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
最优网上拍卖机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优拍卖机制设计问题是拍卖人通过合理的设计一系列规则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然是追求"卖方剩余"最大化的.实际上,在拍卖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时,竞标人同样会通过最优策略的分析,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双方博弈的结果自然导致一种均衡状态的出现,这种均衡状态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社会资源配置也是最优的.本文试图从传统的网上拍卖模型入手,将原有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得出拍卖品数量和拍卖价值离差等对网上拍卖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个现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最优拍卖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关键词拍卖中,由于广告商不能保证对关键词的估价是最优投标价格,因此如何选取最优的关键词投标价格一直是广告商急于解决的问题。基于与Friedman投标模型假设条件等价的关键词拍卖投标假设条件,计算了各个关键词广告位置的胜标概率,并在广义第一价格拍卖机制下建立了关键词投标价格决策模型。该模型可以使广告商选取最优的关键词投标价格。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以采购问题为背景研究多属性拍卖问题,其中拍卖问题的特点是:(1)包含任意有限个属性;(2)买卖双方的效用函数均具有加性结构,且在除价格以外的单个属性上,买方的效用函数和卖方的成本函数均为一般幂函数形式。首先,设计了一种买方事先公布评分函数而卖方轮流提交投标的多属性英式拍卖机制;其次,在卖方对称的假设下分析了拍卖机制中的最优投标策略,确定了最优投标价格和最优非价格属性值;然后,分析得出了最具成本优势的卖方最终胜出的条件以及最优多属性投标;最后,计算了该拍卖机制中买方的期望收益,并求出了使其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最优评分函数权重。 相似文献
5.
竞价上网是电力行业实现市场化的基础条件,竞价机制设计是深化市场化改革亟需探讨的议题。基于离散多物品逆向拍卖的理论框架对电力市场竞价上网的交易机制进行建模,在考虑需求状态、市场结构和报价区间等现实情形下刻画出统一价格(UPA)和差别价格(DPA)两种常用竞价机制下发电厂商的均衡报价策略,并从期望收益和生产效率两个视角进行机制比较。结果表明:(1)在低需求状态下,两种机制的市场均衡价格均为未被调用的最高效率发电厂商(机组)的边际成本;在高需求状态下,UPA存在多重纯策略均衡,DPA出现混合策略均衡。(2)在需求确定(较短报价区间)的情形下,DPA比UPA更可能形成更低的均衡价格;在需求不确定(较长报价区间)的情形下,对称发电厂商在两种机制下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3)两种机制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比较是不确定的,具体取决于模型参数和UPA多重均衡的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电力竞价上网交易机制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6.
7.
具有产能约束的网络型寡头垄断产业链中企业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产能约束往往忽视了企业间的横向竞合关系,本文构建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对下游企业采取的两种不同策略的比较,分析了具有产能约束的网络型寡头垄断产业链中企业的决策问题,并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及价格歧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对产业链内所有企业的产量决策产生多种影响,但其最终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无论下游企业采取竞争策略还是合谋策略,下游企业的均衡产量均相等且采取竞争策略时获得较大产量,而上游企业在中间产品市场采取价格歧视策略将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优先权启发式是Brandstatter,Gigerenzer and Hertwig(2006)提出的一种风险决策模型,该模型对以往启发式模型进行了改进,非常好的解释了很多异象和实验结果,但它的适用性也受到一些学者质疑。本文通过实验详细分析了优先权启发式的每一原则的适用性,并分析了影响模型适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拍卖方式中,拍卖的最终成交价格是买方或者卖方单方面竞争的结果,难以充分反映竞标组合所包含的市场信息,揭示商品的内在价值,从而为拍卖参与人提供有益的信息.在考察了组合双向拍卖机制中现有的交易价格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影子价格,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位组合市场交易剩余最大化原则的市场出清机制,该机制不仅使交易价格反映组合商品的市场价值,而且能改善拍卖市场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0.
拍卖理论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从1956年Friedma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拍卖理论的文献以来,拍卖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4年Vickrey提出的基准点模型和收入等价原理成为了拍卖理论研究的基石.经历了近50年的研究,拍卖理论的研究体系已经形成,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国学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网上拍卖理论的研究.该文将在系统分析、介绍拍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网上拍卖理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与有兴趣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共同建立一个认识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基于信号博弈的卖方欺诈行为进行研究,假设拍卖中可能存在欺诈型和诚实型两种卖家,其中欺诈行为有概率发生在第二价格拍卖中:欺诈型卖方冒充竞拍者递交仅次于最高价的报价从而获得额外收益。两种卖家根据各自效用选择拍卖形式:第一价格或者第二价格。而竞买者将卖者的选择作为信号,更新对卖方类型的判断,然后制定报价策略。这是一个买卖方信号交叉影响的过程。考虑到拍卖过程中买方价值相关性,本文在建立模型中参考了关联价值原理。针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买卖方策略,并且研究了买方报价、买方判断、卖方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利用贝叶斯公式对双方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预测,与单纯的概率分布方法相比,更具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We consider the allocation of limited production capacity among several competing agents through auctions. Our focus 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flexibility in market good design to effective capacity allocation. The application studied is a capacity allocation problem involving several agents, each with a job, and a facility owner. Each agent generates revenue by purchasing capacity and scheduling its job at the facility. Ascending auctions with various market good designs are compared. We introduce a new market good that provides greater flexibility than those previously considered in the literature. We allow ask prices to depend both on agents’ utility functions and on the number of bids at the previous round of the auction, in order to model and resolve resource conflicts. We develop both optimal and heuristic solution procedures for the winner determination problem. Our computational study shows that flexibility in market good design typically increases system value within auctions. A further increase is achieved if each agent is allowed to bid for multiple market goods at each round. On average, the multiple flexible market goods auction provides over 95% of the system value found by centralize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studies an outsourcing problem where two service providers (suppliers) compete for the service contract from a client. The suppliers face uncertain cost for providing the service 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ient's type. The suppliers receive differential private signals about the client type and thus compete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We first characterize the equilibrium of the supplier competition. Then we investigate two of the client's information sharing decisions. It is shown that less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ppliers may dampen their competition. Therefore, the cli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incentive to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ppliers. We characteriz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leveling the informational ground is beneficial to the client. We also find that under the presenc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e.g., when the suppliers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haring more information with both suppliers may enhance the advantage of one supplier over the ot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 the upper bound of the suppliers' quotes in equilibrium. Consequently, the suppliers compete less aggressively and the client's payoff decreases in the amount of shared informati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useful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outsourcing firms. 相似文献
14.
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杀熟”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因其隐蔽性我国政府一直难以监管,那么欧盟提出的消费者数据可携权能否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对此本文从平台用户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由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组成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引入数据可携权后双方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分析影响双方行为策略的因素。研究表明:当老顾客在平台用户中占比较高,并且老顾客行使数据可携权转移至新平台获得的额外效用大于某阈值时,赋予消费者数据可携权能够遏制 “大数据杀熟”现象,但当老顾客中不满意顾客的占比较高时,消费者具有数据可携权会阻碍电商平台产品或服务的提升;消费者行使数据可携权的概率与个人数据价值成正相关,与观测数据价值成负相关;电商平台采取“大数据杀熟”策略的概率与个人数据价值成正相关,与衍生数据价值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跨期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很多文献研究了垄断厂商实施跨期价格歧视的动因及条件问题.本文基于Salop模型,并假设消费者在评价价值和等待成本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分析了双寡头竞争的纵向市场结构下跨期价格歧视的问题.通过比较两种博弈的结果,得出在一定条件下“跨期价格歧视”博弈中生产商的利润大于“单一定价”博弈中生产商的利润,揭示出转售价格维持可以帮助生产商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实施跨期价格歧视,获得高利润,而消费者遭受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补充了跨期价格歧视和转售价格维持的理论,而且对于反垄断执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卖者面对两个风险厌恶的信息不对称知情投标者和一个风险中性的不知情投标者的假设下,研究可分公共物品的拍卖机制设计问题。通过最大化卖者的期望收入,同时满足所有投标者的理性参与约束与知情投标者的激励相容约束,建立了最优机制设计模型;给出了知情投标者的激励相容约束成立的充要条件,并用来简化了卖者的期望收入最大化问题。当不考虑随机性的卖方期望收入最大化问题时,利用Kuhn-Tucker条件进行求解,得到对每个知情投标者都存在一个临界值。当且仅当所报告的估价大于该值时,知情投标者可分配到一定数量拍品;同时,投标者报告的估值越高,就越能获得更多数量的拍品。研究结果对股票或债券发行的机制设计有参考价值,这是因为它们可看做可分的具有公共价值的商品。 相似文献
17.
拍卖中的串通出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扩展的独立私有价值模型下,考虑第二价格和第一价格拍卖机制下的串通出价行为和卖方对串通出价的反映。第二价格串通出价机制和第一价格串通出价机制分别为在这两种拍卖机制下的激励相容、有效的直接显示串通出价机制。我们发现卖方若知道有串通行为,可以提高保留价来减少损失。由于卖方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确定是否存在串通行为及参与串通的人数k,但可以确定给定保留价时串通人数的'最优反应',在第二价格串通出价机制下,给定串通人数,增加保留价可以提高卖方的期望收益,对于确定的保留价,串通人数的增加会减少卖方的期望收益。从而存在这样的纳什均衡:所有的投标人串通,即,k=N,而卖方宣布与之相应的保留价r (N)。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串通出价对投标人都是有利可图的,在第一价格拍卖机制下,若卖方可以调整保留价,只有当参与竞投的人很多时,串通出价才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18.
带佣金率和保留价的一级和二级价格拍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引入佣金率和保留价,分别讨论了一级和二级价格密封式拍卖,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密封式拍卖的均衡报价随佣金率的提高而减少;(2)一级价格密封式拍卖的均衡报价随保留价的增加而增加,而二级价格密封式拍卖的均衡报价随保留价的增加而减少;(3)一级价格密封式拍卖的投标者预期收益与佣金率和保留价均呈反向变动,而二级价格密封式拍卖的投标者预期收益独立于佣金率和保留价;(4)收益等价定理仍然成立;(5)在两种密封式拍卖中,当佣金率增加时,卖方的预期收益减少,拍卖行的预期收益以及卖方和拍卖行的总预期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6)在两种密封式拍卖中,当保留价增加时,卖方的预期收益、拍卖行的预期收益以及卖方和拍卖行的总预期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7)给出了卖方的最优保留价的表达式;(8)把本文的结论与以前相应的研究工作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线拍卖中的“托”出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独立的私人估价环境下最优保留价格与竞买人数之间的关系,纠正了最优保留价格与竞买人数无关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卖者可能递交"托"出价的条件以及拍卖中只剩下一个竞买人时卖者的最优"托"出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