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接受理论的视角研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意味着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角色的变化。提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必须要关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期待视野”,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满足其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地加快内化到外化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杨 《江汉论坛》2004,(10):38-40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它既包括社会机制,也包括个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个体机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接受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机制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河北学刊》2005,25(2):97-104
东亚通过独具特色的进程形成了与欧美现代化极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亚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点也许在于一些学者所 说的"文化东亚",即儒教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文化内聚力和整合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威权机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某种共性。如果用"社会互构论"的眼界和理路,可以将中、日、韩三国 为核心的东亚视为"区域性互构共生体系"或称"东亚互构共生域"。这里的"互构"是从主体行动、权力、权益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来检视"东亚互构共生域"前景的。主体的差异性是"社会互构"的基本预设前提,因为差异才可以言互构,越是差异也就越要求 互补,通过求同存异的过程来求得互构共生的最佳值。东亚的兴起本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旧式现代性的一个有力挑战。中、日、 韩三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将重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实践。通 过对三国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政党和政府精英的腐败、三国自由贸易的推进,以及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如何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对东亚和亚太地区、对国际关系秩序以及全球化进程形成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 国应当尽可能地达到三赢互利,避免  相似文献   

4.
胡杰成 《兰州学刊》2012,(6):122-128
文章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互构机制,并以农民工就业为例,展现了这种互构机制的具体运作。认为,制度安排、经济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既限制着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行动,也为之提供着有利条件和空间;作为主体行动者,农民工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的适应行动既再生产了原有的结构环境,也推动了结构的变迁,拓展着自身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变迁了的结构又成为农民工适应行动的新的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农民工与社会结构密切互构共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提出必须更新思想 政治教育观念。具体地说就是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灌输 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 育方法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7.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功能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由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部分构成。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方面所构成的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变化、有纪律的社…  相似文献   

8.
李海峰 《学术探索》2012,(1):174-177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活动的方式应从单子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发展,活动的本质应从工具性向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发展,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应从侧重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向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认识并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张春华 《学术论坛》2013,36(1):71-75
乡村治理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作用,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的深入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抑制了乡村治理主客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乡村治理客体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助力乡村治理主体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和谐共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拓展乡村治理主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德友 《兰州学刊》2008,(4):192-195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前沿课题。围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征、实现模式以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横向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纵向涉及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从理论解析上体现为"三大"即教学对象大、工作优势大和育人功能大,在实际中要求做到"三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观的核心是创新。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的价值活动,在此价值关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两个实体,即“双主体”..二者都具有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同生共建、互动共进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个体与社会的二维价值的统一是“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满足“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二维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党的革命和建设中一直扮演着"生命线"的角色,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分数至上的唯智倾向。设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借鉴罗杰斯教育理论的优势形式,情况是否就会有所改善呢?本文正是从"完整的人"、"现实问题"、"意义学习"以及"价值评估"等方面来系统地阐明两者进行契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古田会议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早期的纲领性文献,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它对我们现行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研究《古田会议决议》中所体现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和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规律的认识,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德育主渠道地位和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讨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成长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等问题,阐发了以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建党初期,列宁主张过“灌输论”.经过“灌输论”争论,特别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列宁的思想教育思想由“灌输论”转变为“说服论”,这一思想转变对于我们坚持群众观点,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二重性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传播载体和教育空间的转变,但这两个转化过程又孕育和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从传播载体转变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教育者主导与受教育者自主之间、外部灌输与自我觉悟之间、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矛盾。从教育场域转换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体现为一元主导与多元冲突之间的矛盾、行为规范与行为自由之间的矛盾、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之间的矛盾。化解矛盾需要从推动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造性运用与转化、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谐稳定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既是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必要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探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隐性载体:教育者"身教"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微博新媒体、社会实践载体、非正式学生组织等,以使"中国梦"真正内化成学生心中的信仰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是提高教育对象素质、使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以相关学科理论为保障,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与路径,构建"个体、课堂、校园、社会"四位一体的创新路径与方法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体系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