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的精辟概括廓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王丽雅 《社会工作》2009,(10):58-60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内容。本文揭露、剖析了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战略阴谋及其具体手法,论述了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就建立一整套反“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何强 《学术交流》2006,3(11):58-6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道德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理论创新的硕果。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抒望 《社科纵横》2006,21(7):24-26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不仅针对当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状况,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丰富了新时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渠道,呈现了奋进中的中国清醒而坚定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王易 《创新》2012,6(4):5-20,126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直是社会各界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理论热点。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与落实,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的显著特点,并为进一步把握理论的生长点、增强研究的持续性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文化根基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使传统道德在新世纪新阶段得以有机传承,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科学界定。“八荣八耻”囊括了深邃的文化底蕴、伟大的民族精神、丰富的道德内涵、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永祥  马忠 《社科纵横》2013,(9):108-111
《论语》有许多孔子关于"耻"范畴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在儒家"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明显,经过历代的道德实践,甚至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的精神源泉。作为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典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充满了儒学禀赋。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荣辱观教育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三个代表”的重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亮  樊文娟 《浙江学刊》2002,3(5):216-2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用“三个代表”表述党的性质和建设纲领 ,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三个代表”解决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重大课题 ;“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最新概括 ,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三个代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伟  苏岸 《学习与探索》2023,(5):1-10+186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政治稳定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机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调查研究机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调研政治”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其生动反映了通过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政治共识,继而规范治理行为、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机理,二者有着循序渐进、互为条件的逻辑关系。基于“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前提而生成的“调查研究—认同聚合—科学决策—推动落实”的运行机制,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治理智慧。“调研政治”这一概念性图式高度概括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逻辑和制度优势,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旗帜。  相似文献   

12.
孙宛永 《探求》2002,(2):41-42,59
社会主义财产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江泽民“七一”讲话对此进行了深刻论述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初步探讨了江泽民社会主义“财产观”与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论的内在联系 ,并浅述了江泽民社会主义“财产观”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乾举 《社科纵横》2007,24(4):19-21
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它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和基本的价值导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源泉。因此,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4.
黄朝勇 《学术交流》2012,(3):188-19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再一次强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等院校必须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通过荣辱观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和道德层次,从而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为关键是要尽快科学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建构大学荣辱观教育体系,包括建立教育工作体系、编制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系统化方案、制订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与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建构全社会荣辱观教育体系,包括宣传文化部门全面负责用先进文化引领荣辱观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负责加强社会良好风气的建设、新闻传播部门负责价值导向的宣传与普及、共青团组织负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活动的组织、妇联组织负责家庭的荣辱观教育工作等五个层次齐抓共管,形成科学完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当今中国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实践主体充分的精神自觉.就人的主体精神而言,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双重人格现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极为有害的消解作用.对此,我们要在重视他律机制建设、防止领导干部人格异化、培育人内心的耻感几个方面加以有效的抵御.  相似文献   

16.
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就要在实效上下功夫,加强相关的荣辱奖惩制度建设,对“八荣”的言行予以奖励,对“八耻”的言行予以惩罚。荣辱奖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简要介绍精神奖惩、物质奖惩、法律奖惩三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仁武 《探求》2006,(3):4-6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及时设置了相关教学专题,并由哲学教研部负责组织了一次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二班共同参加的学员论坛,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讨和交流。本刊特此将学员在研讨交流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说,至今已历时二百余年,期间“经济人”假说不断发展,逐渐由“传统经济人”演变为“新经济人”。“经济人”假说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共同支撑着经济学大厦的发展。本文在对“经济人”假说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变,进一步阐明“经济人”假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现实道德的趋向(兼原因)、人生价值取向、“理”“欲”关系、对传统道德的态度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策等方面.论述了社会道德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傅扬  朱广学 《社科纵横》2010,(2):105-107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当时各种社会主义理论都得到展现,马克思主义并未被显著介绍。但在“五四”期间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主要用来指“马克思社会主义”,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历程。为什么中国人唯独青睐马克思主义呢?当然有社会历史背景,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理论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找到根据,提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打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