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既有自然垄断行业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造成的特性问题,因此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需要探索一条适宜的道路。文章从接受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现状出发,分析现阶段政府进行管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从而得出结论:对于自然垄断行业,需要政府管制,但是,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必须进行改革,适当放松管制,引进有限竞争,以此来解决管制过程中的政府失灵状况,以达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消除社会不平等、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一定的进入管制是必要的.但是,进入管制的存在通常会导致自然垄断行业成为一个低效率行业,竞争机制的缺乏无疑会损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针对自然垄断行业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构建了一个进入管制下的渗透性投资行为模型,并提出在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自然垄断行业的适度竞争和进入管制可以并存.  相似文献   

3.
试述我国第三产业中自然垄断行业的行政垄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行政垄断不利于第三产业中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管制而产生的行政垄断却是自然垄断行业正常发展的条件。对于我国第三产业自然垄断行业中行政垄断的改革,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新构建政府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中的传统信条认为规模不经济是竞争的重要保障,从而自然垄断行业的成本劣加性导致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矛盾,因为这种技术特征使得生产效率的实现需要垄断性结构,而垄断性结构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以这种理论为基础,产生的是传统的管制制度以进入管制保证生产效率,而通过价格管制保证配置效率.本文通过系统的梳理技术和竞争的关系,批评传统理论当中的逻辑矛盾,提出如下结论成本劣加性是规模竞争的基础,是垄断性结构的充分条件;而成本劣加性不是进入壁垒,因而自然垄断行业可以具有可竞争性而通过潜在竞争实现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鉴Jeffery Wurgler资源配置效率模型,实证检测了我国IPO市场1992~2013年各年度的资源配置效率,针对政府管制程度不同阶段下的整体配置效率进行了对比,深入挖掘了国有企业比例与上市公司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行政管制的存在确实限致了我国IPO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功能的发挥,政府管制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管制下国企上市较多以及上市公司质量差的年份对IPO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负面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加强IPO市场化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等措施来提高IPO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特征,但也会由于垄断而导致诸如生产效率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组织管理低效率和动态技术低效率等负面效应,因此应该对自然垄断产业中的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进行合理划分,在非自然垄断业务中引入竞争,以逐步消除自然垄断产业传统管理中垂直一体化经营和行政垄断的弊端,但改革中应正确区分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实施渐进的改革战略,我国铁路运输业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对其他自然垄断行业的管理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组织看中国能源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工业属于国民经济当中的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动能源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以提高能源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产业组织的角度阐述了对能源工业产业规模、市场集中度、竞争体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垄断行业促进竞争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是垄断行业改革的基本路径.由于市场开放不充分、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和持续的高垄断收益,说明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改革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总体上是竞争不足.因此.促进铁路、邮政、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有效竞争成为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促进垄断行业竞争的政策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完善结构重组的配套政策.在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建立程序公正的激励性管制体制.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政府管制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的理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涉及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表现为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所以这些行业必须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而义务的履行依靠交叉补贴来维持;二是这些行业容易发生所谓的"撇奶油"问题,如果不加以管制,必然导致该行业难以维持,影响人们享有普遍服务。然而,在现实的政策制定和管制实践中,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进入管制却很难实现其目标,反而容易导致损害效率的后果。这揭示出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不是仅仅通过进入管制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的传统理论依据 ,以及实施政府管制的两难性。区别了管制和反垄断的法律依据 ,从管制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出发 ,分析了管制制度的成本和管制失败的原因 ,提出建立鼓励竞争和限制行政垄断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1.
自然垄断产业理论演进与规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人们对自然垄断经济特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背景,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约束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与规制改革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存在开放部门与垄断部门并存的二元结构。垄断部门开放步调缓慢压缩了开放部门的行业宽度 ,使开放部门投资过于拥挤 ,增长率趋于下降 ,对今后二十年保持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十分不利。加速开放垄断部门 ,将有力促进经济增长。开放垄断部门必须从转变政府主权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13.
国有银行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解决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问题。要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 ,就必须剥离国有银行的双重身份 :少部分改造为政策性银行 ,大部分改造为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量大集中本身是大量国有企业存续的需要 ,也是政府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资金依托。因此 ,国有银行改革应与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14.
商业自有品牌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 ,但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一些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锐器。但局限于商业企业自身资源条件 ,目前我国商业自有品牌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实施策略联盟开发商业自有品牌 ,不仅能克服这些缺陷 ,而且成本低 ,收益高 ,是商业自有品牌开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自来水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政府垄断经营”的体制导致了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开放城市供水领域产权,允许非国有资产进入,以形成较强的所有者约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获取特许经营权,引入市场竞争,提高供水企业市场反应的敏感性;政府应转换职能,通过特许投标代替进入管制,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社会管制和价格水平管制。  相似文献   

16.
崔凤 《东方论坛》2006,(4):85-88,93
传统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最突出特点是行政化和单位化。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变政府行为、单位(企业)行为为社会行为,建立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实施系统,让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其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二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改革已经开始,但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体系,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理论出发 ,根据国际上各国对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实践 ,分析了放松规制的理论依据 ,并通过对中外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制定相关法律 ,组建新型的保持利益中性的规制机构 ,合理分割原有自然垄断型企业 ,引入竞争机制 ,构建激励性规制改革的微观企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进行文化出口的基本模式是文化企业“冲锋陷阵”,政府“保驾护航”;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重要的“软权力”;美国一直把WTO当成输出美国价值的工具;美国不制定文化政策恰恰是一种实现“文化霸权”的最为有效的策略;规模经济使美国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该尽快制定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产业在垄断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囿于对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传统认定,酿成了资源配置陷阱、“所有制歧视”、阻碍制度创新、影响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中小企业战略主导地位的确立等等弊端。科学的国有“主导”战略重组应为:在(1)公共物品(基础设施)、(2)垄断行业(军工、专卖等)、(3)高科技产业、(4)竞争性领域四大类划分中,重点为退(4)进(3)。这样的资产重组与制度创新,对于科学认定“国有主导”的本质、正确设计国有经济进退思路、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破除“所有制歧视”等都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是资源投入不够,企业自身竞争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目标与规划,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强等。因此,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创新环境,增加对企业的技术投入,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