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与宗教的紧张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同样存在哲学与宗教的区分和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主题。他的取消哲学问题的主旨一方面出于他所特有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但因为哲学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因此他“消灭哲学”的主旨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3.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不管谁承认不承认,既然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有同它不同或对立的东西”。现代,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形态,因而也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在矛盾对立中并存发展、相互影响的格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左”  相似文献   

4.
周谷城先生在《再论“无差别境界”》一文中说:“我依旧认为‘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的命题是正确的。”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与周先生商榷。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周先生不是个无冲突论者,他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即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之前的“间隙”,会出现“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无差别境界”,即使出现的时间是“短暂的、一瞬时,但毕竟是出现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周先生矛盾观的核心。我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5.
刘璐 《南都学坛》2003,23(3):118-119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专业词人 ,他的词在雅俗结合的风格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一点 ,后人褒贬不一。多数论者只盯住柳词之俗 ,对其持鄙视、否定的态度。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浮艳虚华之文”[1] (P480 ) ;黄升称柳词“长于纤艳至此 ,然多近俚俗 ,故市井之人悦之”[2 ] ;王灼说他“浅近卑俗”“声态可憎”[3 ] 。因此 ,对柳永的俗词作一个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一柳永的俗词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俗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在雅词中 ,诗人总将抒情女主人公写成抽象的、象征性的形象。她们多为一些深闺贵族…  相似文献   

6.
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金、元三朝,柳永的词广泛流传于宫廷和市井,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和他的词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从柳永词的影响,词人柳永的传闻,以及小说戏剧中的柳永故事来探讨柳永在宋金元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改革运动中,对于柳永詞的評价問題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論。記得中山大学中文系批評我的“宋元文学史讲稿”时是从我对于柳永詞的評价开始的,后来牵連到有关婉約派詞人和宋元市民文学一連串的問題。我在“宋元文学史讲稿”里认为柳詞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意識,尽情抒写他对那些烟花巷陌的不幸妇女的同情和他自己流轉江湖的生活感受”。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通俗語言写詞,一扫五代詞人雕金刻玉的习气”。现在看来有很大的片面性。然而当时有些同志同学认为柳永的詞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象征,更创造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它在“颠覆主体性”的同时却又拥有“重塑主体性”的力量。詹姆逊之所以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一方面在于他以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标志划分资本主义各阶段,凸显了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后现代文化与新技术的不可再现性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寓言的形式凸显技术在后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隐秘性。詹姆逊避免对技术做出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这也使得他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在新时代语境下,反思詹姆逊的技术寓言观,有助于促使我们思考当下中国如何使用好和控制好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中塑造了一个“双性同体”的邪恶少年杀手弗兰克。作为一个被父亲建构的“男性”,弗兰克的女性生理性别和男性社会性别成了二元对立的矛盾。作为一个“兼性人”,他的自身充斥着不可调和的、互相矛盾的因子。被“交性”后的弗兰克被排斥在男性和女性的范畴之外,成为一个“他者”。而最终其男性身份被解构的结果却是其女性身份的重新建构。弗兰克的矛盾身份反映了女性主义关于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争中后者的胜利。弗兰克矛盾的双重身份导致了他矛盾的思想意识,并最终酿成了他畸形的人格和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对立表面化,打破了以中苏为一体的“东”——“西”对立的格局,世界战略对立关系向着以传统的苏联,东欧集团与以美中联盟为轴心的“东”——“西”对立转化。但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时间内,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秩序趋向崩溃;另一方面,苏联对发展中国家所代表的“南”的影响却明显地扩大了。尽管如此,西方学者在关于苏联、东欧的研究中,对于他们有关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1.
矛盾是一个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是什么同时又不是什么的互相否定的属性;对立则是不论在变化时还是在不变时都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两个相反事物。形而上学认为客观世界只存在对立而不存在矛盾,“是——是(同一律)、否——否(矛盾律)、非此即彼(排中律)”是其基本规律;辩证法认为对立与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否、否——是、亦此亦彼”是其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是逻辑学规律,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形式逻辑学,也就没有什么辩证逻辑学了;有的只是一门逻辑学、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对校办秘书素质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新旧体制交替中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高等院校已不是从前的一片“净土”,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增强,也更为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方面,教职工和学生中存在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逐步加剧,对改革的认识、理解程度、支持与否都通过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被领导者和领导之间的矛盾对立,比以前增多,并且也更为尖锐;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投入少、办学条件改善相对滞后,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需要大量投入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辩证思想和形而上学情怀体现在他的系统观和对立观中。本文通过考察老子的“道”,他的贵最初、贵平常、贵自然本性的思想,还有“无为”、“无我”、“物我合一”、“见素抱朴”以及“返朴归真”的思想,揭示了老子系统观的重要特征:运动变化、原初和谐性、整体性和封闭性。本文还指出,对立现伴随着老子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贯穿于他的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各环节中,说明了老子对立思想存在的普遍性,此外也简要分析了对立观内涵的丰富性和成熟性。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上提出了他们“道德救国”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受到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有关。他们所主张学习、保存的“中西文明”,大多是前现代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变成一种反现代性思想。这就与中国现实社会强烈要求发展现代性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这是包括学衡派在内的大多数文化保守主义长期被冷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最为独特的地方表现在其丛林小说创作及个人思想意识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比如小说创作的主题、背景、手法中的双重性,“自我”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以及“他者”世界建构中的双重性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多个文化觉醒的阶段后,康拉德从文化边缘人上升至具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的双面人,并以这种双重性思想作为自己创作的哲学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我在《试论柳永的创作道路》一文里提出,柳永早年所遵循的是一条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这条道路规定了柳永创作的基本原则——尽量地积极地适应歌妓的演唱需要和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而也就决定了柳词最基本的与最主要的特征——浓厚的市民意识与鲜明的市民文学的形式美”①。尽管他后期创作的将近1/3的歌词不一定出于与歌妓乐工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创造思想、创造活动丰富和发展了创造学理论.他的善于创造,为其创造活动增加了光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是他创造思想的灵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揭示对立,为矛盾双方创造合适的运行机制,又是他的基本创造方法;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更是他创造理论和创造方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歌妓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对柳永的人生及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大多数学者只注重歌妓对柳永的积极影响,而忽视其负面影响.歌妓对柳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人生和创作方面:在人生方面,柳永养成了浪漫而放荡不羁的个性,形成了男女之情重于功名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成为他坎坷人生的根源之一;在创作方面,柳永“填词和曲”比较随意,词作内容色情化,审美趣味呈现出病态.  相似文献   

19.
一、“双重人格意识”的内涵“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几年前,在关于“人生的意义”讨论中,有人发出了这样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从中察觉到了这样一种心态:凡如此叹息的人,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个性、人格中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并且时常还为这类冲突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勇气、甚至也不愿意为消除这类矛盾作任何努力,宁愿安于现状,甚至有点迷恋于自我中的这种分裂和对立,以此为精神上的某种慰籍和乐趣。这是一种荒唐、然而并非罕见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中,隐含了对人的本性的一种观念和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观念或  相似文献   

20.
一部《人间喜剧》使巴尔扎克无愧地成为欧洲十九世纪前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他创造的众多的“突出人物”,足以同莎士比亚笔下的艺术典型媲美。他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同时他的思想与创作又是最为复杂和矛盾的范例。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充满矛盾的主观世界和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之间的矛盾关系上。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基本属于正统的保皇派,并信仰天主教,他声称“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之下写作,那就是宗教和君主政体”;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