽容。文化识别作为一种界定少数人的进路,产生了"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概念。少数人是指缘于文化差异而在国家共同体中实际居于"天然劣势"地位,其既定文化在共同体的公共领域未能得到充分反映的那些群体及其成员。基于文化识别中文化的不可公度性和平等性,少数人因肯定自身既定文化而产生的"额外文化诉求"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如此,须在统一的公民权利之外另寻途径来满足少数人的这种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一个学术大国,建立一所学术文化博物馆是很有意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学术文化及社会历史知识将通过实物陈列而由此得到展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也能由此得到实证和阐释.学术文化博物馆在设计上的独特之点是通过实物和复制实物给出一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中国学术史发展线索、认识史发展线索和知识积累系统.这个系统大致分为八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郭洪雷 《北方论丛》2004,(5):109-113
面向21世纪,中国的文化启蒙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思考必须建立在对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反思的基础之上.康德与福柯对启蒙富于当下意识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反思和对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文化特有的权力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伦理意识的欠缺,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启蒙,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向启蒙文化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资源的发掘、整理、发展与创新对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源远流长,有着范围宽广、内容宏大、思想精深的体系。它之所以不断演化又相互承接,既体现了思想家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对人性发展与完善的高度关注,又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上的不同方略。中国传统文化更以其极强的实践性而普遍地渗透在大众社会文化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7.
谢桃坊 《学术界》2012,(2):116-124,285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新材料研究、白话小说考证和古史讨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使新倾向成为国学运动的主流。古史辨派和历史语言学派均属于新倾向的两个流派,它们的发展促进"新考证之盛行"。此种新的科学考证方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它为中国学术提供新的事实依据,澄清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疑案,纠正传统文化观念的谬误,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他们还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 ,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史学最突出的学术特点是文化渊源思想。它与华夏民族意识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史、宗教史、文艺史、民俗史以及制度史诸领域得到有效展开。中古史的主体在民族,根本在文化,标志在制度。这一学说既具有独特的学术方法,即直接研究文化本原与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动态分析传统因子与对家世地理的考察等,也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表现了继往开来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0.
喻大华 《河北学刊》2005,25(1):181-186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的关系被忽视了。其实,二者有时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认识上的某些共识,彼此间也非壁垒森严,存在着师友关系和互相渗透、转化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均产生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因而存在联系和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