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要包括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而从事文学活动的人有作者(大多是专业的)和读者(大多是业余的)。因此,对于文学的研究应包括对阅读行为和对读者的关注。应该说,文学阅读与读者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读者一词的定义,就应是指阅读作品的人。笔者认为,一部作品是在阅读中才得以现实化,才最终实现它的价值的。作品含有等待阅读的期望,同时,不同作品就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因而作品、阅读和读者是三位一体的。作品导引阅读,阅读中产生出读者的意识;反过来,读者意识又影响其阅读方式,阅读方式对作品内涵有能动的整合作用。对此,本篇论文拟从阅读与读者境遇的关系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2.
文学欣赏伦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伦理学是对文学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研究对象有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文学创作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文学欣赏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涉及专业读者及大众读者,所以有文学批评伦理和文学阅读伦理之分.文学欣赏伦理讨论的一般问题是作品阅读与读者类型划分,以此来确立在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内文学伦理学可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阅读活动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环节。读者与本文能否达到和谐是阅读能否得到审美愉悦的关键。读者选择本文由其审美趣味、接受程度决定 ,理想的读者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相当审美感知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并且能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脉博的人。在文学阅读过程中 ,读者与本文总是处在一种距离———距离的克服———新距离产生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说 ,读者视野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从横向的具体运作情况来看 ,读者视野变化的微观过程是不断补充新鲜审美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上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是非常丰富的,总体来说分为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两个阶段.传统阶段,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现代阐释者则揭示了堂吉诃德作为读者的秘密.在某种意义上,堂吉诃德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阅读的投入和痴迷塑造了一个疯狂的读者形象.在他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了他对文本欲望的发现、摹仿及自我印证.堂吉诃德通过阅读把自己放入了文学世界中,把供人欣赏的文学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混淆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阅读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有其独立价值.独立价值是评判、定位文学作品,启迪、引导作家与读者,规范文学活动健康发展.独立价值体现在防止文学、作家、读者成为市场附庸;对作家的创作起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对读者阅读起披沙拣金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美青少年文学作为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还不是很多.实际上,深入阅读优秀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不仅对青少年读者来说意义深远,即使对成人读者,也可以得到像阅读其他经典作品一样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本文拟就<猪人>的艺术魅力来发掘其文本的张力及对青少年文学实施跨代阅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视点的游移转换中"被动综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成为文学活动中的动力系统,作品通过读者影响世界。在消费文化视野下,这就为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以读者的维度,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以图给作家创作以积极的启示。一是读者是"文本世界"意义的最终生成者;二是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三是在消费时代,读者的文学接受效果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接受动机和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张爱玲在几十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在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娱乐心理与探求心理、跟从心理与逆反心理、借鉴心理与补偿心理等阅读接受心理动机下被各个层次的读者所吸引所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同接受心理和动机的读者阅读丰富了张爱玲的接受视域,也说明了张爱玲作品的丰富性内涵及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清代管庭芬日记记载了其几十年的文学阅读、写作和交往状况,展示了一个江南底层文人文学生活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失败的科举生涯,让管庭芬的求功名的心态转向求归隐,深刻地塑造了管庭芬的文学生活,让其回归到生活的本真,文学表现出志趣下移和超越日常的趋向,走向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融合。管庭芬文学生活并非仅为个体性的活动,也是江南文人文学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代表了清代中后期文人的一种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12.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与他的小说都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文学观。"文学即梦"文学观与独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读者对其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同时也是他小说晦涩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陈梦林一身二任,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情思,使其方志编纂与文学创作相互融通,互相影响。一方面,文学思想烙上方志学的印迹。主张文学教化论,强调文学家的史学趣味,酷爱用典,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呈现出重征求实的方志学考辩色彩。另一方面,方志编纂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重视收录地方文学文献,以独特的文学敏感性捕捉历史文献材料中文学的特殊魅力,编排模式与写作方式均体现出自觉的文学意识,为台湾方志修纂树立典范,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美、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6.
高长虹曾经是个颇有影响的诗人,但多年来一直被冷落和忘却.解读他二十年代写作的两本诗集,可透视那时代高长虹的个性追求和情感经历,也可以看出他诗歌创作的长短得失.由此,可确定高长虹应有的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从文学具有"不用之用"的功能和形象直观的特点出发,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融汇于文学教育之中,坚持"教复非常教"的文学教学原则,开创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大文学教育实践之路,对有效推进今天的文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界和文学欣赏的圈子里,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着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多看重长篇小说,把它看作是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的主流,而短篇小说的艺术价值经常受到冷落.这里,笔者有感于文学欣赏领域和文学评论界对短篇小说的忽视与遗忘,拟以'创作与解析'为切入口,把托马斯·哈代和他的短篇小说<彼特利克夫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对该作品的整体把握和举例分析,来探讨哈代短篇小说的主要特质一"故事"性与"离奇"性.通过解读作者和他的该部作品,意图唤起人们对短篇小说的兴趣和研究激情.  相似文献   

19.
追溯了"文化批评家"、"后现代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思想发展,从他的系列文化研究经典论述中挖掘其卓具特色的文学观点和文学批评理论,指出他的文学观是建立在马克思的辩证法基础上的开放、多元、具有包容性的阐释体系,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辟出了一条文学与社会,尤其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新途径,对当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都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南朝刘宋时范晔既是史学家,也是文学美学家。于《后汉书》,首辟《文苑传》,成正史文人传记之先导。善在文史合议中发论,于前人史著,不惟评其史学价值,而且论其文学水准。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是其文学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中古文学美学史的经典文献。首言文意为主,首分文笔界限,首以文学审美之法撰写史之传论赞词。发论与撰述珠联璧合,史思与文情桴鼓相应。范晔于中国史学-美学实有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