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自梳女”作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面对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时候,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的文化调适策略以求得生存的空间。虽然“自梳女”已渐趋于消失,但是作为一种亚群体的文化调适策略来说,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河区黄村隐藏着珠三角最大的"自梳女"群落,这个不到5000人的城中村内,至今仍有20名自梳女,平均年龄超过75岁,年龄最高者已过90岁。本小组以黄村街道江夏社区为例,了解当地"自梳女"的聚集原因、生活现状、精神状况以及养老问题。采用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存现状以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力争为这少数仅存的在特定历史背景存留下来的特殊群体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当前自梳女的生活现状,极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不婚族"未来的老年生活的缩影,同时笔者的研究也可以对我们未来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制度管理、人文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梳女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没有婚姻生活的特殊女性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婚姻观念.也正是在她们朦胧的自主观念、极端的贞操观念和特殊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使得这群女性选择了不要婚姻的生活.但由于自梳女群体的复杂性,故而又衍生出一些变异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为切入点,将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工厂和城乡二元壁垒在社区生活中的再现)和新一代流动民工对这种环境的认知作为分析起点,以现象学社会学的“生平情境”这一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指出新一代流动民工手机消费被他们赋予了消费之外的意义。而对这样的意义加以阐释有助于我们解读他们在珠三角地区生存心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后,女性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平等意识增强,女权主义者更加关注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而此时,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环保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及知识女性开始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环境生态问题,并且把生态问题中对自然的破坏与女性受男性压迫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于是20世纪后期出现了生态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备受中外学者关注与重视,相关成果林林总总,似难再出新意。不过,从“阅读”角度考察英国女性小说家的阅读之于小说兴起、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的影响等,却不失为一条拓新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的有效路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且零散而不成体系,但是对之进行较详尽的调查、梳理与述论,无疑可以从视角与方法上为国内的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乃至整个外国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20世纪后半叶西方工业化社会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滥觞于人们开始生态思考并追求一种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就其产生的总体背景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萎缩形成鲜明的背反,人们被迫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社会背景。同时,随着当代生态学思想的蓬勃发展,生态意识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为文化与文学领域内生态批评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与思想资源,这也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8.
马国栋 《兰州学刊》2010,(3):119-122
千百年来,社会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无论是在封闭的传统社会,还是在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中国女性始终处于男权压力之下。这种压力不断强化女性的“附庸”角色,致使女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承受不同形式的摧残,更有甚者使女性“乐于其中”。文章将以传统社会中的“裹小脚”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整容”为例,试图用人类学比较分析的方法解读上述两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女性人类学这门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新兴学科的研究意义,进一步推进女性对于自身存在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去道德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道德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潮,它反对一切形式的道德灌输,主张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行为选择的自主过程。这种思潮是由独特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自由的社会背景、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既不完全适合欧美国家的教育现实,更不适用于我国。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0.
李伯重 《社会科学》2007,(6):173-178
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这一点,在以往关于19世纪危机的研究中一直被忽视,因此,本文以松江地区为例,具体地观察经济衰退、气候变化和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的特征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话诗和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生成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文体革命。这不是一场纯粹的诗歌文体革命,而是当时激进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重点是对古代汉诗,特别是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定型诗体的摒弃。由于当时恶劣的诗歌生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诗歌文体革命不仅无法建设现代汉诗诗体,而且还为以后百年新诗的诗体建设留下了隐患,使新诗在百年历史间始终存在着自由化与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刘爽 《北方论丛》2005,17(5):82-85
19世纪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社会史研究引人注目.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史学家,面对俄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日益尖锐,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试图对造成各种矛盾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分析,而这些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族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心理状态等社会史方面进行的,形成了俄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征.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史研究传统,对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和西方哲学家实现的现代转型有着原则区别,但都是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根本性超越。这两种变更各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又处于同一社会历史时代。历史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了19世纪是西方哲学酝酿并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变更的世纪。这种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都是在这一基本趋势下发生的,因而它们在某些方面必然相通,即存在共同之处,但它们又是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发生的:西方近现代历史时代变更的基本背景,决定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变更的基本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西方社会变更的不同要求,决定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家进行的现代哲学转型具有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国军 《北方论丛》2012,(3):98-1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危机,其主要体现就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大举进入,极大地动摇了儒教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围绕如何处理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教的关系问题,戊戌前后中国士大夫提出了取代论、融合论和并存论等应对方案,特别是提出了"保教"主张。"保教"主张的提出虽有其深刻的原因并被很多士大夫认同,但由于存在诸多局限,很快衰微,进入20世纪初年被佛教复兴和"存学"主张逐渐取而代之,文化民族主义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10,23(3):72-75
19世纪以来,"疯女人"不断被阐述和演绎,成为重要的女性文学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抗男权、颠覆男权文化、建立女性世界。"疯女人"形象在三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成为解读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后,大量东欧、南欧新移民涌入美国城市,受到本土主义者的强烈排斥。"新"、"旧"移民团体之间的对立,导致美国社会面临撕裂的态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美国化"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新移民子女对城市主流文化的了解、对民主思想观念的认同以及对美国主流生活的融入,保障了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长治久安。进步时代"美国化"公民教育的举措,引发了对目前我国农民工及其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出于对异质语言的敏感、华洋杂处的现实需要以及探求中国文化的兴趣,率先发起了语言变革。他们所作白话小说主要包括传教士小说和汉语读本中用北京官话改写的白话小说,其中所用白话则经历了由章回小说的旧式白话到北京官话的转变。尽管西人进行的白话实验并未带来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但在对白话文的认识与运用上表现出相当的超前性与创造力,是我们研究白话文运动的绝佳的参照系与对比物。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审美文化呈现出商品化、感性化、全球化、图像化的新特征。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电影,凭着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娱乐性、再现现实的逼真性,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3,(11):89-94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唯一探究澳大利亚信仰文化的小说。凯里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信仰状况:澳洲土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并探讨了上帝遇上“梦幻时代”神灵时,信仰缘何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有女性代表形象的光彩照人一面的同时,内心还潜藏着“自私”这种人性弱点,并对其“自私”本性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