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继续坚持和完善。这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现阶段分配理论与分配政策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国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的论述已较为详尽,本文仅就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做一些探讨,以求能够澄清某些模糊认识,利于我们科学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新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分配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公平,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公平。平均主义分配或按资分配是造成公平与效率之间产生矛盾的两个基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消除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理解应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结合的必要性就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结合的可能性是二者存在的客观基础相同.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一定的矛盾,能够解决二者矛盾的结合形式是重合式结合.  相似文献   

4.
讨论马克思关于分配问题的有关论述对现今中国的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关系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决定分配的基本关系下,解决分配问题的途径在于打破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度。与自由主义相比,马克思是在生产过程中将分配问题与生产关系的讨论放在一起,从而得出了对分配公正的历史性理解以及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来解决分配问题的不同思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改革道路具有始终坚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在分配理论方面的贡献是第一次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会导致两极分化。在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呢?这是我们应该重点搞清楚的问题。从多种角度来考察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可以加深对这个论述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一、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并引用威廉配弟的形象比喻: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进行工资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要搞好工资制度的改革,必须正确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为此,本文拟就怎样认识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中“劳”的含义是什么,按劳分配如何实现及其实现的形式,以及我国的工资制度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怎样认识按劳分配 关于按劳分配的性质问题,经过拨乱反正,算是基本上解决了。但在经济改革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酬付劳;有的把股金“分红”说成是按劳分配或者“接近按劳分配”;有的认为,把按劳分配看成是按个人劳动能力与贡献大小来分配,理论上有“缺陷”;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又有人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归结为“向钱  相似文献   

7.
"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分配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新中国采用何种分配体制和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探索。他一方面提倡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另一方面又追求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并试图用供给制代替按劳分配,错误地认为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和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是“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加以限制。这种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矛盾状态,致使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不同经济成分的急剧变化和其他分配方式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对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分歧。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按劳分配理论,可以深化我们对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认识,即:认清按劳分配的本质不能离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探究对劳的正确评价标准不能急于求成;理解和评判按劳分配不能以公平为标准。为解决分配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劳动权能,在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方面保证不同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平衡与和谐。为此,一要增强国有资本与劳动的结合能力;二要努力构建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润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分配方式的性质与特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论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文章还明确指出,为了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协调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及抑制分配方式的负效应,应该加强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内涵与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着密切关系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形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制度构建过程中,作为著名私立法科之花的朝阳大学,其办学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理解今天法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诸多重要背景,即讲授成为我国基本法学教学制度。“理实并重”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原则;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构建及其演变一开始就对法律人才培养的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新中国对民国时期法学教育遗产的继承,是在一种选择性的校史观的支配下进行的,能够超越和如何超越历史,则是构建和完善当今中国法学教育的一项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现今中国,法学新观念涌现不断。关于法治资源的取舍,争论甚烈。民族法、民间法等各逞其能。缺乏深度理性思考的新观念不仅造成了法学研究的虚假繁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精巧的专制、人治观念乘乱涌入,大肆侵蚀法治之基础,威胁法律信仰的建立。这对中国法制进步为害匪浅,故有必要正本清源,厘清语境,以道德理性之自觉来重建法治资源问题探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物权制度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归属制度和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制度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在“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法发展趋势下,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实证类型化,并创建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的一整套系统的物权原理和一般规则,包括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取得、转让和消灭等,有助于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的物权化。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为正确认识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要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对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开启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对市场经济突破性的新认识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解放思想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的历史过程,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当前,要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法学迄今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文章具体分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法学的嬗变与新生,概括了以“国家调节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在对我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大经济法观点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法学成长与日趋成熟的导引和促进作用,并初步探讨了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未来之路,以期当前中国经济法学能鉴往知来,多一份冷静和理智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行政法是否存在或有必要构筑其理论基础,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什么是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什么样的行政法理论基础才是目前中国行政法所需要的问题,则是一个虽久经讨论却仍不过时的重要问题。其实,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其存在与否以及如何定位,都有赖于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了“合法性”。作为行政法上的理论基础,“控权论”可以从“本质—表象”、"工具性—目的性“和”应然—实然"这三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考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与“控权论”的对接与暗合之处,以期对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的选择乃至重构有所启发和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能否直接适用,在西方先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学说,从传统的"无效力说"到德国的"直接效力说"和"间接效力说"以及美国的"国家类似行为说",它反映了立宪主义的发展过程.借鉴各种学说,我国宪法基本权利应可适用于私法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步兴起,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为中国走向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公权力制约与私权利保护、法治精神的孕育、良法的产生及市民守法精神的培育自此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方针政策下,完善我国信访制度对推动法治社会有重大意义。在保护农民利益的视角下,从对我国农民信访潮的原因分析出发,对信访制度在农民利益保护方面的优势和弊端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提出法治化选择,构建信访保护农民权益的多元机制,强化现有信访制度的优点并及时完善存在的缺陷,为保护农民权益,实现法制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