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中生界热演化史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富县地区中生界热演化史进行探讨,为该区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测温资料和地化资料,采用古地温恢复法、声波时差剥蚀厚度法及盆地模拟法,恢复最大古地温梯度、烃源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结果该区三叠纪进入快速沉降阶段,早侏罗世—早白垩世进入缓慢沉降阶段,早白垩世晚期以来进入后期抬升阶段,剥蚀厚度1 100~1 200 m。结论富县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中侏罗世174 Ma,进入低成熟阶段;早白垩世136 Ma,进入成熟阶段;早白垩世晚期96 Ma,埋深达到最大,Ro=0.85%,地温梯度为4.8℃/100 m;早白垩世晚期96 Ma以来,生烃作用减弱。富县地区长7烃源岩主生烃期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阳坳陷盆地是受太平洋板块构造俯冲运动的影响,形成于古近系的古新世-始新世(Ek—Es).本文通过对济阳坳陷盆地中Esd—Ek地层自生伊/蒙混层矿物的研究,探讨了其经历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在此基础上,对Es4-Ek地层的剥蚀深度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东营凹陷郝科l井处自生伊/蒙混层矿物反映的Es4~Ek古地温梯度为3.90℃/100m,剥蚀厚度为360m左右;惠民凹陷盘深3井中Ek古地温梯度为3.92℃/100m,剥蚀厚度为135m左右;沾化凹陷桩深1井中Es4~Ek古地温梯度为3.82℃/100m,而该处Es4-Ek地层基本没有剥蚀.但从沾化凹陷中自生伊/蒙混层矿物的分布特征看,在义170井处的Es4地层剥蚀厚度达390m,可见沾化凹陷中Es4-Ek地层剥蚀厚度变化较大.另外,济阳坳陷盆地的古地温梯度普遍高于现今地温梯度,该盆地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降温状态.研究结果说明利用伊/蒙混层矿物特征来探讨古地温,获取古地温梯度,并恢复剥蚀厚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民丰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低程度的烃源岩热史研究制约着该区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通过对研究区仅有的两口探井(民参1井、民参2井)进行热演化史模拟,探讨石炭系、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过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1受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局部热事件影响,民丰凹陷C-P期古地温梯度为3.5℃/100m,中新生代古地温梯度为2.7~3.2℃/100m,高于盆地周缘其他地区;2民丰凹陷烃源岩在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41.3~21.7Ma)至中新世末期(7.0Ma)达到大量生烃条件,与新生代以来的快速沉降共同表明,民丰凹陷具有晚期成藏特征,钻井油气显示较差,可能与优质烃源岩规模小、生聚烃时间较短等因素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包裹体测温和Easy-R.方法恢复了伊宁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结果表明伊宁凹陷晚二叠世的地温梯度约为40℃/km,以后经过两次波动(分别对应于K1和E1两次构造运动)逐渐减小到现今的24℃/km.上二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二叠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川南煤田古叙矿区龙潭组煤层成熟演化过程及气体成因类型,运用Petromod 1D模拟软件,结合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岩性地层分布、煤层埋深、泥岩声波时差、包裹体均一温度、气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等数据,对川南煤田古叙矿区C_(17)号煤层的埋藏史、受热史和有机质成熟生烃史进行重建。结果表明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地层自晚二叠世沉积以来,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即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剥蚀厚度约为39 m、上侏罗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314 m,下白垩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2 600 m、下古新统与上覆地层的剥蚀厚度约为1 681 m;龙潭组C_(17)号煤层自晚二叠世沉积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沉降-抬升"过程,最大埋深为晚白垩世末期的5 101 m,遭受最高受热温度为早白垩世末的234℃,现今温度为47℃,煤有机质成熟生烃过程分为未成熟、成熟生油、高成熟生湿气、过成熟生干气和生烃枯竭5个阶段。煤层气为一期成藏且发生散失时间为中侏罗世,富集时间为早白垩世。现今龙潭组C_(17)号煤层中赋存气体成因类型为热成因气。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下古生界热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和试气资料,统计了延长探区马家沟组现今地层温度.应用地化资料,对马家沟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该区最大古地温梯度;采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了该区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详细配置各个地层的岩性、物性、地化参数等指标,恢复了该区埋藏沉降史和热演化史.沉降史模拟表明晚三叠世(217~207Ma)为该区沉降的主要发育时期.热演化史模拟表明:延长探区马家沟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末期进入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早白垩世达到过成熟干气阶段.下古生界烃源岩主生烃期为晚侏罗—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发生器,以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曹台基岩潜山油藏为例,以其烃源岩在埋藏、压实、热力等因素作用下,达到成熟、生烃的动力学思路和方法为指导,探讨了曹台潜山原油的成因、来源及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回剥反演了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了古地温,得出该油藏的原油是未发生降解的成熟型原油,潜山烃来源于西侧深凹陷的沙四段暗色泥岩。目前烃源岩还处于生烃高峰期,油藏尚处于油气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对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方法以东营凹陷160余口钻井、录井的岩浆岩资料为基础,编制古近系—新近系岩浆岩的分布图,对岩浆岩分布区的现今地温和古地温特征以及岩浆岩分布区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的厚度、埋深和生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东营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和南部,岩浆岩分布区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埋深一般较浅(800~2 000 m);其现今地温梯度普遍偏高,一般在3.6~5.0℃/100 m;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期,该区具有更高的地温特征,其泥质岩有机质生烃门限深度可小于1 170 m。结论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有效生烃范围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西部和南部暗色泥质岩埋深较浅的区域。与由埋深增温作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在平面上形成了互补,致使沙四—沙三段暗色泥质岩的有效生烃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凹陷。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岩有效生烃范围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并加强在埋深较浅的受岩浆活动影响的暗色泥岩分布区页岩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9.
孔雀河地区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孔雀河地区各构造单元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包裹体、EASY%Ro等方法。结果孔雀河地区古生代地温梯度大于中生代,新生代地温梯度最低,地温梯度演化历史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结出3种类型烃源岩生烃类型:①古隆起区早期一次生烃型;②草湖凹陷持续生烃型;③孔雀河斜坡一次生烃过成熟演化型。结论古隆起区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中晚奥陶世,孔雀河斜坡为早海期,草湖凹陷具有持续成藏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2000-3900m,相应的古地温为70-125℃,古地温梯度为2.8℃/(10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90℃,生油门限是280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有关烃源岩定量评价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烃源岩定量研究是成因法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 ,在烃源岩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日臻完善的背景下 ,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1对烃源岩的定义仍存在一定分歧 ,应明确区分烃源岩与有效烃源岩的差别 ;2确定有效烃源岩规模时 ,不应以烃源岩成熟范围代表有效烃源岩的展布 ,有效烃源岩的厚度统计标准也应因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发现和有效排烃厚度的否定而需重新审视 ;3烃源岩中实测残留烃由于取样、搁置等原因损失很大 ,但对其进行轻烃校正至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所用方法不够成熟 .另外 ,利用氯仿“A”或热解参数 S1 模拟烃源岩残留烃变化规律及能力同样也需慎重 .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2.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它们是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城晚二叠世树皮体成烃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 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分-树皮体的5生烃潜力、烃9类组成特征、成烃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树皮体的生烃潜力(S1+S2)和氢指数(HI)都较高,分别为297.1和491mg/g;在高成熟条件下树皮体仍能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其生烃高峰期集中在VR0为1.55%左右;烃类组成以轻质烃(凝析油或轻质油)占绝对优势,湿气次之,并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相似文献   

16.
By means of Py-GC,13c NMR and fluorescent analysis, the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rnaceral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evolution model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established for macerals and coal of the Tuha Basin.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oil generation for the coal of the Tuha Basin, whose values are 0.40 %–0.80 % and 0.90 %–1.20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以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资料为基础,分析锦州25-1大型轻质油气田基本成藏条件,并对其生烃史、排烃动力、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油气田是一个优质的大型油气田,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该区具有多成因的大型圈闭群、充足的烃源岩条件以及理想的储盖组合;烃原岩排烃的主要动力是干酪根向油...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台盆区有效源岩排烃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排烃门限理论 ,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 2套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排烃特征 .研究表明 ,寒武—奥陶系源岩存在 3个重要排烃期 :加里东晚期 (O -S)、晚海西—印支期 (C -T)和燕山—喜山期 (K -Q) ;中下寒武统源岩累积排烃量 35 87亿t ,第一、第二个排烃期为其排烃高峰 ,早期成藏为主 ;中上奥陶统源岩累积排烃量 714亿t ,从石炭纪开始大量排烃 ,第三个排烃期为其重要排烃阶段 ,晚期成藏为主 ;供烃中心在地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9.
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油气成藏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渤南洼陷实际地质资料,认为渤南洼陷深层具备油气成藏条件,并总结出两种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即自生自储型和上生下储型成藏模式,后者主要以侧向供烃方式为主.借助物理模拟实验对油在两种成藏模式中的充注、运聚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储层物性特别是渗透率是影响油能否充注到储层中的关键因素;储层中的含油饱和度主要受充注压力、注油量的影响,并随其增大而增大,但不超过60%;储层物性只对含油饱和度增长速率影响较大,但对其大小的影响不大;储层物性影响油运移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从而限制了油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向,最终影响油的聚集程度———含油饱和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生烃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参数的,确定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皆具生烃能力,尤其是雾迷山组为本区重要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圈定出烃源岩的厚度及范围,并对其生烃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