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知觉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是一种融表象、认识、情感、价值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效应, 但知觉包含着认识。艺术知觉认识是艺术认识的形式之一。本文通过格式塔理论着重阐明了艺术知觉认识的特征和规律。首先, 知觉认识不是感觉元素的复合, 而具有整体性。其次, 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建构性。从客体来说, 它由部分构成整体, 且部分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和意义关系;从主体来说, 知觉具有选择性和理解与解释。再次, 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创造性, 知觉所获得的意义大于其构成整体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其特征有机地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形式和内涵,甚至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方法。“格式塔”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它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平面设计的研究课题正是与时俱进的视觉传达活动。因此,不断研究格式塔理论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在各个时期都对我们具有释疑价值。  相似文献   

3.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e”的音译,意为“完形”,即整体性的形。它不是指客观事物的固有形态,而是指客体经由主体的知觉建构过的整体。因此,所谓格式塔,是主客体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知觉整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不完全“形”格式塔能在人的知觉过程中激起一种强烈地追求完整、对称、和谐、简洁的审美需求和压强这一心理学原理,试论述了不完全“形”格式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将不完全“形”引入语文教改中,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教改途径。并且具体阐述了不完全“形”在改革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处理和在改善师生双边关系、学生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著名的美学家鲁遭夫·阿恩海姆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他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但是这个“形”并不是指外物的形状或艺术的形式,而是指“完形”。也就是说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谈“形”时,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基本特点,就是说明整体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参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格式塔心理学所阐述的这种“完形律”,其要义在于把“形”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来把握,发现整体大于其部分相加的总和。它不但是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学文体教学所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学家们研究视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问题时,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知觉“完形”说,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有待于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鉴于此,本文想粗略地谈一谈审美视知觉的功能性问题。一从心理学角度讲,视知觉是对外界事物表象的整体性把握,是大脑接受外界刺激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哲学角度讲,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其核心内涵是强调整体的“格式塔质”和知觉的识别和组织作用.该理论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以及“闭合性”原则对于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予以了新启发,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诗词在译语语篇重构过程中对原诗“模糊”的“境”、“象”、“意”的处理以及模糊美的再现必须基于充分保留原文模糊的“格式塔质”.  相似文献   

8.
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从生物体进化的角度出发,对知觉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饶有趣味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不同,贡布里希强调秩序感是有机体在长期的生存中获得的,它是知觉活动的框架,用以作为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它利用预期和外推的原则以保持知觉的连续性,同时在延续和中断中保持平衡。对“秩序感”的探讨,不仅为装饰艺术形式的形成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为美感的产生和视觉的机能探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经》藏象理论的建构过程是来源于对直接经验的描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环境。其结构是知觉主体的创造,其内容和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意义给予和意义实现,具有鲜明的现象学特征和质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梳理,在分析其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探析其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并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异质同构"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渗透.提出在信息时代,我们所理解的格式塔也发生着变化,它不仅仅是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形物与无形物,有形物与声、光、电之间形成的格式塔,对格式塔理论的深入探究对我们解读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美对象是创作主体全面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体验才产生的高级审美现象,在对审美对象的世界进行探讨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经过仔细考察,我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至少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和开放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不可分析性;直觉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必然是一个感性而非理性过程;开放性则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创造自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选取某地区6家科技型企业的245位研发人员作为研究样本,探讨领导-员工交换、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创新性的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领导-员工交换、组织支持感与员工的内部动机正相关;内部动机在领导-员工交换与员工创新性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创新自我效能正向调节内部动机与员工创新性间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揭示了企业与员工间良好的社会交换关系,对激发员工创新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工程设计需要创造性思维,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科学思维的发展,也要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其他艺术一样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工科院校学生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出发。阐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并且提出了在工科院校学生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创造常与梦、酝酿、直觉、顿悟等无意识心理现象相联。无意识与创造有着密切联系,无意识对创造活动起着动机作用;无意识同外显认知结合帮助个体形成新颖独特而适宜的创造物。探讨无意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创造活动的心理加工机制,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的弹性空间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文章以留白的概念为切入口寻求其与模糊语的契合之处,然后从理论视角深入探讨了留白与符号美学、接受美学及格式塔心理学三大理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留白作为模糊语翻译的一种新取向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提出了文字留白、符号留白及文字与符号相结合之留白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1940年代初的延安文学创作中,革命功利话语及其实用思维已全面介入家庭叙事。这些创作景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文学创作者面对革命、组织与家庭之间关系处理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又包涵着创作中革命实用思维的扩展:由革命对个人诉求的覆盖,演变为革命对社会关系结构的全面介入。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创造教育的意义,并从教育目标、教学原则、评价学生等方面论述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以及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最后提出如何进行创造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创造教育是以开发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实施创造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等问题。实施创造教育要处理好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创造力的培养与传播知识的关系,教师作用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