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解决相对贫困,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对2015年至202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实践取向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反贫困工作的学术进展、共识与实践模式.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区域特征、返贫风险及主要贫困群体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发生新变化.社会工作能够回应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新转向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回应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反贫困的工作流程、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发展模式、金融社会工作模式、社会服务与社会救助模式为未来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将社会工作纳入反贫困长效机制,并就社会工作专业主体地位、反贫困工作精细化分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激发家庭的内生动力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当前家庭精神韧性的异化、家庭组织韧性的式微、家庭生计韧性的不确定性,脱贫户可持续脱贫韧性不足。在后脱贫时代,需要通过家庭价值信念体系、弹性组织体系、积极沟通体系的重塑,依托积极家庭的角色定位来提升脱贫家庭的韧性。在政府政策保障层面,需要在内源式治理的理念下,通过完善促进家庭发展的常规化治理体系、加强促进家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协同治理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家庭的可持续脱贫能力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农村反贫困体系从国家本位向家庭本位的回归,由此实现农村反贫困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贫困与反贫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体系。实施反贫困战略 ,首先应明析贫困的涵义、程度划分和成因类型。世界范围的贫困问题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反贫困的行动十分艰难。中国反贫困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依然任重道远。广西的贫困问题在全国较为典型、严重 ,在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 ,巩固成果和继续攻坚都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现,妇女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妇女较男子更为贫困,其所面对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文章以贵州省扶贫实践为基础,探索其扶贫过程中对女性需求、妇女发展的关注。研究发现: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纳入了助推妇女脱贫的内容,精确瞄准、精准助力、多途径助推贫困妇女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妇女反贫困仍然面临诸多政策困境,妇女反贫困要真正进入政府扶贫政策决策主流,普惠贫困妇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妇女反贫困,应把性别平等纳入扶贫政策系统;实现精准扶贫,应把妇女列为关键目标,反贫困政策应把妇女作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提供生活救济、增加就业机会、开发人的潜能,反映了人类反贫困的逻辑和政策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极大地改写了世界贫困数据。如何评估、解释这一成就,这对于2020年后中国贫困治理与世界反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两个维度考察反贫困历史,中国减贫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建立了反贫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保障双重政策体系并得到有效执行。中国反贫困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生存救济,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重的精准脱贫,正在进入国家—社会—公民协同、以消除人们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制度性限制为核心的贫困治理新时期。2020后贫困治理的努力方向,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理念下,持续建立、优化、完善制度,由救济扶贫、开发扶贫、精准脱贫转向以制度化建设为方向的贫困治理,不断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不仅彰显脱贫攻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贫困研究与贫困干预模式的转型。在习近平扶贫思想引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路径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实践领域不断破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互动愈加频繁,新理论引导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发展又为理论创新拓展经验基础。脱贫攻坚“理论[CD*2]政策[CD*2]实践”互动转换,建构了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的互动空间,避免了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发展需求的割裂,也激发了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活力。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有助于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助于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对贫困落后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认清基本国情、提高工人地位以及发展社会生产力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将列宁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经验运用到消除贫困工作中,揭示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消除贫困的内在要求,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可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在区分和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键问题上,不仅可以彻底消除贫困,而且还可以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对贫困的认识正从外显的物质与收入的匮乏转变为内在的能力的剥夺,而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还未适应这种转变,仍以政府主导救济式反贫困为主,忽视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和脱贫意识的激励。因此应注重城市贫困群体自生能力的构建,增强其基本生存能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视贫困群体为反贫困的第一主体,从环境、机会与意识三个方面提升其自生能力,并在反贫困政策的目标定位、内容转向和具体实施方面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通过几个阶段的反贫困攻坚,采取了一系列坚强有力的财政反贫困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依然存在着许多反贫困的制约性因素.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现状特点,力求找到当前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反贫困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中国的反贫困研究已经从传统消极的政策支持向积极鼓励贫困者互助与自助结合转变,贫困地区社会资源的匮乏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仍然是贫困主要原因,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反贫困方法的有效性决定着反贫困综合效益.可供选择的反贫困方法主要有规划方法、造血方法、系统方法、到户方法、到位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西藏反贫困经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反贫困主要经验是:对西藏贫困特殊性的明晰认识;制定特殊的反贫困政策;实施全方位的外部支援;采取适宜于藏民需求和接受的具体措施和作法;在反贫困中培育藏民的政治自觉意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贫困问题起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反贫困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外资注入、内部积累.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反贫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开发式扶贫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手段的扶贫方式也被称为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发展地方产业,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但是,产业扶贫项目在基层运作的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武陵山区4个贫困县展开调查。通过对产业扶贫项目在地方社会的3种运作模式(干部承揽的产业扶贫、依靠“大户”或“公司”的扶贫项目、依靠农户参与和合作推行的扶贫项目)的考察,认为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未必一定会带动贫困者能力提升并脱离贫困的生活困境;而中央设计扶贫政策的目的与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施政动力之间、产业发展理念与扶贫理念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导致了产业扶贫项目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被扭曲,因而并未真正达到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百色反贫困是中国反贫困的一面旗帜。深入研究百色反贫困 ,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 ,更深刻地认识反贫困规律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反贫困实践。百色反贫困研究内容包括 :贫困特色反贫困 ;发展反贫困 ;创新反贫困 ;结构调整反贫困 ;生态反贫困 ;教育反贫困 ;开放反贫困 ;市场反贫困 ;异地反贫困 ;大会战反贫困 ;科学方法反贫困 ;评估反贫困 ;反贫困前景。拟解决“旗帜、思路、民族政策具体行动、西部大开发”等四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生态移民对于反贫困问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最主要的贫困问题是受生态环境约束的基础性贫困,生态移民在认识论上就被作为反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试图通过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突破制约生存发展的环境约束,从而达到改变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的生态移民对于摆脱因环境压力造成的基础性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