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大学生群体存在人文素质不高或者人文素质有所缺失的情况,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国学经典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国学经典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当全面推进国学经典学习,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伦理和人格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能力,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财经类高校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并在具体政策上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和契合海内外不同群体的学习兴趣,国学经典漫画应运而生。这种用多模态资源构建的漫画作品为国学经典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已开始有研究探讨国学经典模态间的构建机制,但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有欠缺。因此,文章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探讨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对相关国学经典漫画语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学典籍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再现方式展现出独特的语法语义机制,比原文概念意义的实现方式更为复杂。研究一方面揭示了国学经典漫画语篇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实现机制,另一方面拓展与细化了视觉语法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儒家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经典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国学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儒道佛三家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经典的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是立德树人的本质依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进中小学教材)的重要载体。教育部提倡“有温度的教育”,国学经典恰恰能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可以涵养学生的君子之德、培育学生的浩然之气、树立学生的和谐之念、构建学生的至美境界。国学经典(仅以《庄子》为例)的研读过程恰恰与核心素养的建构过程相一致。从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入手,以语言能力的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价值的理解走进《庄子》,感受到的是庄子对人成长的温度,彰显的是国学经典作为课程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是传统诚信观念的新生和发展。 通过阐释国学经典中诚信观念的内涵及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意在发掘其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下对培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诚信”的意义,从而达到宣扬国学中传统诚信观念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诚信”有效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经典"的建构是事关新闻学科能否与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的基础性问题.在对"新闻经典"之建构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新闻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远大于新闻学著作,而"新闻性"与"经典性"的逻辑冲突又使"新闻经典"的建构面临一系列尴尬.新闻经典的要素包括新闻性、作品的时空穿透力、作品的跨学科影响力.中外名记者名编辑的代表作或作品集,领袖人物、其他学科名人的新闻著作等,最有可能成为"新闻经典".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国学教育和传播具有优良的传统,很有借鉴价值。国学教育和传播依托于藏书楼和图书馆。古代藏书推动了国学经典传播,促进了学术与教育发展。现代图书馆是国学经典传播的重要阵地,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加强国学经典传播,这也有利于当前我国的国学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岩 《九江学院学报》2006,25(1):110-112
围绕大学语文定位及相关问题,教育界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这些争论对于建立一门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堂,帮助当代大学生欣赏和鉴别人类精神产品不无裨益。然而大学语文改革仍然在经典与非经典的状态中徘徊。  相似文献   

10.
曲慧芹 《社区》2014,(13):31-31
为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人人爱国学、人人诵经典”的良好氛围.近日,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携手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闻圣公益文教项目组,成立社区里的国学“私塾”,每周六上午定期开展“国学社区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诵读国学经典成为了一种时尚,对于"国学热",国内外人士持有不同的观点,面对盲目追求或是众多批判,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本文主要介绍国学再次受到关注的背景、原因,对与国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加以阐释,以及社会对国学经典应该持有的态度。国民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带有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国学经典,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华千百年...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大学生,他们阅读思想文化经典的状况代表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生的调查认为,多数大学生对阅读思想文化经典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但是其阅读习惯、阅读状态与他们对阅读经典的认同态度存在明显的差距.文章提出了构建“课程引导+学分管理+专家辅导+课余阅读”教学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加强大学生阅读思想文化经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大学生经典阅读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高校图书馆应有效开展大学生经典阅读指导工作,在图书馆建立经典书库,馆员参与经典阅读,举办经典书籍展览活动。  相似文献   

16.
经典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发掘经典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与经典的精神对话中,提高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这已成为了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重点.让"闲暇"进入语文课堂,使学生从容阅读;用"细读"深入作品内核,使学生体悟作品内涵;借"多元"阅读彰显师生个性.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存在需要特定的社会语境,人类社会的绝对不发达和相对不发达是"经典"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而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在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经典"的语境消失了。本文基于艺术活动本体论角度,认为经典创作活动的式微、经典认定机制约束力的式微和经典接受者的式微是经典式微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对文学经典的认知中,思想深度是当前大学生最为看重的主导性标准,它不仅贯穿在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收过程中,也影响着对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的评判。"次文学"在经典的普及、大众化和延长经典寿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文学"包括影视改编,往往是各取所需,从原著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特点的内容进行改编的,对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离或误读,因而它并不能取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在如何看待文学经典被颠覆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的改编,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李贽的经典观是李贽思想研究目前尚未谈及的领域,李贽一面挑战明代程朱官学经典的绝对权威,另一面又以儒经倡日用之学,经世致用;旁摄佛、道二教经典.吸取精义以释儒经;探讨儒经与史书、文学作品的关系.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侧面体现经典文本生活化倾向的时代思潮;标立童心,重视自然本性,以"不求甚解"的方式释经、解经、评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贽的经典观目的旨在以"童心"为依傍,批判程朱,反空谈心性,倡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