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 ,是提高民族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开展双语教育 ,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保存与传递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手段 ,是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重视族际语汉语的学习 ;开展双语教育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其人口绝对数量达9000多万,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的民族问题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过去我们的民族工作对象和重点主要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下称民族地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打破了各民族的封闭状态,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民族地区走出来,散居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从而使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日渐明显和重要,这种情况在城市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受教育者未来的劳动就业产生着显著影响。深入分析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投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满意度、针对双语教育的投入以及家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投入等情况表明:需要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将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生的就业预期进行更好的衔接;进一步加大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师资力量,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双语教育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进入大学时面临着比汉族学生更大的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必须给予广泛的关注。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同时还会对双语教育的时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进行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双语教育时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改善目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结合西北民族学院 5 0年双语教育的历史实践 ,可以看出在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化”场景下 ,民族高校的双语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紧扣时代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是民族高校双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双语教育必须立足于教育主体的处境需求即西部各民族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向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面向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来重新定位 ,追寻以质量求生存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建构民族高校以多元化发展为主旨的动态的双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进程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性,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社会流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流动既包括向上流动,即改善其社会地位,从一个较低地位流动到一个较高地位,也包括向下流动,即从一个较高地位流向一个较低地位。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是多民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迁速度慢、规模小、区域差异大等问题日益凸现。少数民族人口社会流动问题,制约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双语”教育,落实和完善民族社会政策,促进民族人口的不断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不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儒学也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汉族地区的儒学教育不同的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儒学教育中,有所谓"蕃学"和"汉学"之分,实行蕃、汉双语文教学,重视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文的学习。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文教学不仅源远流长,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兼通双语文的人才,而且始终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民族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昆明市在民族聚居区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了诸如撤点并校导致入学难、少数民族传统思维、语言、宗教等因素对教育政策实施的困扰。因此,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要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措施,切实考虑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客观实际,不搞"一刀切";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招录双语教师;制定特殊的教育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8000万。1985年已建立民族自治区地方119个,包括5个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影响,经济、文化、教育、科学都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11.
墨西哥民族构成复杂,且拥有拉美诸国中种类最为繁多的土著语言。作为国家通用语的西班牙语在促进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墨西哥政府强制推行西班牙语导致大量土著语言消亡,墨西哥的语言发展史就是西班牙语和各土著语言交织作用,寻求平衡发展的历史。随着印第安人民族意识觉醒,墨西哥土著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积极倡导保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全球背景下,墨西哥政府调整了其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然而,建国初期开展的过渡性双语教育带来的影响使得后期双语双文化教育政策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少数民族的外语专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然而却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开创了外语教育的先河。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民族学生在学习外语中存在问题为题,论述了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义务教育状况、知识阅历、外语基础、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等都大大落后于时代的步伐。然而,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已经向边疆人民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因此,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外语人才迫在眉睫。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求外语教育者们在茫茫的原野上开辟出一条适于少数民族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课程以双语模式展开,但因双语课程对学生而言有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双重教育目标,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才是课程效果提升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初班模式是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石河子市师范学校内初班民考民学生学业成绩的调查分析,发现以下问题:领导认识不很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与文化的不相适应性。提出了要进一步重视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建设稳定优秀的内初班师资队伍、加强内初班学生的文化熏陶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手段,中国高校招生对部分考分较低的少数民族实行照顾政策,从影响学生成绩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分析,实行这项政策具有内在合理性。根据各民族教育情况,中国高校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逐步具体化,并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政策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今后还应继续完善这项政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语言生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畲话在畲族学生群体的使用中表现出了衰弱现象,从畲族小学生与高中生的一系列对比数据中,看到了畲族学生的语言生活在逐渐地变迁,但畲话并没有濒危,仍具有一定的语言活力。一方面,畲话在母语习得领域仍处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畲话在家庭生活语言使用领域仍处于优势地位。88.1%的受调查者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完全属于多(双)语人,构建出了“和谐的语言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实际介绍了双语教学的必然性及在工程训练中运用双语教学的效果及可行性分析。认为在工程训练课堂上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对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在高校中推广双语教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史》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成为开启双语教学的大门;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强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具体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它的主要特性包括:强制性、公平性和补偿性.义务教育由非均衡向均衡的发展转变,本质上体现了实现教育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社会之价值诉求.我们应摈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误区,保持理性限度看待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