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4个同时具备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功能的海外子公司的多案例研究,揭示了后发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制度双元的情境下如何响应集团总部与东道国的冲突。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框架提出了整体模型,并识别了空降式、管道式、浮板式和滩头堡式4种海外子公司同构模式,说明了同构焦点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拓展了同构焦点的假设和适用范围。研究同时探究了同构焦点的影响因素,发现内、外部合法性的优先性作为组织对制度压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同构焦点的选择,而同构焦点则映射了内、外部合法性的结构关系,这一关系在后发跨国企业情境下具有独特性。研究还发现,海外子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战略特征与合法性的获取优先性有关。本文利用后发跨国企业的情境贡献于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针对核心问题"来源国劣势下后发跨国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后整合战略"展开讨论。研究将重点放在组织层面,从组织身份视角来探索来源国劣势的微观作用机制,提出"组织身份不对称"的构念,深入探索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如何选择整合战略来应对组织身份不对称和并购动机产生的"自治—协调"困境,以及双重身份管理时的"隔离—整合"难题。研究发现来源国劣势具有组织异质性,最终的"净劣势"集中体现在后发跨国公司与被收购企业组织身份不对称上。进一步,组织身份不对称会导致后发跨国公司在与海外被收购企业的二元关系中"合作伙伴合法性"缺失,给协调和学习带来压力。为解决上述压力,后发跨国公司会通过实施不同整合战略、设计安排不同的协调机制来对两种身份进行管理以应对挑战、满足并购动机。由此,本文归纳出来源国劣势与组织身份不对称,组织身份不对称、并购动机和整合战略选择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得到一个整合框架。  相似文献   

3.
魏江  王丁  刘洋 《管理世界》2020,(3):101-119,M0004,236
新兴经济体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类型来源国劣势来做出合法化战略选择?通过对吉利和万向六次跨国并购的多案例分析,本文打破现有文献关于"来自相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相似来源国劣势"这一"同质化假定",把来源国劣势构念化为制度维和产品维。通过归纳式案例研究,本文发现,对于产品维的来源国劣势,新兴经济体企业倾向于通过组织制度设计、资源协同和声誉重构等合法性修复战略进行应对。对于制度维的来源国劣势,新兴经济体企业倾向于采用制度遵从、组织制度设计、资源协同等合法性获取战略来应对。当面临产品维和制度维双重劣势时,新兴经济体企业综合运用制度遵从、组织制度设计、资源协同、声誉重构等合法性获取和合法性修复战略,重点强调沟通协调这一合法性维持战略来应对。这些发现贡献于新兴经济体企业在跨国并购,乃至于更广意义国际化的文献,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资源匮乏和国际化能力不足的情境下,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获取和利用全球战略资源以实现能力跃迁,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此过程中,海外子公司承担了重要职能,如何协调母子间关系以促进子公司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跨国管理面临的关键挑战。作为企业内外部资源流动与能力建构的重要实践基础,母子公司结构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探索,且存在不同视角下的冲突结论。本文引入松散耦合理论,尝试为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管理战略提供结构视角的解决方案。基于258家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的587家海外子公司数据,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动机、能力、机会角度探讨了母公司国际化程度、子公司投资动机以及东道国技术资源禀赋和制度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母子公司结构选择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不同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情境下,企业海外子公司管理结构的决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彭新敏  刘电光 《管理世界》2021,37(4):180-197
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既存在显性的技术能力劣势,又面临隐性的市场认知劣势,因此在构建技术能力之外还需通过改变市场认知才能突破追赶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将市场认知作为独立的理论视角,且市场认知演化的关键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仍未被充分揭示。本文通过对海天在注塑机领域实现赶超的案例研究,探究了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市场认知的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企业在"追赶—超越追赶—行业前沿"3个阶段中,市场认知相应地经历了"合法化身份—差异化形象—引领性地位"的连续演化过程。(2)在此过程中,模拟机制、转换机制和塑造机制依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后发企业通过由类比行动和获取外部资源构成的模拟机制,获得了市场合法化身份;通过由疏离行动和重组内部价值构成的转化机制,取得了市场差异化形象;通过由分化行动和重构未来方向构成的塑造机制,实现了市场引领性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在技术追赶动态情境下市场认知演化的阶段式过程理论模型,明确了市场认知演化的前因、机制和结果,为后发企业克服市场认知劣势,最终摆脱技术追赶困境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外来者劣势是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显著劣势,现有理论在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如何克服外来者劣势研究方面存在缺口。选取4家中国跨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探索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具体策略,构建以边界跨越为核心范畴的外来者劣势克服策略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主要来源于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边界跨越是克服外来者劣势的有效策略,其中信息内化通过设置边界跨越角色、聘请外部顾问、环境扫描、产品策略和信息内部整合等活动将外部环境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提高企业获取异国环境信息的能力,降低不熟悉危害;有利的外部显示通过品牌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名人效应和获取第三方认证等活动向环境释放积极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规范和认知合法性,降低歧视危害和关系危害。针对研究结论,从构建环境扫描系统和外部显示机制两方面对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边界跨越、降低外来者劣势提出具体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杜晓君  齐朝顺  杨勃 《管理科学》2017,30(4):111-123
 东道国政策风险是影响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主要从制度理论的合法性视角出发,认为跨国企业应该采取制度同构的方式获取合法性,即选择合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该视角认为政策风险是跨国企业只能被动适应而不能主动利用的外生因素,忽视了拥有能动性的跨国企业在管理政策风险方面扮演的是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基于制度理论的能动性视角并且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观,探讨政策风险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理。以2003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投资新建的海外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2.0软件和Logit回归分析,系统分析政策风险与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中国跨国企业母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国际化经验和组织冗余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跨国企业拥有采取制度创业的方式获取合法性的政治能力,因此,政策风险对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具有正向影响,即中国跨国企业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国际化经验提高了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东道国的可能性;组织冗余降低了中国跨国企业选择独资模式进入政策风险较高东道国的可能性。        通过引入制度理论的能动性视角,研究结果拓展了关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风险影响跨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从企业资源基础观出发,考察二者关系成立的情景条件,扩展了理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资产扩大与资产利用动机的结合,丰富了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理论。相关研究结论对于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在进入政策风险较高的东道国时采取制度同构还是制度创业的方式获取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跨产业价值网络的形成,中国后发企业迅速崛起,进入快速追赶阶段。追赶过程不仅具有中国情境的特殊性,而且在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6家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得出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作用机制:(1)效率和新颖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企业优势、克服后发企业劣势从而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匹配对绩效的影响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合法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企业社区参与(CCI)能使企业获得合法性。然而,CCI如何使企业获得合法性以及究竟使企业获得了什么样的合法性却鲜有探究。为此,本文通过对百步亭与万科十余年社区参与过程的纵向双案例研究,探讨了CCI各阶段合法性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发现:(1)CCI战略随阶段发展对CCI活动起动态引导作用;CCI过程中企业—居委会—志愿者的互动模式随行动者行为角色、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而演化;社区能力的不同要素在不同互动模式的转换中向更高层面提升;CCI过程中的互动直接形成企业内部合法性,同时,这些互动通过促进社区能力成长来形成企业外部合法性。(2)企业合法性是一个连续变量,随着CCI阶段的发展其内部合法性有在程度上积累增加,外部合法性有在范围上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解析了企业合法性形成与演化的微观机制,揭示了企业合法性作为一个连续变量的演化特征,对企业通过社区参与来获取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并购过程中中国后发企业如何响应内部和外部"双元"情境下的组织合法化问题,基于动态演化的视角通过对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组织合法性聚焦、企业能力整合模式与组织惯例之间关系演变的统合性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合法性聚焦主要经历了由内部组织情境导向过渡到关注外部组织情境,并最终发展到内外部组织情境并重的演变过程,是一种由"排他型"聚焦到"共生型"聚焦的转变。在这种组织合法性聚焦转变过程中,涌现出了低阶能力整合模式、中阶能力整合模式和高阶能力整合模式等3种企业动态能力运用模式。本研究还发现,跨国并购过程中低阶能力整合模式更容易导致企业形成弱组织惯例,而高阶能力整合模式促进企业形成强组织惯例的可能性更高。研究结论对企业国际化中的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做出了理论贡献,同时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观测企业情境感知导致的战略逻辑差异,揭示转型经济背景下新兴场域企业创新选择的演化规律。对“滴滴出行”的案例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对转型经济情境的感知源自场域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嵌入程度;第二,根据逻辑嵌入程度,企业的外部情境感知可细分为“技术嵌入”“市场嵌入”“制度嵌入”与“动态嵌入”四个阶段;第三,不同阶段的情境感知诱发战略逻辑“相位转变”,以寻求战略与情境的一致性;第四,战略逻辑“相位转变”驱动四个阶段的创新选择遵循“能力逻辑”“复杂逻辑”“游击队逻辑”与“混合逻辑”的演化路径。此外,本文还引入“后卢因式变革”概念解释创新选择路径的演化机理,并重点关注国家逻辑在上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合法性视角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合法性视角构建了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与演化的框架,以广东温氏为例加以检验和修订,得到了如下结论: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合法性倾向选择在核心能力形成演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反应并通过企业战略反应影响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演化;在多重制度压力下,企业倾向于整体上采用妥协性的合法性倾向选择;合作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式制度不健全的环境条件下,合作精神为主导的企业倾向于采用顺从程度更高的合法性倾向选择;从长期来看,企业前一阶段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对后一阶段的制度压力、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合法性倾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雷  刘博 《管理学报》2020,(8):1117-1129
以小米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案例研究法,探讨“生态型企业的合法性溢出战略是什么”,以及“在外部情境演变过程中,生态型企业通过实施合法性溢出战略,帮助成员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机理如何”。研究表明:生态型企业合法性溢出战略包括“利用型”和“探索型”两种;此外,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可通过“各主体间技术重叠性”,以及“各主体间结构一致性”两个维度进行刻画,它们对生态型企业合法性溢出战略具有触发作用,进而决定了属性替代的类别及合法性溢出的方向,并对合法性溢出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后发企业正逐渐从追赶向超越追赶甚至创新前沿演进。机会窗口视角整合了技术、需求、制度多层次情境因素,是解释后发企业成功追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两家中国安防行业后发企业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对比分析,探究了后发企业在以国内领先为目标的追赶阶段与以国际领先为目标的超越追赶阶段,机会窗口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匹配关系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1)技术机会窗口与技术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2)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超越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3)制度机会窗口与技术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技术和市场能力相对落后的后发企业在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个悖论:权衡开放度(Openness)来获取知识的同时避免知识外泄这一"开放性"悖论;必须与国际领先企业建立连带以获取知识且避免被其破坏自身价值获取的"与狼共舞"悖论。为了解决这两个悖论,本文基于归纳式的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后发企业从开放式创新网络中价值独占"的理论框架。本文发现,探索式创新网络战略主要通过主导范式设计与因果模糊机制作用于国内市场的价值独占,利用式创新网络战略主要通过因果模糊机制与互补性资产机制作用于国际市场的价值独占。这些结论对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均有一定贡献,也对中国后发企业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外来者劣势已经吸引了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外来者劣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品市场,而关于股票市场中外来者劣势的研究较缺乏。鉴于外来者劣势会影响公司在股票市场中的绩效,因而有必要理解并克服股票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因此,选取股票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已有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检验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直接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探讨制度质量、行业类型和交叉上市对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与外来者劣势关系的调节效应。依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概念模型。选取2005年至2013年在海外上市的145家中国公司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在海外证券交易所缺失信息和合法性时,公司会遭遇外来者劣势;制度质量显著减弱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影响,行业类型对合法性缺失与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而对信息缺失与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交叉上市显著增强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从弥补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两方面给出降低外来者劣势的策略指导,建议选择制度质量较高的东道国和高科技公司聚集的交易所来弱化外来者劣势,研究结果对在海外上市时遇到外来者劣势的公司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江  冯军政  王海军 《管理学报》2011,8(4):493-503
探讨了中国制度转型背景下动态环境对企业组织适应性成长路径的影响,提出不连续创新是中国企业适应性成长的战略选择。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本土企业的不连续创新的发生情境界定为战略更新、业务领域调整、组织结构战略性变革和海外市场扩张4种,并以海尔1984~2009年间发展历程中的不连续创新事件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外部环境特征、企业不连续创新和组织适应性之间的共同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不连续变化是企业不连续创新的直接诱因;不连续创新是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加速组织适应性的战略性选择,其演化趋势是更加强调外部资源整合、战略柔性、多元化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选择与组织结构变革的长期协同演化将导致企业组织适应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成琼文  郭波武  张延平  赵晓鸽 《管理世界》2023,(4):119-139+191+140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正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乃至国家战略的制高点。针对三一重工2007~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转型实践,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探索了三一重工作为后发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中从跟随者到制定者的动态竞争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后发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竞争经历了跟跑、并跑和领跑3个阶段,在标准竞争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技术赶超需求驱动资源编排,实现知识重组,进而支撑后发企业技术标准角色的跃升。具体而言:(1)跟跑阶段,在技术准入合法性缺失的驱动下,通过内化和嫁接两种资源结构化行动实现知识稳定式重组,支撑后发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跟随者。(2)并跑阶段,在技术扩散网络效应增强的驱动下,通过协同和互联两种资源能力化行动实现知识丰富式重组,支撑后发企业跃升为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3)领跑阶段,在技术开源先发优势获得的驱动下,通过解吸和重构两种资源杠杆化行动实现知识解构式重组,支撑后发企业跃升为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者。本文由此构建了后发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竞争的动态过程模型,从知识存量和知识关系两个维度解析了竞争过程中资源编排策略对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外来者劣势和组织学习理论,从外来者劣势的固有来源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外来者劣势对跨国企业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探索种群密度、文化交流、股权比例和企业年龄4个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构建外来者劣势与国际并购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选取2004年至2010年中国企业国际并购事件为样本,利用SPSS软件进行大样本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外来者劣势对国际并购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种群密度、文化交流和企业年龄皆能显著弱化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股权比例越大则越强化信息不对称对国际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从提高目标国选取的合理性、考量东道国环境、采取内部股权治理战略和平衡组织学习模式等角度给出降低外来者劣势进而提高国际并购绩效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