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国内相关教材一般将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定位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其文艺思想的研究局限于文学生产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及政治批评理论,但这些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早期作品的理论内容,不能反映伊格尔顿思想的全貌.此外,教材对有关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较少,教材内容存在滞后、单一、雷同之弊端.教材定位的局限性势必影响研究视界的多样化发展,学界对伊格尔顿近期学术动向尤其是文化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虽然讨论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但是缺乏系统考察和理论重视.  相似文献   

2.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现代解构思想的奠基者,解构建筑理论家埃森曼却认为;解构是个很东方的想法。理解现代解构的成就,走出解构的误区,迫切需要解构中的对话。现代语言理论、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建筑的崛起,正在突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开拓现代哲学、现代建筑与东西方文化的新路,推动传统哲学文化与传统建筑的现代重建。其中的成就与失误,都是值得我们比较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美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论界争议颇多的文艺价值观的的问题也有其独到认识和分析,解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无论是其理论的来源,还是“价值”概念的确立,以及对于文艺本质的独到认识,都表现了他对于西方现代文论的超越和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黄哲伦的《蝴蝶君》以人物聚散的离奇情节与细腻的心理刻画有力地颠覆了东方对西方依存关系的虚假命题。作者在其作品中试图解构东方主义、反击文化殖民并颠覆西方殖民话语权。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成长经历以及他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是有限的,特别是剧中人宋利伶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被看作是颠覆殖民话语的一次努力尝试,另一方面角色本身却强化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成见。  相似文献   

5.
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施莱尔马赫与功能学派赖斯、解构学派韦努蒂和阐释学派斯坦纳的关系分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对当代西方译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是多维的、动态的;施莱尔马赫的影响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翻译理论家对新的理论框架的追求在施莱尔马赫思想中找到结合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伊始,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审美意识形态》就问世了。如果说70年代中期出版的《批评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对文艺理论最初的有价值的贡献,那么,新作无疑代表了他里程碑式的成就。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伊格尔顿不但著述甚丰(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专著),而且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般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鲜明而令人钦佩的:其一,在他对欧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思考中,既表现出了渊博的学识(在这个方面堪与黑格尔媲美),又紧密地结合着当代文艺理论中最重要而且最富争议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明晰地分  相似文献   

8.
作为活跃在当今西方文化批评界的大师,伊格尔顿以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在文化问题成为新世纪人类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伊格尔顿这样一位理论大师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作为一名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置入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的命题。通过对文学的虚构性、自我指涉性、价值判断性的三重批判,突出其文学理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模拟"的相关理论,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对西方文学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证明谭恩美在该小说中解构了西方传统的种族及文化优越论的抵抗式写作是其招致西方批评家及读者不解和争议的根本原因。这种讽刺性的模拟不仅是对西方传统性别话语的颠覆,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倒置。  相似文献   

11.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批评始终指向他者,依据其对不同他者的关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表现出反本质主义立场,通过分析欧洲经典诗作和小说中的雌雄同体和子宫嫉妒,解构男女二元对立原则;第二阶段通过对克里斯蒂娃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批判,指出她们在面对第三世界女性时的保守立场是与欧洲殖民思维的合谋;第三阶段在《属下能说话?》一文中讲述被西方殖民话语和印度男性话语双重遮蔽的属下女性的自杀真相,揭示异质伦理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德鲁·芬伯格是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代表,当代西方著名技术批判理论家.他从舌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以技术的“设计批判”为基础,批判了技术本质主义,提出了建构主义技术观;借鉴技术的政治学批判,解构了技术霸权,构建了技术转化的徽政治学路径;通过技术的文化批判,颠覆了现代西方文化观,论证了可选择的现代性道路。他所展现的技术批判理论的三个新维度,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转向。  相似文献   

13.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以《理论之后》一书,对世纪之交西方理论界的"理论终结论"进行了回应。他通过对当前文化理论兴衰的全面诊断和清醒审视,指明"政治失忆"与"政治失败"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为此,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盛行做出了独特的政治心理诊断。他试图证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真正走向终结的是"后现代主义理论",而非"理论"。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是理论的重新启程,理论的重生在一种更宏伟、更负责的层面上,以真理与客观性为哲学基础,向后现代主义所逃避的诸如道德、良善、幸福、死亡等宏大问题敞开胸怀。理论的重建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伦理学为新起点,继续在反思中保持批判的姿态,并且指向政治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绝对自由的奉行和误解,人类悲剧历史不断上演,人类终极价值体系最终轰然倒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重提伦理问题迫在眉睫,并且认为悲剧可以成为价值的唯一生成基础。文章从以往理论家对自由的探讨出发,比较出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的超越之处。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自由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对于当下社会我们重建伦理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演变——熊彼特及其先导思想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民主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精英民主的模式运行的,而熊彼特是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熊彼特的民主思想受到其先导理论家的很大影响.只有把握了熊彼特与先导理论家的关系,才能理解精英民主理论的来龙去脉.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等早期精英理论家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为熊彼特发展其精英民主理论提供了反面素材,而韦伯关于民主政治的论述则是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的正面来源.熊彼特对民主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民主进行了重新定义,把政治精英和民主制度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西方民主理论走出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特作为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解构"写作"理论影响广泛,它建立在"多元论"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尤其"零度的写作"与"片断式写作"理论,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从而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得到成功的实践与印证,并给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一种较为温和与隐蔽的关系。赛义德受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很大启发,把这一理论扩大运用到西方对东方的关系上,指出当今东西方关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赛义德等一批后殖民理论家所致力的就是要解构西方话语霸权,重铸全球化状态下西方与东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重要表现,因此,他在其解构论的基础上批判和解构了结构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以及二元对立、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意欲解构结构主义,而其所理解的结构主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建构,而不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和游戏的建构,忽视了历史结构性。他反对写作的"在场形而上学",却把虚无和在场截然分开。他通过"延异"、"痕迹"、"隐喻"等策略反对写作和文字结构中的二元对立和基础主义,但并不能就说其具有"意识的虚构性"、"语言的隐喻性"和"叙述的话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