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严肃地向全党提出了学风问题。他说,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是把它当成教条,从中找现成的答案,一旦找不到或答案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时候,就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用了”,要不就认为你的实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从中找立场观点方法,以马…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千年来道德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和争论作了回顾和评论。特别是对否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道德理论的研究、认为道德的根源和本质是抽象的人性,以及宣扬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等错误理论和观点提出了批评,并指出这些错误理论和观点的方法论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我国哲学界,人们都承认黑格尔哲学包含着“合理内核”,并在说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时,总是这样地叙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一叙述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些人对“合理内核”的理解却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看做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理解,既不符合黑格尔哲学的实际,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论述。一、辩证方法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评述黑格尔哲学…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  相似文献   

5.
在对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的评介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讨论的。一种观点以黄顺基等同志为代表,认为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观点则是回避“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多元论和“世界3”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例如杜汝楫同志在《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哲学介绍之一》一文中(以下简称杜文),通俗地介绍了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学说,但杜文把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三个世界”的理论所作的分析说成是对波普的“误解”,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世界3”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根本不同”。这种观点是难以使人同意的。本文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杜汝楫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国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因为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但是,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本身的含义,对象及功能等问题上,理论界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哲学”范畴的中国化及其内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 ,中国人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出发来理解西方思想。作为一个现代学科范畴 ,“哲学”本来是从西学中借来的 ,但是借来以后立即被“中国化”了。文章认为 ,把“哲学”普遍地理解为一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或方法论的学问 ,这一理解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但却与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传统没有什么关系。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上 ,从来没有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把哲学这门学科定义为一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或方法论的学问 ;不仅如此 ,他们所说的“哲学”与中国人通常情况下对“哲学”的理解在思维方式上有天壤之别。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他们对哲学的上述理解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学术传统中来的 ,与西方人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理解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致使他们在阅读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误读 ,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曲解  相似文献   

8.
前一时期,对于在一些同志中间存在着的以“一切向钱看”为突出表现的经济主义思想、片面强调“立”而忽视“破”的倾向,不承认搞活、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和不正之风有任何联系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四种错误认识,有的同志曾加以否认,并认为把“四种错误认识”说成是产生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的部分原因是错误的。那末,“四种错误认识”是不是根本不存在,根本不是产生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的部分原因,因而根本用不着加以纠正呢?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作者V.鲁斯和V.阿尔仁舍克10年中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理论探讨、讲课和会议发言的结晶。所有这些活动旨在研究人的劳动这个中心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了劳动的两个方面:(1)异化方面,指出“围绕着劳动的异化,各种不可知论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相互交锋”;(2)劳动分工,认为“劳动分工,一方面与异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理解劳动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国际国内立法、司法的实际,对法律的特征作了探讨,比较详细地论证了以下三个观点:一、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特殊的行为规则;二、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超阶级的人类共通的法律是没有的;三、社会主义法律仍有鲜明的阶级性。文章认为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法律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法律有阶级性、有些法律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已经削弱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冲击,国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产生动摇.引起动摇的主要原因有:认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物质差距,苏联及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均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并没有把它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等.这些观点表面上看似有理,其实都不堪一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首次提出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但其萌芽却在中共建党初期。作为中共早期重要成员,张申府当时已经产生这种思想意识。他较早地提出实事求是,触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弃绝习传,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用在中国就应该中国化,并认为革命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着眼于中国劳工阶级的解放。同时,他积极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无法指导中国革命,更无法形成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看,张申府的这些观点仅是思想火花,论证不足,并且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或值得商榷,但他能在当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13.
当前,理论界的同志们在深入学习马克思“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的科学论断,批判“四人帮”的“自然科学是上层建筑”的反动观点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自然科学是不是社会意识?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但关系到能否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这样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使理论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讨论。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为什么和怎样提出“社…  相似文献   

14.
小平同志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言简意赅,既总结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上的历史经验,又指出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方向。小平同志所说的精,就是要抓住精神实质,抓住精髓。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到底都包含哪些内容,这是自从马克恩主义产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对“人”、“人道”、“人的价值、权利、尊严”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中的重要内容就存在完全相反的看法,有的同志明确认为:上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东西,笔者则认为:“人”、“人道”、“人的价值、权利、尊严”等绝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探讨《资本论》与作为经济领域内的科学的一般基础——政治经济学二者的研究对象,澄清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校正多年来在经济理论研究方向上的错误。一经济理论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段话的不同理解,最主要的是对“生产方式”一词的不同理解,从而敷衍出许多见解。归纳一下,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外有三种观点:(一)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史及其内在逻辑上重新分析了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认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将辩证唯物主义独立出来,排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并把自然观包含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文章认为,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历史之谜”上,从而首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又反过来使唯物史观获得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弄清这两者的创立过程和逻辑联系,有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重新探讨和对整个社会主义思想重新考虑的论点近几年来很盛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问题上,西欧和日本的共产党内都出现过主张放弃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的论点。还有一部分人主张不仅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而且从文明史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重新加以探讨。这对于以西欧产业革命为背景,认为生产力能无限扩大、资源和自然界能无限开发、科学与技术能无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一个批判。的确,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上的资源和人口问题面临着严重的局面,许多人主张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迅速增加的严重性。这一系列新问题要求对马列主义加以重新考虑。这种动向表现为:第一,认为有必要重新探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框框内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第二,认为要重新考虑生产力能无限发展的思想和产业革命时期的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很早以前就实行过一长制,但是,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时期,不仅无视一长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过的重要作用,立下的巨大功绩,反而给它强加了很多罪名,加以批判和声讨,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当前,有些人搞不清“一长制”和工业企业实行的厂长负责制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所以推行厂长负责制遇到阻力。这就有必要搞清一长制和厂长负责制的理论问题。一、要明确“一长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马克思说:“凡是有许多人  相似文献   

19.
前二时期,有的同志离开历史唯物论,离开生产力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提出了错误的主张,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其一,是把生产力标准“自由化”一提出坚持生产力标准,在改革中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主张;其二,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只从物质条件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把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作简单的类比,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其三,是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即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赢利标准、赚钱标准。如此等等,要澄清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是非,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地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20.
列宁认为,以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为典型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们逐渐滑向了背叛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歧途,这与第二国际曾经作出的重要贡献应该加以区分;而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家们,在理论错误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对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希望能将马克思主义从此前的"正统"理解中解救出来。因此,研讨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进程中的总体定位问题,既要对他们自身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做出评价,更要把与他们同时代的列宁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学者的评价作为这一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