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运用EOQ模型研究供应商运营Supply-Hub,制造商运营Supply-Hub以及供应商和制造商共同运营Supply-Hub三种模式下制造商的最优补货策略.研究发现:供应商向Supply-Hub的补货数量在供应商负责Supply-Hub时最大,在制造商负责Supply-Hub时最小;相比于供应商负责Supply-Hub运营,在制造商运营Supply-Hub时供应链总成本较小;缩短循环取货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降低制造商负责Supply-Hub运营时供应链的总成本;在制造商负责Supply-Hub运营时,制造商提出一种成本补贴策略可以同时改善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成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中,针对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建立考虑碳排放成本的总成本优化库存模型和供应链碳排放测算模型,求出不同情形下的最优补货策略和最低碳排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对供应链库存总成本和总碳排放的优化效果。通过数值实验验证模型有效性,并进行各参数对不同优化目标的影响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效益较低的问题,构建3种供应链渠道模式,运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分析制造商的低碳努力与零售商市场占有率对价格、利润、碳减排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制造商低碳努力的增加,3种渠道模式下的零售商、制造商的定价和供应链利润均会上涨;在制造商低碳努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共同影响下,零售商、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自己主导的双渠道模式;随着实体零售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制造商单渠道下供应链总利润最高,零售商双渠道下供应链总利润最低。研究结论为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订货量延期付款条件下的订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激励零售商的购买行为,供应链中常常通过延期支付策略来增大整体利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研究中产品补货率无限大的假设,在与订货量相关的延期支付条件下,从零售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补货率有限时的最优补货策略;通过具体的算例,阐述了最优补货策略的确定过程;运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最小订货量、支付期限和产品补货率的变化对最优补货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单周期需求不确定下电子零售商和供应商以期望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其在3种不同电子商务渠道模式下的最优库存,并求出需求为一般分布时电子零售商和供应商最优库存及期望利润的解析解。进一步通过仿真实验分析Drop Shipping(代发货)服务成本、需求不确定性和库存运营成本水平对电子零售商和供应商最优库存及期望利润的影响,给出电子零售商、供应商以及供应链的最优渠道选择策略。实验结果表明:纯Drop Shipping电子零售商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最优,但对于电子零售商、供应商以及供应链整体来说,其最优渠道选择依赖于实际的运营情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互联网打破传统的边界限制,但是也带来渠道冲突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成员组织协同,促进全渠道整合,实现“人、货、场”三要素的最优化匹配。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即基于全渠道融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关键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性服务,最终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潜在需求确定的条件下,以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集中控制模式及分散控制模式下的供应链成员定价和服务策略;给出供应商和零售商选择合作模式的条件。通过数值分析,探讨合作模式下供应商批发价及零售商销售电子渠道单位产品所获利润水平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定价、服务策略以及对它们利润的影响;同时考察零售商与供应商选择合作模式的解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配机制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分散供应链可以达到协调。  相似文献   

8.
全渠道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强调以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全渠道能力为支撑的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与协作,探究全渠道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理,对于农业企业开展全渠道供应链整合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设计了以供应链整合为前因变量,以需求响应为中介变量,以公司绩效为结果变量的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全渠道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内部整合对外部整合(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有积极影响,外部整合对需求响应有积极影响,需求响应对公司绩效也有积极影响,但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对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需求响应在供应链外部整合与公司绩效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全渠道能力正向调节了外部整合和需求响应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整合,以更好地促进外部整合,实现需求快速响应,进而提升公司绩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全渠道能力建设,为供应链外部整合促进需求响应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基于约束理论的供应链协作绩效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协作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供应链协作可以为供应链整体带来更多利润,供应链各成员均能在协作中受益。但是在实际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阻碍供应链协作的约束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供应链协作效率低下。本文试图运用约束理论的方法来克服阻碍供应链协作潜在利益释放的困难,建立协作补货体系与协作绩效体系,这些基于约束理论方法的策略对于优化供应链协作绩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新零售的深入发展,零售商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综合服务体验,迫切需要围绕消费者需求设计科学的服务水平策略。基于Hotelling模型,构建由制造商、线上零售商、线下零售商以及物流服务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结合双渠道的特点,将线上、线下服务水平及物流服务价格等同时引入供应链,研究分散决策以及局部合作决策两种模式下的最优服务水平决策等。研究表明:两种决策模式下,单位距离成本对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具有负向影响,因此,线下零售商应科学选址,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当消费者的线上线下价格敏感系数之差增大时,线上渠道的市场份额及利润水平下滑,而线下渠道恰恰相反。因此,不同渠道的决策主体应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分散决策时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水平小于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而线上零售商的合作策略可进一步提高其市场份额及物流服务水平,但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因此,线上零售商和物流服务商应采取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混合渠道是指在由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传统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增开网络直销渠道。针对这种渠道结构,文章将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服务提供商引入到供应链中来,利用博弈理论模型研究该三级混合分销渠道供应链的渠道定价与协调问题。基于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形,分别建立了Nash和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均衡价格,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总利润随着经销主体差异和渠道价格差异的增大而增加。最后通过算例比较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各节点企业的均衡价格与利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需求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需求不确定性环境下供应链成员的独立存货成本模型,运用模拟退火法对该模型进行52周的仿真,求解存货最佳订购数量与最佳再订购点,从而比较出不同存货控制策略的供应链存货总成本及订单满足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供应链联盟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的各个角度对供应链联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从分工角度而言 ,供应链联盟将分工层次从企业内部拓展到市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 ,分工的程度从简单专业化分工深化至企业核心能力的分工。为了进一步解决分工层次的拓展问题 ,从企业的边界入手 ,以交易成本为重要工具 ,就威廉姆森的静态交易成本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最后 ,我们利用博弈论的两个模型论证了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及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固。  相似文献   

14.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指出供应链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构成了虚拟企业。为了解决虚拟企业的边界问题,引入价格折扣策略模型来计算构成供应链前后各个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变化情况,从数量上确定是否应该把一企业吸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  相似文献   

15.
协同运输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同运输管理是在CPF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它通过降低供应链中的运输成本、缩短商品交付时间和提高准时交货率,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协同运输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实际行为和惩罚机制,并配备相应的软硬件条件。  相似文献   

16.
声明     
物流服务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一般通过业务转包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功能型物流企业来为物流需求方服务。运用AHP和LP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例探讨了供应商选择以及物流采购量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