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自2006年起国际粮食产量开始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增加和城市人口增多,国际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持续增加。2006年世界粮食消费20.56亿吨,比上年增加2606万吨,增长1.3%。粮食需求大于产量7174万吨。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种子用粮需求和工业用粮需求.由于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粮食的总体需求刚性上涨,且粮食供需缺口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粮食需求的构成情况,其次对影响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经典的GARCH模型,并利用我国1949-2010年粮食人均占有量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和粮食总需求量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自2006年起国际粮食产量开始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增加和城市人口增多,国际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持续增加。2006年世界粮食消费2056亿吨,比上年增加2606万吨,增长1.3%。粮食需求大于产量7174万吨。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2007年初169天的水平,而一般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70天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The Limit to Growth: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大基本因素构成世界系统仿真模型,阐述了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的后果,以及这种后果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该报告提出,如果世界的消费模式不节约资源,经济增长继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08,(42):28-29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尽快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国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于带动总需求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自1998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启动消费需求的措施,湖北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消费需求依然偏淡,启动艰难,严重影响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影响着内需的扩大。如何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消费需求更快增长,仍是今后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因此,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找出影响消费需求发展问题存在的症结,并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回升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扭转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的局面,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就难以真正启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会回落,国民经济稳定回升的局面将难以持续。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估计,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0%,  相似文献   

8.
《领导文萃》2008,(7):8-9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表示:总体来说,2008年消费、投资、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消费方面,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等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  相似文献   

9.
苏北  张进 《决策探索》2003,(10):17-19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3个台阶,达到总产4900亿公斤以上,年递增率达3.4%,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饲料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在对粮食安全与饲料用粮关系研究背景下,提出了完善我国饲料用粮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康晓光一.我国农业发展波动的基本特征1949—1992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缓慢发展,甚至是衰退的时期;而国民经济缓缦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市场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因素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尚有缺陷等。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做好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行业的投资价值影响因素不同且不断变化,行业内部各个小行业的影响因素有时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投资者在运用上述分析结果进行投资决策时,有必要对细分的行业进行具体分析,并考虑投资时的市价做出合理决策。行业发展与投资价值状况造纸行业生产与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2006-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13%。快递行业增长迅速将有效提升造纸行业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持续繁荣所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央多次强调消费需求的作用体现了当前拉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对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表明了扩大国内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观察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经济基本数据基础上,探讨我国未来粮价短期走势和长期粮食安全问题。得益于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以绝对短缺和匮乏为特征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早已发生实质性改变。受油价上涨刺激生物能源需求、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粮食供求周期变动等因素影响,我国粮价走势在短中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货币供应与总需求增长不至失控,油价上涨导致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高到两位数的可能性比较小。  相似文献   

16.
储藏性是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之一,粮食仓储业的发展,关乎国际民生。近年来,一些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引发了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粮食仓储业发展状况及内部管理完善程度直接关系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对向北京市属粮食仓储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简述了其内控现状。比之整个行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调查范围内的企业内控水平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个体育大国。国民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改革开放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中国的体育市场将大有作为。本文对影响体育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体育产品营销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投入占用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位GDP能耗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它的变化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密切相关,基于我国1992、1997、2002及2004年30部门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能源直接消耗技术、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总量等因素,建立了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投入占用产出因素分析模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揭示了我国10年来单位GDP能耗变化的成因,为国家制定节能降耗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荆州粮食的瞩目,论及产量,全市常年粮食总产占全国7‰,占湖北省17%;论及贡献,据初步统计,从建国初期的1950年到2009年,这个市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80亿公斤,也就是说,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荆州市,建国以来,相当于为一个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以每年消费25亿公斤原粮计算)提供了约18年的商品粮,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间,这个市年均提供商品粮11.5亿公斤,为国家军需民食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论及影响,一曲《洪湖水》,使荆州“鱼米之乡”的美名传遍天下。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波动明显,但近年粮食产量的七连增似乎已经将这些循环周期打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粮食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政策、国家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政策分析后认为,正是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惠农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支持,才使得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并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补贴和扶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