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章利用1989、1991、1993和1997年的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化进程中性别工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主要的结论是从1989到1997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在职女性和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异拉大,对女性的工资歧视有扩大的趋势。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上年龄组、非国有部门和“蓝领”职业的人群中;而在高中以上教育程度、40岁以下年龄组、国有部门和“白领”职业的劳动力中表现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职业生涯内的工资激励模型(一)研究背景及思路。当员工在企业中工作一定时间后,其职位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晋升通道将会越来越窄,但同时他们也成为企业的关键人才,企业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来保留这部分人才,并且要在晋升疲软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才能达到企业和员工双  相似文献   

3.
为扩展效率工资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自然失业率,本文建立一个同时考虑到绝对工资、相对工资、失业率和监督成本等影响因素的、具有均衡解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工人对失业、工资和监督的重视程度等几个特征值为依托,显示了自然失业率的决定机制及实践含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凯恩斯在货币工资富有刚性的假设下,通过提高价格水平、降低实际工资,解决非自愿失业问题的理论,只能在短期有效.于是提出工资上升-就业模型,即通过提高货币工资达到使劳动者感到实际工资上升、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率,增大厂商用于生产和经营的资本量.在用于生产和经营的资本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下解决就业问题,则会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中农民工用工短缺:基于粘性工资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文章基于粘性工资理论,指出目前导致制造业中“民工荒”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年龄结构等问题,而是农民工的低工资。作者认为,提高农民工工资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短缺的局面,同时不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6.
董熙 《西北人口》2014,(6):14-18
农民工工资歧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在依据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中的2013年中国城乡工资的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从地域、部门类型及行业三个层面探究农民工工资水平及歧视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歧视程度呈现由高至低的阶梯状;2.在企业部门类型中的农民工工资歧视程度由外资向自由职业逐渐下降;3.在行业中的第一、二产业农民工工资歧视程度大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2013年微观个体数据,定量估算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程度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的市场化效率仅达到65%2013年微观个体数据,定量估算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扭曲程度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的市场化效率仅达到65%75%左右,存在严重的工资向下扭曲现象,工资扭曲程度约达25%75%左右,存在严重的工资向下扭曲现象,工资扭曲程度约达25%35%;200535%;20052013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工资扭曲程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拐点大约发生在2011年;劳动合同和工会对于劳动力的工资扭曲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已经成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双重"保障机制。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构建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和制度性障碍是必要的,同时还应在继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工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员工流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利用相关调查数据,分别在员工和企业层面上研究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流动的决定效应。研究显示,企业提供的部分一般性培训显著地抑制了员工的离职倾向;企业建立的正式培训制度也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的离职率。研究还发现,企业选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了这种投资行为是内生的,不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性不足以改变它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决定作用。另外,企业的工资政策也是影响企业培训投资对员工流动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就业体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出发,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决定上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内部人与外部人待遇差异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探讨国有企业就业效率低下进而对整个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就应重塑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营养健康数据,在Mincer工资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认为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工资差异。运用Oaxaca分解方法对我国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发现2004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中,无法解释的差异占到总差异的85%。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消除性别工资差异,推进两性平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针对影响即将毕业大学生保留工资的性别、户籍、技能、生活费用等因素提出假设,建立即将毕业大学生的保留工资模型,通过实证对假设进行检验。发现户籍制度和性别对保留工资的影响通过了检验,而较低的技能水平和较低的月生活费用对保留工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作为契约的平等缔约主体,应该参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享,凡是能为企业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作出贡献的员工都称其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权的配置是激励企业人力资本的一个有效途径,企业的人力资本应同时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国有企业经营者也应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  相似文献   

13.
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了个人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概率和初始工资的影响,并与非社会资本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尽管部分社会资本的"质"和"量"对就业有一定的显著正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相反,非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信息等,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CHIP2002年和2008年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工资差距分解的结果以及工资增长率分解的结果,以此来研究影响性别工资差距变化的因素。本文利用Oaxaca-Blinder的分解方法来分解整个分布的工资差异,并且为消除潜在模型(非线性)带来的估计误差,采用重新赋予权重的方法和半参数估计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的均值在20022008年存在加大的趋势,对于工资分布顶端的劳动者,这一效应更加明显,对女性存在着明显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对于工资分布底端来说,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却在进一步缩小。对工资增长率的分解可以看出,男性的工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女性的工资增长呈现"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工资方程的多层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环境对工资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地区劳动力市场中,均存在明显的工资性别差异。虽然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个体工资水平的提升,但却导致工资性别差异的扩大;尽管地区失业率的上升将对个体工资获得产生不利影响,但却导致工资性别差异的缩小。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工资性别歧视越严重。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在努力发展教育和扩大就业的同时,应致力于实施公平的工资分配制度,将有助于缓解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进而有助于工资性别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16.
王兆萍  王雯丽 《人口学刊》2020,42(1):99-112
随着技术进步和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但性别工资差距在我国是否缩小?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又是否加深了女性就业困境?本文使用CGSS 2015数据,从结婚、生育角度出发,运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考察婚育事件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婚育视角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性别公平。研究首先通过对城镇劳动力的婚姻状态和生育情况与工资性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职业性质和地区等因素后,性别工资差距仍显著存在且婚育事件拉大了该差距。其中结婚使男女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由于原始工资水平的差异和溢价大小的不同,性别工资差距被拉大;生育使男性工资增长,女性工资缩水,这同样加大了性别工资差距。其次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Oaxaca-blinder平均工资差异分解,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性别工资差距在缩小,但婚姻和生育对此差距的解释力度却越来越大且相对稳定。即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较大,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解释力度较小,相反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较小,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贡献却很大。因此,缩小婚姻和生育造成的性别工资差距、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许岩 《人口与经济》2022,(3):130-148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巨大的工资差距是关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在农业转移人口大规模市民化的背景下,获得城市户口的“农转非”居民能够实现与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上的经济同化吗?以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的形成与弥合为线索,搭建了一个分析和讨论“农转非”居民能否实现工资同化的理论框架,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城市居民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倾向得分匹配(PSM)等多种实证工具考察了“农转非”居民工资同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过程,以及这种动态过程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农转非”亚群体中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成工资同化的制度诱因;在市民化之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逐步消除,“农转非”居民能够逐步实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的工资同化,但大约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在异质性分析当中,公有制部门“农转非”居民以及由于土地被征用而实现“农转非”的居民完成工资同化所需的时间更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保障工资收入公平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市民化应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四次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数据,主要分析了1988年至2010年间,珠三角农民工人口结构与就业特征的变化.发现女性农民工和未使用亲友网络找工的农民工比例逐年增加,普工从业者和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仍占多数,但比例逐年下降,而在1000人以上规模企业工作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性别和工种之间存在工资差异,总体上,男性工资一直略高于女性,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历年管理人员工资增幅波动较大,其月均工资水平高于技术工人和普工.  相似文献   

19.
王询  彭树宏 《中国人口科学》2012,(5):47-55,111,112
文章采用多种不平等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1983~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无论是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还是阿特金森指数计算的行业工资差距均表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呈下降趋势,并于1988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持续上升至今。行业工资分布的演化表明,中国行业工资呈现出高者愈高、低者愈低的行业"马太效应"。基于广义基尼系数的行业工资差距变化分解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多地集中于低工资行业,90年代以后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多地集中于高工资行业。基于行业工资转换矩阵和流动性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行业工资流动性越来越弱,只有在1983~1992年的行业工资流动性才是社会合意的,其他时期的行业工资流动性过低。  相似文献   

20.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逐渐将产品的生产外包业务转至它国。对此,本文搜集了我国28个产业的数据,分析工资对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工资与制造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工资上升并没有对其比较优势产生根本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快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对比较优势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