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2008年我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基本保持了GDP平稳较快的发展。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抓住机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生产型向科技型转变,这会给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带来怎样的空间和机会?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律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十年一定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十年,一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十年,一定是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最好的十年,更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既然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了,法治中国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中国人见识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打造品牌经济的重要性,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为什么需要打造品牌经济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弱化,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一、辽宁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变化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有许多明显的变化,经济波动趋于平缓,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和物价持续走低的现象。在这一全国大背景下,辽宁经济发展除了受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之外,又因其特有的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显现出一些特殊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大起伏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年经济增长在9%以上)转变为平缓的中速经济增长模式(年经济增长在6~9%之间)。   究其原因,从辽宁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来看,首先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性质、方式和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在性质上,宏观调控由行政强制性向指导性转变;在方式上,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调控转变;在手段上,宏观行政手段为主向以运用经济杠杆为主转变。其次,近两年国际经济也受到生产过剩的冲击,国际商品市场普遍低迷,这对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而言,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第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开始触及诸多深层次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新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深刻,既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继承,又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这一提法是顺应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依靠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阐述了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一些数据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一.香港经济增长结构改变1984年以来,香港经济在大陆因素的刺激下,以较高的增长率基本完成了从发展中经济向发达经济的转变。伴随这一转变过程的,是香港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从香港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1985年的香港经济,工业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1.9%,建造业5.0%,整个工业接近30%。1987年后,伴随中国对外开放加速,香港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大规模的制造业投资,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转移至邻近地区,制造业在香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在转变方式与优化结构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中国当下转型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份额越来越大,中国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其又推动着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障碍.本文选取了1987-2007年进口额、出口额、国内3种专利授权数、国外在华3种专利授权数、中国在国外及港澳台申请专利的授权量等五大变量,利用VAR模型研究了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进出口水平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汪名旵 《决策》2010,(5):I0010-I0012
2009年末,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决策探索》2010,(1):36-4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前,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中国经济以一条引人注目的快速反转“V”型曲线,走完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2009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无论对于全面摆脱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陕,2010年都是一个关键之年。从“困难之年”到“关键之年”,从“吉祥三保”到五个“更加注重”,2010年的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入世的竞争压力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发展。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入世五年来,中国在分享WTO“经济红利”的同时,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制度性变化,政府“变法”与观念转变同时进行。WTO规则正在改变中国,中国也正在改变世界。为什么WTO没有冲跨中国入世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对入世五年来的经济数字进行简  相似文献   

13.
《领导文萃》2008,(24):6-6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GDP较上一年同期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率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到一位数。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资产泡沫破裂.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开始蒙上阴影。为防止陷入急速的衰退,中国有必要迅速向依靠内需的成长道路上转变。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很有可能低于10%。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迎来了拐点。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必要性也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被多次强调。而这正是适应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我们将其归纳为“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理论,在对其解析的同时,力求为下一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法律     
粉碎垄断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争论,中国于今年8月1日实施一部详尽的反垄断法。它被称为中国的"经济宪法"。这部法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从中央规划和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目前,管理企业竞争的是2006年出  相似文献   

16.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表示,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7.
乡镇经济中的“资金增密”现象及其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王建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长方式由轻工业主导转向重工业主导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将使中国经济在下个世纪初期,逐步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在这个转变开始的时候,仍存在许多严重的困难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形成的持续制度创新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劳动要素支撑,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逐步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从早期的劳动力要素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劳动与资本要素共同驱动、资本要素驱动为主和资本要素与自主创新共同驱动。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出口在基础需求中占比的先升后降,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模式也从早期的内需拉动为主转变为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最后再度转向内需拉动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990~2000年新一轮轻工业化和2000~2010年的再度重化工业化发展之后,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三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转型发展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与前一年的达沃斯论坛相比,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此前被看成救助欧洲经济的”超人”形象已经步下神坛,重振中国实体经济成为论坛焦点.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 入世五年来,中国在分享WTO"经济红利"的同时,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制度性变化,政府"变法"与观念转变同时进行.那么,过渡期结束之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