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人类学视野借助田野个案来侧重考察广义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相关的一些身份认同,诸如族群/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建构以及公民认同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罗晓飞 《民族论坛》2012,(10):78-80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教育意义下,美术教育担负着提高本民族审美意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己任。在全面凸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民族"和"文化"特性,体现民族教育核心本质;同时,顺应时代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多元品质并以此促成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以教育的时代性特征为价值取向,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培育公民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和丰富民族教育意义下的美术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4.
认同与承认——基于西方相关政治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且多元,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西方学者关于这一议题的学术性争论,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总括起来看,普遍主义的基本理论预设在于公民身份不可争辩的唯一性,并据此主张消解公民的民族身份;而文化多元主义虽然部分地反对普遍主义,但强调公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并将民族身份置于次要的位置。然而,普遍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多民族国家中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处在连续统的不同位阶上的两个不同身份。在多元社会中,多元政治的存在本身就势必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多元的制度架构和法律规范,而在这样一个具有利益表达功能的包容性架构下,民族群体显然应该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而不是被剥离掉政治属性的文化集团。本文从相关争论的整理与综述入手,分析了整合多民族社会的不同方案。  相似文献   

5.
社会成员在具体的社会行动中,往往会围绕其认同谱系形成认同序列.在传统帝国和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分别借助文化和政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认同序列进行了重构,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整合.改革开放后,国家在赋予了少数民族成员个体权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其认同序列的紧张.对此,现代国家必须进行积极的回应,而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包括公民教育在内的知识供给来实现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既能满足现代国家在民族地区治理的基本要求,又能让少数民族认同序列在公民身份的形成过程中得以调适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民的增加,民族国家的边界日益受到挑战。东道主国家在考虑外来移民归化入籍的诉求时,并不总是做出接纳或拒绝的二元选择。一些国家赋予外来移民公民资格,但只给予其"半公民资格"或"差别公民资格"。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虽然被缅甸政府接纳归化入籍,但并不被给予"完全的成员资格"。缅甸公民法规定,华人是缅甸的"二等或三等"公民,其在政治权利、公民社会权利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均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为外来移民,华人享有的"差异公民资格"不仅是对华人个人或群体的不公平,更阻碍了缅甸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黄红 《民族论坛》2013,(9X):83-8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进行过程中,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问题,也有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因身份认同和信息扩散而引发的特殊问题。解决途径除了教学要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注意民族观教育的层次性,并将西方公民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与"认异"相对。简单地理解,"认同"就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将自己从心里上、精神上、行为上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人有多重身份,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会导致多元认同,诸如家族的、地域性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等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这些认同的各自轻重分量也会发生变化。关注少数民族认同意识的变迁,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讨论20世纪30年代杨森主政贵州期间,对石门坎苗区推行的教育同化政策的内容和过程,并藉此反映国民政府如何以民族主义,来收编西南边远的花苗族群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成员.那时,西南边远的花苗族群,第一次从过去被污名化的"苗蛮"异族,被改称为"边胞"--一个被民族国家认可的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由 5 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因此 ,少数民族人民的公民教育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民培养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民族是人类脱离血缘关系的氏族和部落组织后必然的客观存在.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是多样性的.民族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共同体,在记忆基础上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其存在的基础.作为人类个体,民族和公民身份是每个人必然具备的社会符号.民族共同体称呼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其属性,用"族群"代替中国的"民族"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田阡 《民族论坛》2013,(4X):28-31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源泉 ,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民族教育的概念、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后发现 ,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并没有或很少对本民族文化进行选择和传递 ,民族教育其实成为民族地区的现代性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贯彻民族教育的“多元一体”的教育理念 ,培养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 ,又能适应普遍文化和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此 ,我们需要在理念上进行争鸣 ,获得共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在如何看待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少数民族遭遇多元文化主义,将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认同困境.何以应对?核心理念是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原则.本文以中国为例尝试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而言,党和国家需注重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自治权利的法律实践和公民身份的科学构建等议题的探讨,通过消解少数民族认同上的困境,提升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合力.  相似文献   

17.
新创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来自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普通话教学与民族语文教学之问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应立足于尊重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尊重语言文字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欧洲对"民族"(Nation)有不同的解读.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要是指公民或国民的总称,因此,欧洲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国家"的公民主义或国家主义,这与我们理解的民族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后,其来源是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一是强调现实的法律政治关系,公民身份来源于权利与责任、义务,与血缘、历史和文化无关;二是强调血缘、历史、文化与公民身份或国民身份的必然联系,单一、纯洁的血缘是获取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有效消解中国的民族主义,一要清晰地理解"民族"与公民的概念;二要理性地理解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三要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四要实现现代化;五要建立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六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是最终消解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长期以来如何构建社会认同是澳大利亚必须面对又难以解决的难题。澳大利亚曾先后试图以不列颠血统为基础构建种族认同,以澳大利亚生活方式构建文化认同,但都归于失败。1973年,澳大利亚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在共同的国民意识、公民意识基础上确立起澳大利亚新的国家认同——国民认同。近年来,澳大利亚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培育民众的国民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促进了国民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西方民族教育的一种理念 ,经历了单一民族研究、多种族研究、多种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等五个主要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为基本模式 ,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多元一体的含义、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背景、多元文化教育的性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对于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对外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与国际教育接轨、对内确立多元文化理念并开设多元文化课程都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