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中医学与当地原始医学结合的产物,汉方医学在日本古代长期是该国的官方正统医学。汉方医学思想体系也未曾脱离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范畴。然而在18、19世纪吸收西学的过程中,汉方医学不仅接受了近代西方医学临床知识,也与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理念上的巨大差异。汉方医学舍去了传统中医理论中所有形而上之部分,从"辨证论治"演变为"方症对治"。通过考察汉方医学思想对近代身体机械论理论体系的内化过程,指出东西方科学技术哲学在近代转型期的不同融合路径和东亚传统医学在中日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李约瑟进行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不过那是一种缺乏实际接触的比较。事实上,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入西学,使得两种文明中的自然知识传统遭遇,其间产生的竞争、冲突与比较,留下许多可进一步探究的议题。文章选择从明末清初近代东西文明的遭遇与冲撞,来分析近20年来台湾的科技史研究所处理的一些新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兴起,促使了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诞生。网络知识生产方式从多个维度表征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样态:网络知识生产表征了当代社会人们对理性崇拜的弱化和对感性和自我感觉的注重;表征了当代人们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性压制的抗拒和自我表达的兴起;表征了传统知识精英和权威的去魅和民众知识权力的增魅;表征了知识分子由传统的"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角色嬗变。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由现代社会趋向后现代社会运动的必然因应和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5.
论跨文化理解中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将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理解理论运用于现代技术转移与跨文化冲突的阐释之中。本文认为,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将现代技术视为一个特殊的技术文化文本,由于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引起不同文化之同的冲突。同样,技术文化在其转移过程中也遭遇到类似的冲突。解决不同的技术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缩小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性路径在于,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并把握其关键慢变量的支配作用。作为关键慢变量之一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演化是构建可持续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知识生产的逻辑-实验模式面临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所产生的知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则会促使产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交叉点、临界状态整体性知识创新的突现和帮助社会-生态系统承受更多干扰,所产生的的知识更具有可持续性。在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中,可持续性的突现产生于行动者层次与观察者层次之间的迭代反馈过程,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叙述框架。  相似文献   

7.
技性科学的发展引发新的义利之辨问题,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科学家的探索动机问题;在群体层面主要表现为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发表、应用与评价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在人类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带来灾难。在技性科学发展中,义利之辨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冲突、行政权力的干预、人际关系的干扰、科学传播的异化和角色义务的冲突等五个方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科学活动自主性与社会性的张力和知识公有性与知识私有化的矛盾是技性科学发展中义利之辨问题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只有正确揭示和处理技性科学发展中的义利之辨问题,才能促进当代技性科学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风险考量的伦理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社会,面对各种风险的表现与发展,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指向和冲突,常常会导致决策上的困境.因此,进行合理的"伦理决策",是我们面临风险社会所要做的重要选择.本文在对风险现状考量的基础上,对伦理决策的界定、过程、模式及决策依据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以期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治理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非洲从族群社会跨越进入现代国家时代,本土知识在国家建构进程中有着突出的价值,主要包括:促进去殖民化的深入展开,打通"国家"与"历史"的精神连接,支撑国民教育,为国家认同提供认知基础;蕴藏着冲突调解机制、环境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知识生产、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土壤,是国家治理和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筑及其技术的现代转向,以其具体的、感性而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间矛盾与冲突。作为长期乡村生存实践而累积的建筑技术传统,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性、经验性认知方式及其显性的、公共性的物质方式,展现它的乡土的人文气息、生存智慧,以致沉淀为生存于此的人的集体记忆。技术化运用使得以乡土技术表现的乡村建筑迅速消亡,乡村建筑这一"活"的乡土技术文化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在现代技术作用下被肢解、毁坏,包含着乡土精神、乡愁慰藉的另一种人类生存智慧与传统将失去。因此,乡村建筑现代建构及技术选择应该通过乡村规划、建立乡土建筑保护和工匠培养等措施,赋予乡土建筑及技术更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并使之对接并呈现于现代乡村建筑建设中,实现科技文化多样意义上的乡土传统自信与现代智慧自觉的融汇。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冲突可以通过内部处理、社会规范调节和外部资源介入等方式得以解决,是"均势"条件下的应对策略。由于组织冲突中存在多均衡点、投机倾向以及合谋等问题,利用传统解决机制应对组织冲突问题会导致诸多负面效应,因而需要将非均势条件内化为解决组织冲突的"必备项"。把组织冲突问题从"均势"条件向"非均势"条件延伸,在"非均势"条件存在的情况下,组织冲突双方行为变化呈现非线性机制,在本文所讨论的理论框架中"均势"条件仅仅是一种"极端解"。鉴于此,控制与调节解决组织冲突的政策法律,同样需要扩展到非均势条件下组织冲突领域,并将其纳入到相关解决策略之中。  相似文献   

12.
第三种知识论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第三种知识问题可以上溯到康德,但它的系统论证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在认识论上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而从西方科学哲学的正统解释向后实证主义转换中产生的所有重大问题,几乎都与第三种知识问题有关。本文认为,第三种知识是不同于经验和理论的前提性知识形态,它包括世界图景、科学基准和思维方式等三个维度,在产生方式、论证方式和作用方式上都与经验和理论迥然不同,而经验一理论二分法的知识类型论,是已被打破的传统哲学的又一教条。  相似文献   

13.
民族植物学是植物科学内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研究领域。为了脱离边缘地位,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路径逐渐从"民族学"路径转向"科学"路径。经典民族植物学研究成为实验民族植物学研究之后,它将进入以鉴定单一活性成分为研究目标的实验室权力空间。实验民族植物学通过"可视化"操作实现"功能结构相统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社会资源。但民族植物学进入实验室阶段后,传统知识中内化的民族世界观会被科学世界观所取代,传统植物知识可能会成为资本掠夺的目标,落入私有产权领域,从而失去其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坎布里亚羊事件"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经典案例。从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视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始末与影响,可以看到,科学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农场主世代相传的经验都属于地方性知识,这一事件中科学家对农场主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的忽略,科学判断上的错误,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究其根本,是这两种地方性知识的冲突以及地方性知识观在科学实践中的缺失所致。地方性知识观所强调的知识的地方性,实践性与多元性对于避免这种冲突与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通信技术(ICT)极大地变革了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文章从学术交流方式、知识表达方式、知识的评价过程和科学家的社会分层四个方面阐释了ICT对于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补充性作用,从知识生产的多样性、异步性、开放性和实在性四个维度探析了ICT变革科学知识生产中存在的张力,并指出,ICT是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9-112
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不断演化。这一争论的产生既受学科多元发展趋势的影响,也受自身概念语义含糊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察该争论:本体论层面,生态学整体论者和还原论者均认同物质构成的一致性,但对属性的可还原性持不同立场;认识论层面,二者的争论在于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下向解释路径还是上向解释路径,但这两种立场并非处于对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知识论讨论中,关于先验辩护、先验知识与自然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诸多争论。常识性的观点认为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甚至是对立的关系,而许多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支持者否认存在先验知识,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先验辩护和自然主义认识论水火不容"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详细考察先验辩护本身的特点、并认真分析先验辩护与先验知识之间以及先验辩护和经验辩护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必然性"、"分析性"和"自明性"这些概念可以从对"先验性"概念的理解中分离出来。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将先验辩护和经验辩护的区别主要限定在辩护类型方面的差异,那么先验辩护和自然主义认识论就有可能在一种类似阿尔文·戈德曼(Alvin Goldman)所提供的可靠论框架下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冲突论、相关论和分离论三种观点,以冲突论的影响最大。时至今日,科学代表着真理与进步,宗教代表着迷信与落后,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和冲突关系,这样的观念仍然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本文把研究视野放在"五四"后中国的知识界,分析当时实证主义科学思潮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试图对科学和宗教互相冲突矛盾这一广泛社会观念的产生及形成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古典希腊时期的技艺思想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工匠与其技艺活动之间的分离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导致哲人对工匠的德性的相对漠视和对其产品之卓越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工匠与知识、德性之间多重、复杂的关联。针对这一倾向,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派在发展了一种宽泛的技艺概念的基础上特别转向工匠与其技艺活动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对"工作"的道德化过程中真正开出了某种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就要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改造自然,这就产生了科学技术.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也用信念、习惯、准则建立行为规范.科学技术与道德是人与世界和人与人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平台".但在历史进程中,这两种关系之间有强弱之分.如果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进行考察,这一问题就会严峻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