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拓展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应对变化、耐受挫折、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四个维度出发,讨论分析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成就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在年级上差异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对避免失败动机有显著影响;大学生专业承诺中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大学生专业承诺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大学生理想承诺得分显著负相关(p<0.01),追求成功的动机与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专业承诺及各维度有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山西大同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2)性别、是否正在恋爱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均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男大学生,恋爱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非恋爱大学生,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3)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大二、大四、大三、大一;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心理专业.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前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归因方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教师职前拓展训练的10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前拓展训练不仅使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从外控型转向内控型,而且使大学生善于将原因源归因于内部原因即稳定性的因素;性别不是影响教师职前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既定的拓展训练项目,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对拓展训练课程结束前后,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意识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旨在探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同时也为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对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基于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主要使用了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本人对闽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共4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人格方面,各年级间在这五个维度(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和外向性)上都有显著差异.年级越高,神经质得分越高;相反,年级越高,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和开放性这四个性维度得分越低.第二,在年级这个因素上,各年级大学生对宿舍满意度差异显著.年级越高,满意度得分就越低.第三,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与开放性、严谨性这两个人格维度呈正相关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与人格的神经质维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400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困扰程度较严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大五人格5个维度的相关均显著;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尽责性、开放性和人际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6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总体人际关系状况,以及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特点.继而进一步探索了人际关系的4个维度(交际交友、交谈、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是否起中介效应,并找出其最大中介因素.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4个维度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待人接物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交谈、交际交友、与异性交往均起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交际交友、与异性交往、交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参加管乐训练的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管乐训练影响大学生的主砚幸福感.②管乐训练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精力维度上影响显著,在生活满足和兴趣、抑郁或快心境,松弛和焦虑三个维度上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法: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大理某高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结果:①总体上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其中有17.40%的新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困扰问题;②性别因素是影响受测学生UPI得分的重要变量,而校区、专业因素的影响均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水平;③初步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有自杀倾向的占2.92%;④大学新生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方面均倾向于内归因;⑤大学生的人格因素与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归因倾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其心理问题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ROST完美主义量表和人际关系敏感问卷对390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完美主义,高中生完美主义在整洁条理化维度上得分最高,在父母批评维度上得分最低;完美主义总分及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呈现性别差异、来源地差异、年级差异和年龄的差异;父母批评、关注错误能正向预测人际关系敏感.结论:完美主义对人际关系敏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访谈,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率不同,体育专业男女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率、障碍检出率均比非体育专业明显较少;非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体育运动活跃分子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好,人际关系与交友能力强。说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与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了教育教学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我国康复相关专业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根据本校情况,就培养方向、学位类型、师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特质进行实证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对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因此良好人格特质的塑造要借助于有针对性的人际关系训练,在精神质人格特质方面应该注重人际交友技能的训练,在神经质人格特质方面注重待人接物的训练,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方面则侧重与异性的交往。  相似文献   

15.
以126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目标,围绕专业集群和资源集成着重从七个方面论述了专业群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对专业群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自我考评提出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研究采用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选取的独立学院的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归因方式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应对方式在性别、籍贯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因素上都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而背景归因和运气归因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归因方式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最终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总体人际归因方式趋向于外控性,应对方式趋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民族高校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创新教育问题,提出结合少数民族生源特点及办学定位,从基础理论渗透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实践,开展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新教育理念。介绍了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通过知识渗透融入、能力专项训练以及科研引领性推动等环节,构建全过程民族特色建筑学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推进,软件工程专业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分析软件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校企联合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模式,提出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性别:男和女)×2(专业类型:文科和理科)被试间实验设计初步探讨了大学生两难推理加工的眼动特点。结果表明:(1)在公开选择的情况下,大学生面对两难情境时往往选择自己承担痛苦;(2)专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而不同专业大学生在面临两难问题时理解深度不同;(3)对两难问题中关键词汇的加工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