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应用岩石评价仪研究生油岩热解生烃动力学的方法,以辽河和泌阳生油岩为例,热解反应作为总包一级反应,用微分法和积分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得了生烃动力学的表观活化能和视频率因子。  相似文献   

2.
采用岩石评价仪对不同类型未成熟干酪根的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所得出的热解反应生烃率-温度和反应速率-温度曲线及其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干酪根具有不同的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三种类型干酪根的主要生烃阶段的温度范围(△T)不同,其规律是Ⅲ类干酪根的温度范围大于Ⅱ类干酪根,Ⅱ类干酪根又大于Ⅰ类。同一试样在不同升温速率的实验中,其最大反应速率点对应于相同的生烃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岩石评价仪对不同类型未成熟干酪根的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所得出的热解反应生烃率-温度和反应速率-温度曲线及其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干酪根具有不同的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三种类型干酪根的主要生烃阶段的温度范围(△T)不同,其规律是Ⅲ类干酪根的温度范围大于Ⅱ类干酪根,Ⅱ类干格根又大于I类。同一试样在不同升温速率试验中,其最大反应速率点对应于相同的生烃率。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升温速率下加水热模拟残余样品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初次生烃时的升温速率对残余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次生烃时较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烃类的初次生成,而残余有机质的二次生烃潜力明显降低,二次生烃时的启动温度增加;初次生烃时较快的升温速率不利于烃类的初次生成,但残余有机质二次生烃潜力大,再次生烃时的启动温度降低。通过模拟条件与实际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地质条件下也存在上述规律。在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演化和地温变化情况下,可以对烃源岩的初次生烃量和二次成烃潜力进行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升温速率下加水热模拟残余样品热解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初次生烃时的升温速率对残余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次生烃时较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烃类的初次生成,而残余有机质的二次生烃潜力明显降低,二次生烃时的启动温度增加;初次生烃时较快的升温速率不利于烃类的初次生成,但残余有机质二次生烃潜力大,再次生烃时的启动温度降低.通过模拟条件与实际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地质条件下也存在上述规律.在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演化和地温变化情况下,可以对烃源岩的初次生烃量和二次成烃潜力进行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抚顺、茂名油页岩,辽河、泌阳生油岩的热解平行反应模型,以及美国科罗拉多油页岩热解的平行连续反应模型。利用随机试验法等数值计算方法求得了模型中的表观活化能和视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由这些模型求得的热解生烃率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7.
选择十八烷酸为模型化合物 ,以辽河、江汉两种未熟生油岩为样品 ,在模拟地质条件 (10MPa、16 0℃ )下考察了浓度为 10 %的NaCl,KCl,MgCl2 ,Na2 SO4 等 4种盐水及不同 pH值的NaCl盐水对未熟生油岩中脂肪酸矿物催化脱羧生烃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辽河生油岩样 ,Na2 SO4 作用下的十八烷酸的矿物催化脱羧率最高 ,其次为KCl,NaCl,MgCl2 。对于江汉生油岩样 ,KCl作用下的十八烷酸矿物催化脱羧率最高 ,其次为NaCl,Na2 SO4 ,MgCl2 。pH值对十八烷酸矿物催化脱羧生烃有一定的影响 ,当pH =8时 ,十八烷酸脱羧率最高。这说明 ,在 pH =8附近的碱性条件下 ,未熟生油岩对十八烷酸的脱羧生烃催化活性最大。模拟未熟生油岩的古沉积环境 ,对存在地层混合水时未熟生油岩对十八烷酸的脱羧生烃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 ,在 pH =8时 ,十八烷酸脱羧率最高 ,与单一盐类的影响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8.
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仪(PDSC)研究了我国茂名、抚顺、黄县油页岩干酪根(Ⅰ,Ⅱ型)及黄县褐煤(Ⅲ型)在热降解时的化学结构变化。试验中发现,在氧气压力为1.5MPa时,各种干酪根的PDSC图谱都出现两个放热峰。由放热峰的积分面积可计算出各干酪根的表观芳碳率。由此提出了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新方法,可根据干酪根在热降解时的“残留脂碳率”与“干酪根质量系数”的演化图计算出生油岩的生油量和生气量,也可以根据干酪根热降解时的脂构碳、芳构碳的分布计算干酪根生油、气量的简化模式,由脂构碳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出生油岩的油气生成量。  相似文献   

9.
盐水对未熟生油岩中脂肪酸催化脱羧生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择十八烷酸为模型化合物,以辽河、江汉两种未熟生油岩为样品,在模拟地质条件(10MPa,160℃)下考察了浓度为10%的NaCl,KCl,MgCl2,Na2SO4等4种盐水及不同pH值的NaCl盐水对未熟生油岩中脂肪酸矿物催化脱羧生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辽河生油岩样,Na2SO4作用下的十八烷酸的矿物催化脱羧率最高,其次为KCl,NaCl,MgCl2。对于江汉生油岩样,KCl作用下4的十八烷酸矿物催化脱羧率最高,其次为NaCl,Na2SO4,MgCl2.pH值对十八烷酸矿物催化脱羧生烃有一定的影响,当pH=8时,十八烷酸脱羟率最高。这说明,在pH=8附近的碱性条件下,未熟生油岩对十八烷酸的脱羧生烃催化活性最大。模拟未熟生油岩的古沉积环境,对存在地层混合水时未熟生油岩对十八烷酸的脱羧生烃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在pH=8时,十八烷酸脱羧率最高,与单一盐类的影响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10.
郝青峰 《科技资讯》2008,(11):22-23
为探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沉积环境,在柴达木东部石炭系露头选取了几块岩样,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仪、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有机质含量、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油岩进入高成熟阶段,Ro分布范围为0.8%~1.3%;其母质来源既有以低等生物为主的菌藻类海相沉积,也有以藻类为主、同时伴有陆源输入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是盐水相及微咸水相旋回式复合沉积的过程;与其他相似盆地的石炭系比较后认为,柴东地区石炭系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分的分析和天然气同位素的研究及计算 ,明确认为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又通过对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如正构烷烃、姥植比、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10 脱甲基藿烷、甲基藿烷 ) ,不仅证实了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而且指出资阳和威远油气的来源是不同的。研究认为 ,广海陆棚相是主要烃源岩分布的沉积相 ,也是四川盆地生烃能力最强、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套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及类型好 ,且有机质演化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成烃高峰期参差不齐 ,供烃时间长 ;二是供烃中心具迁移性 ;三是三叠纪末是大规模油气生成期。根据TSS烃源岩热模拟评价系统对震旦系、下寒武统主要烃源岩生烃计算结果 ,认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最大 ,震旦系灯影组较小  相似文献   

12.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并结合盆地模拟 ,对吐哈盆地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和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史埋深过程中 ,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分别约于 3 .5 ,4 .0和 4 .5km处进入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排出门限 ,排烃阶段为 :水溶扩散相排气→游离相排气→游离相排油气。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 4种相态排运 ,其中 ,水溶相和扩散相所占比例分别超过 3 5 %和 2 0 %。排出油中水溶相和扩散相约占 3 0 % ,游离相不到 70 %。现今 ,1m3源岩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排出量分别为 0 4m3,0 18m3和 0 16kg ,三者的排出效率分别为 3 2 % ,2 6%和 2 4 %左右。  相似文献   

13.
对现有的油气演化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复杂岩性地层剖面的回剥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同时处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剖面以及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和膏盐五种岩类.把Falvey镜质体理论模型引入热史模拟中.从而使现在的热史模型可以在模拟热流史和地温史的同时.直接地模拟出烃源岩的R_0史.同时提出了组分产率曲线法这一新的生烃史模拟方法.它不仅可以模拟出烃源岩的生油史和生气史.而且还可以模拟出各烃类组分的生成史.利用这一组模型.可以对既有碳酸盐岩又有碎屑岩的复杂岩性沉积盆地中的油气演化进行模拟.该模型已成功地应用于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油气演化的模拟中.  相似文献   

14.
排烃效率对于酪根累计产烃率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化有机质成烃机理,利用有机演化过程中元素组成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排烃条件下干酪根成烃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演化程度时的干酪很累计产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结合实验室模拟结果,分析讨论了排烃条件对有机演化进程的影响。该方法可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为系统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东濮凹陷东南部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以濮深10井为例,计算了砂泥岩剖面的孔隙度和流体压力,以及不同性质生油岩在演化阶段的油气生成量。用生油岩孔隙中油气饱和度控制油气排出量的方法,可得到油气初次运移量和运移时期。研究表明,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的生油岩,在进入生油门限时期不久就有油气排出;而有机质丰度低的生油岩几乎无液态油排出,只会在高、过成熟条件下排出天然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处理,系统研究了德南洼陷的泥岩压实规律、过剩流体压力与烃类初次运移条件和烃源岩埋藏历史,对研究区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石油初次运移条件进行了定性评价,认为Es3和Es4为主要的排烃层段,研究区南部和德6井以南的高过剩压力区为有利供油区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接替层系,以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观察和均一化温度测试,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分析了研究区油气充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储层经历过1 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期至现今;而北坡经历过3 期油气充注,分别发生于沙三段沉积期、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油源来自于上覆的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北坡比南坡埋深更大,且有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的贡献;不同的地质背景、油气来源及生储配置关系,导致东营凹陷南、北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油气充注期次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were determined and calibrated through kinetic simulating experiment.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n were extrapolated to geological condition by using the relative softwa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gaseous hydrocarbons (C_1, C_2, C_3, C_(4-5)) were generated in condition of 150℃相似文献   

19.
The issue of source of oil/gas in the platform basin area in Tarim Basin has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debate is focused on whether the marine oil/gas resource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basin were originated fro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or in the Mid-Upper Ordovician. In this paper a summary was made in regard to the major points and supporting data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a discussion was conducted toward the cor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tudy on the oil source in the Tarim Basin area, such as choice of correlation parameters, influence of maturation and physical differentiation on oil source correlation parameters, and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levant correlation indices. It is quite probable tha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results could arise from the oil source correlation due to choice of parameters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thermal maturation and physical differentiation effect, and insisted that only those parameters that come with clearly defined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and are less affected by thermal maturation and variations occurring during secondary evolution process are valid ones. The marine crude in Tarim Basin covers contributions that were originated from two set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s mentioned above but dominated by the one from the Mid-Upper 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ere oil of mixed sources occurs extensively, and crude from Cambrian sources was also discovered.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origin of marine crudes in Tarim Basin, the parameters used for correlation of oil sources shall be optimized, and a comprehensive set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shall be adopted for this purpo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