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问题高管"凸现公司治理风险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4年度的最后30天,上市公司几个行业龙头集团的高管因经济问题陆续被立案调查,一些上市公司或因此紧急停牌、暂停交易,或高管层面临重组接管。中国股市"问题高管"风暴新年愈烈,2005年的头28天,九家上市公司的十名高管被查处,中国上市公司问题高管"落马榜"维持了平均两天的刷新记录,资本市场的诚信问题再次引起关注。上市公司高管频频违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治理失控",这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症结。在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换过程中,对经营  相似文献   

2.
关联方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具有消极意义的非公允关联交易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因此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出发,研究非公允关联方交易问题,提出治理思路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影响作为考察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关联方交易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罗付岩 《管理评论》2014,(1):140-149
本文应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以公司治理变量为转换模型的选择变量,把公司治理分为强弱两个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不同公司治理机制条件下,关联交易利益流向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强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关联交易利益的流向提高了投资效率,即关联交易的净流入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关联交易的净流出与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抑制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支持上市公司的效率促进观点;(2)在弱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关联交易的净流入与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关联交易的净流出与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降低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支持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利益冲突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决定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了5种公司治理类型 ,并在实证分析的同时论述不同治理类型的公司业绩决定机制。本文认为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条件下 ,没有所有权经营权代理、没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治理类型 ,要比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有所有权 (经营权 )代理治理类型有效率。没有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 ,其业绩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显著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 ,但不显著。有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 ,其业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相关 ,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是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证监部门要求其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并强调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定比例。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美国和香港为例论述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界定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格局和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中国应从独立于大股东、独立于可交易股份中的相对大股东、独立于经营者和独立于不正当的行政干扰四个角度来界定独立董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发行股票是我国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分为四种模式,并考察了改制模式、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程度及其经济后果的关系。通过分析1997-2000年我国285个国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后三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改制模式的不同深刻地影响控股股东对控制程度的选择,非完整改造公司的控股股东选择控制程度高的模式的概率较高。另外,我们还发现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控制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程度越严重,但是,很大程度上,控制程度对于资金占用与关联交易的影响来自于改制模式的不同,也就是改制模式不同深刻地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并进而影响了关联交易程度和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很大程度上,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动机来源于上市前国有企业的不彻底改造,并且这种不彻底的改造方式已经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中国大陆地区910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基础上,利用动态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地区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认为,造成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存在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地区发展差异,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地区性差异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握这个特征对制定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上市公司治理法规和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享有的控制权可能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造成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制股东有能力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70家发生股权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金流权、控制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关联方交易的基本概念,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关联交易盛行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关联交易披露会计准则、制定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加大关联交易审计力度以及处罚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最终所有权性质、治理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2003 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最终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民营控股以及外资控股三类,并选取相关变量对各治理机制变量与企业业绩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变量及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度大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当综合考虑各治理变量并研究其与绩效的关系时,治理机制变量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会导致各治理机制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本质上改变;在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两类上市公司中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治理机制变量.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业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本文以2011-2016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政治治理、高管权力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政治治理对管理层权力起抑制效应,减小了管理层权力较大企业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兼任董事、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兼任高管分别对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的正向关系产生抑制效应,而党委书记任董事长与党委书记任总经理的政治治理模式则分别与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的正向关系产生协同效应。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地方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的正向相关关系较之中央国有企业更为显著,政治治理的对于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关系的抑制作用在中央国有企业中比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在2015年新文件发布之后,管理层权力与过度投资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再显著,政治治理对管理层权力的抑制效应较新文件发布前更为显著,降低了管理层权力较高的企业过度投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针对该现象,本文从盈余管理动机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本文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分布特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受到政府监管的影响.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收购信息披露的监管在上市公司收购监管中处于核心地位。收购的特殊性决定了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与传统的以发行人为主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信息披露之间的重大差别 ,这一点已为英美等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而我国证券监管当局未能顺应披露哲学的这种转变 ,监管思路从根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披露框架内;从一定意义上讲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许多缺陷都能追溯到披露哲学和监管思路上。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此。文章首先对西方国家收购立法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 ,指出了由收购特殊性决定的收购信息披露不同于…  相似文献   

14.
财务保守行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财务保守行为是指企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采用低财务杠杆的财务政策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资本结构管理观点相比,保守的财务政策更加注重获得财务灵活性以防范风险和捕捉未来的投资机会,是一种崭新的资本结构管理的观点。本文运用LOGIT非线性回归模型,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分别从产业组织、资本市场和治理结构3个方面考察了影响财务保守行为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由产品市场竞争决定的企业本身的内源融资能力是财务保守行为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而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府管制和产业组织情况;资本市场的估价状况对于财务保守行为有重大的影响,我国股价高估的资本市场环境,以及二元割裂、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偏好从增发和配股中获取利益,客观上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而这种偏好表现在资本结构上,就是财务保守行为,可以称之为企业融资战略对于财务保守行为的影响;最后,我们没有发现足够的证据支持财务保守行为和公司竞争战略之间有足够的联系,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管理方面较少地考虑到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尚待进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亮 《管理学报》2012,(5):699-705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和国有产权的代理人,将政府机构控股转移到国有企业控股,并通过法规和准则来加强公司治理,以此来提高对上市公司监控的有效性。由此,使用公司业绩作为上述2项措施发挥监控作用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监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控股公司比政府机构控股公司更能监控高层管理人员;同时,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对公司业绩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公司治理机制并没有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更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业绩欠佳而更换高层管管理人员时,对控股股东的激励比公司治理机制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系统风险冲击和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影响企业经营基本面和投资者行为而对股票价格波动性产生影响。本文首先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系统风险冲击和企业创新能力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然后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3-2017年期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以2013-2017年期间中国沪深300指数跌幅超过18%的持续性下跌为系统风险冲击源,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创新能力指标,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票价格波动性与系统风险冲击正相关,与企业创新能力负相关,企业创新能力能够弱化系统风险冲击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进而增强股票市场稳定性。规范市场监管行为、改革上市和退市制度、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降低系统风险冲击影响、保障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独立内容纳入利润表,并进行具体、透明的表外披露;同时,也建议在监管政策实施中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分割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文献 ,发现并没有一致的实证依据证明股权分割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上市公司1995~2001年的面板数据样本 ,对上市公司股权分割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以及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迁进行了实证的研究 ,结果发现:(1)公司的业绩与非流通股 (国家股、法人股 )比例呈显著的U形关系 ,非流通股独大或独小并没有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适度混合的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是最不利的;(2)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经营业绩整体呈逐年加速下滑趋势 ,而股权分割的差异对该趋势无显著的影响。我们认为 ,把股权分割当成是中国股市问题的核心是具有误导性的 ,私有产权和全流通并不能消除股票市场的委托代理问题。我国股票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无法对政府、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剥削行为进行约束 ,导致市场诚信的丧失。在制度性缺失的环境中 ,不同性质的公司控制者的行为方式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股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投资者保护为基础 ,在我国大陆法系的架构下 ,当务之急是推动立法保护私有产权的合法权益 ,并通过引入“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宋泓  柴瑜  张泰 《管理世界》2004,(8):61-74
在综合了新古典和结构主义学派关于产业成长与市场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落后国家产业成长的特点,运用“互动学习和产业成长”分析框架,研究了在加入WTO后(市场开放)我国汽车产业中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的战略调整以及这两类企业之间相对竞争优势的变化,并结合当地企业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分析了该产业的未来变化趋势。本项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伴随加入WTO而进行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采取了竞相进行合资或引进新车型的战略,从而加深了它们对跨国公司的依附程度。(2)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双方实力和能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模式在向依附形式转变。(3)在跨国公司超强竞争优势下,落后国家新兴产业和弱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在保护环境下,企业会追求最容易、最迅速的赢利方式,譬如,单纯利用市场保护享受高额利润,而不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学习和创新等能力建设。因而,政府的强有力鞭策和要求以及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互动学习关系的建立等都是当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企业对环境规制心存疑虑,担心规制增加企业成本,为此本文从战略管理层面探讨如何调动企业处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CEO的调研,发现管制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中的媒体是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感知的主要压力;管理者越认为环境问题是商业机会以及管理者的环境意识越强,企业越有可能实行前瞻型环境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