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研究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财务关系、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如何协调企业与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获得全体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企业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仅是财务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财务管理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深化企业改革,改善经营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改革中,是否尊重全民所有制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确认其企业的集体产权制问题是关系到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有内在动力机制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大问题。因此,很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一、企业利益被“湮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理论上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体系有三个层次:国家、企业和  相似文献   

3.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使花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的法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的利益也就必然体现为独立的产权。而从目前情势来看,则是国有企业现有制度尤其是财产权制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弊端,致使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严重抑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企业财产上同时存在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两权界限无法界定,企业产权难以独立的问题。这种既难独立,又无利益的产权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要求。所以,国有企…  相似文献   

4.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税收筹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后 ,企业必须提高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内、国际市场两方面的挑战。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活动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现实的意义。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 ,属于纳税人的财务管理活动 ,又为财务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 ;税收筹划是一种前期策划行为 ;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行为。纳税人在实施税收筹划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企业的财务利益最优化 ;税收筹划的不确定性 ;税收筹划的关联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企业产权论     
“企业”和“企业产权”——概念的界定 1.企业是什么——企业本质分析 我们把企业定义为:有特定生存空间、有独立的经营财产、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为了特定利益目的而进行生产(包括劳务的生产)的生产经营组织。这个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企业是生产组织,其功能是生产,提供各种形态的产品。第二,企业必须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即企业必须拥有独立的产权。第三,企业是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即企业内部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另外,没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着国家利益,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制定我国的国际战略。国家利益原则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 (一)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重大意义。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的总称,其核心是主权问题。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和国家独立的基本标志,一个国家没有主权也就谈不上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在人类社会还按一定区域划分为一个个不同国家的情况下,国  相似文献   

7.
李志萍 《理论界》2007,(7):251-252
本文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发挥财务杠杆效益与优化资本结构问题进行探讨。明确指出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杠杆利益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发挥财务杠杆效益、优化资本结构对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管理者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洲 《学术探索》2006,15(4):19-26
随着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入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日趋独立,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各方主体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可支配的资源也随之发生深刻改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管理者阶层的独立与分化,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权变革与管理者身份转换对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者的分化与企业内部阶层的定型化,不过是双方所占有的资源及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位置的折射。管理者角色从厂长到经理的变化,是一种深刻的名实之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紧张化,与管理阶层的利益觉醒与监督缺位并存有着密切联系。管理者与劳动者拥有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行动空间比例关系的深刻改变,对未来劳动关系的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学峰 《理论界》2004,(4):214-215
企业财务管理分为出资人财务管理和经营者财务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其实施财务管理,取代了出资人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为企业放权的改革和探索,强化了经营者财务管理,但出资人财务管理却一直未能到位,因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党的十六大以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陆续建立。在新体制下,如何以国家出资人身份做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财务管理与政治的关系、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务管理者与行政领导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是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审计工作无论是在私有制国家还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预防职务犯罪,验证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审计工作。一、企业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资产管理者受托管理资财的运用及其效果所负责任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另一种是管理审计,主要是审计资金运动效果和效率情况。企业法人在任职期间应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法纪责任。所以审计的内容也由这三个部分组…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角度并结合我国微观经济产权结构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最为重要的当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行为目标是所有行为的起点和导向,决定着其行为模式,对其整个经济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关注国有企业主体行为的目标选择,做到观念和行动同步。  相似文献   

13.
一、所有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国家经营所造成的企业经营上的"大锅饭";二是国家所有所造成的企业资产上的"大锅饭".前八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围绕打破经营上的"大锅饭"来进行的,其基本思路是实行经营权人格化,即通过明确企业经营者以及职工的责、权、利,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前期改革实践表明,实行经营权人格化虽然可取得明显的近期效益,但它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企业的持久活力有关的利益、责任和内在动力问题,它同企业改革所要达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强大活力的目标模式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改革的深化必须进入所有制领域,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在资产上的"大锅饭".  相似文献   

14.
1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体和客体两大系统有机构成的。所谓市场主体,是指通过参与市场活动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所谓市场客体,是指市场各种财产的货币或实物形式。二者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构成市场经济的基础,即市场主体必须是拥有其财产的完全独立和自主处置权的经营主体,亦即市场主体能够直接、迅速、有效地根据市场的行情变动来决定其资源的配置方向、结构和规模。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必须是完全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法律关系的观点看,作为市场的主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各种生产资料(包括固定的和流动的两部分)和货币形式的资产是每个独立市场主体绝对占有的客体;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国有企业如何改革,目前理论界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实行股份制入手,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重新界定,改变国有企业单一产权主体状况,让国家和企业分别拥有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两权分离后,政企彻底分开,国家只以投资者身份获取投资收益,不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国有企业从此成为市场的真正独立法人主体。笔者将此方案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股份制起点论(以下称股份制起点论)。我们认为,由于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股份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既要有经营自主权,又要有自负盈亏的能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也无法形成竞争。在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国家虽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了企业法人制度,但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法人制度。国有企业名义上虽有法人地位,却没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的财产权,难以建立起财产约束机制,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国家对企业仍负有无限责任,企业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  相似文献   

17.
企业从其起源来说就是与经济利益结伴而生,并随着经济利益的积累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资源的配置、组织活动的协调都由专人来负责,于是产生了企业管理者。在业主制企业里,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业主个人一身。这时的经营风险也由其个人承担,体现了权责对等、利险统一。当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特别是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原来业主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难以胜任这个企业管理者时,就需要由具有专门管理才能的企业家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只有国家,产供销、人财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围绕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思路展开的,改革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日益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出现是与企业管理者(主要指企业厂长经理阶层)陷入种种陷井和误区以致企业难以真正搞活分不开的.所以,改革能否走出困境与管理者能否脱离陷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管理者陷入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管理者具有的双重身份使管理者扮演双重角色.传统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直接经营企业,企业不是利益主体.管理者由主管部门任命并以政府官员身份出现在企业中,其身份是单一,明确的.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利益主体,因而整理者日益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表和体现.然而,管理者作为政府官员的身份实质未变,仍是国家利益(表现为政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国家,除少数国有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即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政府或其代表外,绝大部分国有资产都由政府间接经营。即政府通过一定程序,委派经营者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国有资产的日常经营活动,只对经营过程进行监督。间接经营的具体形式在西方国家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份制。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国家以国有企业股东的身分通过持有企业股份,掌握国有资产所有权。作为主体股东,国家通过任免董事、董事长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措施,来控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方针。至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国家则不加干预。国家与企业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了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利,也保证经营者自主经营的权利。例如,股份制是法国国有资产基本的经营方式。根据国家控股的数额,国有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额股份控制企业,如法兰西电力公司、  相似文献   

20.
赵伟 《学术探索》2014,(8):37-41
利益相关者对信息披露过程的关注集中在一个公平性的问题,导致公平性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物质基础决定信息披露过程公平性,因而成本效益原则是分析财务信息披露过程公平性问题首要因数,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分别分析财务信息披露过程公平性的四个角度,即分析其主体方面、客体方面、渠道方面以及内容方面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