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时间观的理论批判的分析,揭示“新史学”的时间观念,并在“新史学”对时间观的实际运用的论述过程中论证时间观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时间重要性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时间价值观含有时间资源观、时间效率观、时机观、时间顺序观等方面的意义。时间价值观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时间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个体的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时间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时间观,进而探讨时间观对叙述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时间之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之维在不同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笔下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表现形态。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往往拥有一种“非连续”的时间观,崇尚怀旧的情绪,但是,后现代的怀旧不是以一种理想破碎、焦躁失落的形式出现,而是沉浸在“现在”时态的狂欢和精神分裂的“当下”生活当中。在小说中,过去、现在、未来从同一平面展开,削平了作品的深层含义,人物的意识呈分裂性游离状态,而以零散化和非主体性消解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间”参与了或者说是共谋了人物的命运构成,是小说这种虚拟世界里的强有力的、重要的暴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喧哗与骚动》入手,论及了福克纳创作的美学技巧方面的问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在创作中表现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真实观与时间观,即写出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实感,内在的真实;采用“心理时间”,打破客观时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文学书写中大量时间现象的独特敏感,在现代西方思想的时间哲学转向的启发下,耶鲁学派文论家们发现了克服时间之思所蕴含之内在悖论的最佳切入点——时间的修辞化,从而深入到了时间的“内部”,对“时间”本体作出了超越性的直观。耶鲁学派文论重新捕获了时间的总体性,重新区分了时间的三个向度(即时间三矢:活生生的现时、分裂的绵延、自反的共在),并揭示了这些向度的多线并进、错综交织及其转换生成,因而在更本源的层面上,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分的线性化的贫瘠化时间观,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和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都曾研究过时间,并各自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而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海德格尔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意义,而要通达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时间,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切入点考察此在进而研究存在.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也作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源于农业文明的惯性和工业文明的感受方式。这个时间坐标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观念意识、工业关系、人际关系和价值取向。为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本文从以上几个层面比较了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的差异 ,并分析了当今世界时间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篇中的多数“时间”不是指普遍理解的具体的物理时间与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等,而是指西方哲学中意向性和视域性的意识。正确理解time一词,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篇章中语言的语义功能和主题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接近西方人的思维,全面科学地习得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时间观导致语用失误的现象经常发生。对比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从过去时间、现在到未来时间取向角度和单维度时间与多维度时间角度分析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现象,可以对如何避免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语篇中的多数“时间”不是指普遍理解的具体的物理时间与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等,而是指西方哲学中意向性和视域性的意识。正确理解time一词,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篇章中语言的语义功能和主题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接近西方人的思维,全面科学地习得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4.
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比较中美时间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既是线性时间观又是循环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在时间取向上,中国重视历史,有过去的时间取向,美国重视未来,有将来的时间取向;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一种“非时间”的古雅观,它以超越时间、挣脱知识束缚、在历史背后追踪人真实生命感受为重要特点,强调创造的动能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不是来自过往的经典和权威等,而是来自人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这“非时间”的古雅学观,大体涉及四个概念:侧重超越历史和传统的“古雅”(狭义),强调超越礼仪秩序的“文雅”,解除知识和权威束缚的“典雅”,崇尚诸法平等、摒弃“名”的追求的“风雅”。反映出宋元以来文人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殖民主义文化话语通过文化的时间叙事把文化时间化,在文化的进化问题上采取历史线性进步观,认为自我是“源”,他者是“流”,有些文化在时间的上游,而有些文化在时间的下游,其目的就是要在西方人的时间与他者的时间之间拉开距离。于是,时间被意识形态化,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时间关系被看成是排斥性的关系。文化的时间叙事讲述了一个文化优劣故事,反映的是文化政治问题,其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这样,文化的时间叙事就成为殖民主义入侵统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禅宗认为,佛性即是自性即是自心,佛性本无生无灭,外在的时间只是假象,禅宗所证悟的时间只是心灵自身的显现。心灵常会执著于外物而产生种种迷误,执著于外在的时间便会有对时间的迷误。破除执著的法门是“无念”,在无念的状态中,心灵复归清净,并勘破时间的假象,从而达到时问的觉悟。禅宗和儒、道对时间及对时间的超越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禅宗对时间的超越尤为彻底,这从逻辑上宣告了“感物伤时”诗学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主客时间观始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对立,主要体现了本体论和时间本性的认识上的区别,区别的产生在于他们所维护的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主客时间观始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对立,主要体现了本体论和时间本性的认识上的区别,区别的产生在于他们所维护的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