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收购人层级与收购后上市公司长期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控制权转移市场为背景,集中关注了收购人复杂控制结构的成因,以及收购人结构与被收购上市公司长期股价表现之间的联系。我们使用“层级”度量收购人结构的复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收购人控制结构的复杂程度与收购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收购人控制结构很复杂或很简单时,被收购上市公司的长期股价表现相对较差,其中,那些被具有复杂控制结构的收购人收购的上市公司,长期股价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2.
所有制性质、制度环境与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经济中企业所有制性质与外部制度环境差异对企业战略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理论,探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房地产企业在跨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对这种差异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民营房地产企业发生跨区域经营的概率显著高于国有房地产企业;国有房地产企业倾向于选择对目标市场经营活动较高控制程度的跨区域市场进入模式,而民营房地产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对目标市场经营活动较低控制程度的跨区域市场进入模式;当房地产企业进入制度相对完善的区域时,尽管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仍然更倾向于选择低控制市场进入模式,但是两类所有制企业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差异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3.
以2007~201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多元化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元化尽管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但却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对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尤其如此;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信息不透明度和税收规避在多元化推高股价崩盘风险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地,国有企业两者正向关系更为显著;审计质量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市场化程度较低、处于产业政策支持行业或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时,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容易加剧股价崩盘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变迁背景下银行借款与企业投资行为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终极所有权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借款与企业投资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同期限银行借款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不一致,杠杆治理作用主要由长期银行借款来体现.随着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银行借款的治理作用逐渐加强.在商业化阶段短期借款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表现为对投资的促进,而长期借款则抑制过度投资,但治理效果不显著;在市场化阶段,短期和长期借款均与投资支出显著负相关;股份化改革之后,银行借款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增强.同时,银行借款财务杠杆的治理效应在非国企中发挥更好,而在国企中,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终极所有权对上市公司中银行借款财务杠杆治理效应的影响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5.
股权制衡、终极所有权性质与上市企业非效率投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指数,对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实际控制度与股权制衡度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了股权制衡度、终极所有权性质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度与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股权制衡能够抑制大股东利益主导下的过度投资行为,但过度的股权制衡会带来投资不足的问题;不同终极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资源配置行为和股权制衡效果影响显著:相对于中央直属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过度投资倾向,且利益趋同效应在地方政府所属上市公司比较微弱,而中央直属和省级政府所属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以包含2004-2008年间可获得连续相关信息的1076家在深、沪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总共5380个观察值),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应用一系列GLS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政府干预如何影响资本结构选择,以及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资本结构选择之间关系如何受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显著负相关;(2)政府干预与债务水平显著正相关;(3)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受政府干预的影响而变弱,政府的干预使得债务资本供给方(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会给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高的公司提供货款,尤其是长期信贷资金.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种模型(GLS模型、ES模型和OJ模型)度量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以2004-2007年连续4年均能获得相关资料的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构成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下,基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视角实证检验终极所有权结构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终极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1)现金流量权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2)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3)与终极控股股东是非国有控股的公司相比,终极控股股东是国有控股的公司具有相对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2009年在全国推广施行的增值税转型为研究契机,结合企业的产权特征,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增值税转型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企业劳动力需求普遍减少;但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民营企业劳动力需求显著减少,而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劳动力需求没有显著减少,其对税改的敏感度低于民营企业;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层级后发现,中央国企劳动力需求显著减少,而地方国企由于受地方政府干预更强,劳动力需求并没有显著减少,其对税改的敏感度低于中央国企;究其原因,本文发现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企承担了更多的预算软约束,作为补偿它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  相似文献   

9.
两类企业公开信息及其交互作用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当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公开信息和反映企业能力的公开信息同时出现时,两种信息会以怎样的交互模式、通过怎样的机制共同影响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强度.以快餐行业公司为对象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当控制已有关系强度后,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公开信息会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强度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反映企业能力的公开信息对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评价以及与消费者-品牌的关系强度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两种企业公开信息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形式与公平启发理论的预测相符.此外,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在企业公开信息对关系强度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从代理成本视角理论推演终极控制股东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包含2004-2008年间可连续获得相关信息的1076家在深、沪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总共5380个观察值),在控制相关变量下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实证检查终极控制股东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确实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高的公司具有显著短的债务期限;(2)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3)与终极控制股东是家族等非国有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长期债务.总的来说,本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支持这样的论点:“与长期债务相比,短期债务在处理公司治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债务期限的缩短可以减缓终极控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抑制终极控制股东的掠夺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8年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现金流量权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支行水平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终极控制股东并不是把现金股利作为“掏空”的工具,而是把现金股利作为掩饰“掏空”的面具.  相似文献   

12.
从目标企业往往引入白衣骑士来抵制敌意并购的实践出发,通过引入终止费协议构建白衣骑士策略下的动态竞争敌意并购模型,重点求解了均衡状态下竞价阶段的最优竞价策略,序贯博弈阶段白衣骑士的最优进入决策、目标企业的最优终止费策略和敌意并购方的初始报价策略,以及时机选择阶段敌意并购方的最优敌意并购时机。研究结果表明:(1)终止费同时降低了敌意并购方和白衣骑士的最优竞价,但并不会改变竞价结果,即并购协同系数最大的并购方获得目标企业所有权。(2)存在一个协同系数的临界值,当敌意并购方的协同系数高于该临界值时,敌意并购方进行抢占式报价,目标企业接受该报价;反之,敌意并购方不进行抢占式报价,目标企业与白衣骑士签订终止费协议,白衣骑士与敌意并购方竞争并购目标企业。(3)白衣骑士策略提高了协同系数临界值和抢占式报价,降低敌意并购方期望并购收益,推迟敌意并购时机,并在随机冲击较小时阻止具有正收益的敌意并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终极控制、资本投向与配置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终极股东自利动机与资本投向选择差异的理论阐释,实证考察了终极控制下的资本投向结构分布及其对总体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越低,越有增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股权并购的资本投入,以及削减R&D投资的动机;2)随着现金流权的降低,地方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增大,地方资产公司的股权投资增长趋势更为强劲,这与两类地方国有终极股东的运营模式和谋利能力密切相关;3)由于获取特许和垄断性使用权的难度较大,民营终极股东自利动机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影响不显著;4)终极股东自利动机下的投资选择,不仅降低了整体的资本配置绩效,而且导致投资结构的异化.上述研究结论,对于从产权角度来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微观投资的非效率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的产权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tor, including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OEs), has developed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actice, in response to stakeholders’ demands, in parallel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private sect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SOEs and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Es themselves (size, industry sector, degree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nd number of years in operation) and by those of their managers (age, gender, CSR education profile and CSR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workplace). To do so, an index of CS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responses made to a questionnaire in this respect. An empirical regression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test and categorise the factor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the size and sector of the SOE, together with the manager’s CSR responsibilities, are the factors that mos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online disclosure of CSR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large U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s) pursued a priv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da with their portfolio companies.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in private and public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a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gued that the limited qua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especially in financial reports, was a major constraint on their ability to act in fund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s. However,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ycle determined a private institutional and company meeting cycle and this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privat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for governance influence by FIs. In addition, the perceived limitations of public governance mechanisms such as voting encouraged private governance approaches. As a result, the ca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d the incentive and the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sources of corporate information and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edge over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market through their direct contact with companies.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aper reveals how public disclosure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ycle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Public sources of information were combined with private sources to create a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advantage. The institutions used this knowledge to diagnose problem areas in strategy, management qua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oard,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ycle meant that the quasi insider financial institution had the access opportunity and the joint public/private insight to influence companies across a wide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da and in a range of corporate circumstances. The case institutions exploited these private access and knowledge advantages for investment purposes and for Cadbury style corporate governance purposes. Thus, the private governance process was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the FI knowledge advantage, which in turn relied on both financial report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This wide ranging governance behaviour by institutions corresponds to recommendations subsequently made by the Hampel report in 1998 concerning UK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paper ends by exploring how the private institutional and company meeting agenda can suggest new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public disclosure and how this can further improve public and priv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安排对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所有权安排将通过所有权的性质、控制方式和结构比例等主要特征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攫取行为,但在不同国别和公共治理模式下却存在着利益目标抉择和诉求的相对差异。本文结合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制度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国资委分别掌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所有权的控制方式和结构比例两方面阐释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能力和实际效果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股权分置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中配套法规的建立提供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2002年非金融类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显著正相关;而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虽然正相关,但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具有较高的偏好;(2)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且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分离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0.769元;而当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不存在分离或虽存在分离但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1.206元.从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  相似文献   

18.
在线拍卖中的“托”出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独立的私人估价环境下最优保留价格与竞买人数之间的关系,纠正了最优保留价格与竞买人数无关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卖者可能递交"托"出价的条件以及拍卖中只剩下一个竞买人时卖者的最优"托"出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对2001年至2009年中国1729家上市公司进行回归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降低了公司违规行为倾向,同时增加了公司违规行为被稽查的可能性。该结论在控制了机构投资者变量内生性的因素后仍旧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公司经营违规,机构投资者对信息披露违规倾向的影响更强。另外,相比证券机构投资者,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持股的公司中违规公司比例更低。除此以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与检举作用并不受其它公司治理变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在预防与打击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提供了治理和防范企业违规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一系列OLS实证检验终极所有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所有权结构确实影响资本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现金流量权与债务水平正相关;(2)控制权与债务水平负相关;(3)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水平负相关;(4)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公司具有显著低的债务水平;(5)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公司的债务水平显著低于终极控制股东是民营等非国有的公司;(6)董事会成员中终极控制股东派出的董事越多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债务水平。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支持这样的论点——在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和减少债务融资以摆脱对"隧道"行为约束的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