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单相SPWM逆变电源仿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各行各业对电气设备控制性能日益提高的要求,基于SPWM脉宽调制技术的逆变电路应用,通过用OrCAD软件对采用SPWM脉宽调制技术的开环逆变系统和闭环逆变系统建模进行仿真,根据对输出电压波形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采用闭环SPWM逆变系统输出没有稳态误差,SPWM脉宽调制技术的逆变电路有良好的输出特性.  相似文献   

2.
级联型变流器是目前中高压大容量变流器的研究热点之一,载波相移SPWM技术是级联型变流器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文在载波相移SPWM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步相移SPWM技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步相移SPWM技术在不降低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大大简化了计算,在中高压级联型变流器的实际应用系统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降低SPWM逆变波形的谐波含量,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脉冲多重化数字SPWM逆变控制技术.与SPWM电平多重化技术不同,脉冲多重化是在每个逆变PWM周期,将SPWM脉冲在时间轴上进行的时间多重化.算法直接以数字正弦序列为基础,省去了以往SPWM脉宽计算的大量复杂过程,有效降低了系统的脉宽计算量.对脉冲多重化SPWM逆变波形频谱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证明了该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现有开关频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SPWM逆变波形的谐波含量.最后,给出了该算法的工程实现方法,通过构建实验平台,对该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文中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弦逆变电源的数字脉宽调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比较了正弦逆变电源的数字滞环PWM技术、数字SPWM技术及空间矢量PWM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实验平台,对数字SPWM技术和SVPWM技术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数字SPWM技术与SVPWM技术的正弦逆变电源具有逆变输出电压谐波分量低、波形畸变小的优点;在三相正弦逆变电源中后者的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比前者高.文章最后指出SVPWM技术将成为正弦逆变电源数字控制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正弦波脉宽调制型(SPWM)晶体管单相逆变器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最后提出了设计SPWM晶体管逆变器时应特殊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基于DDS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技术实现调频调幅输出的串联谐振式电源的工作原理,采用可编程器件实现基于DDS的SPWM波及大功率的IPM构成全桥逆变主回路,简化了设计,提高了电压、频率输出精度,缩小了设备的体积.  相似文献   

7.
高瑞华 《科技信息》2012,(14):132-133
针对SPWM波调制在变频逆变器中的广泛应用,介绍一种基于TI公司TMS320F2407 DSP的SPWM波形生成方法,文中论述了SPWM波生成机理,并给出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它的软件实现思想。通过实验表明,能够按设计生成SPWM,并成功应用于变频器系统中。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基于SOPC的SPWM波形产生电路.在Quartus II 9.0环境下,采用Verilog HDL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设计完成.所选FPGA型号为Cyclone系列EP1C2Q240C8.根据不规则采样法产生SPWM波的原理,利用正弦波和三角波实时交叠获取周期可调的SPWM波.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SPWM发生器IP核能够嵌入专用处理器,实现SPWM器件的驱动.  相似文献   

9.
在逆变电源及UPS等电源系统中,为了降低开关损耗而广泛的应用了移相SPWM技术.在此介绍了一种基于TMS320F2812DSP芯片的SPWM数字移相方法.它更加灵活,更适用于带反馈控制的逆变系统;它拥有倍频的效果,更适合应用于高频链结构的逆变系统.  相似文献   

10.
薛晨 《科技资讯》2013,(6):122-122,124
介绍了用89C51单片机为控制芯片,结合二极管整流桥、IGBT逆变桥及EXB840驱动IC构成的采用SPWM技术的变频设备的设计方法,同时辅以温度传感器、A/D转换芯片构成空调的节能变频装置。说明了硬件选用原则、异步电机变压变频调速原理,SPWM原理在单片机上的实现方法,以及此装置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一种用于电机驱动的软开关三相PWM逆变器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种用于电机驱动的软开关三相PWM逆变器的功率损耗和效率提高问题,给出了软开关条件下的三相PWM逆变器在实现提高开关频率、降低开关损耗及提高效率等方面优越性时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的取值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选择适当的谐振元件,不仅能使软开关三相PWM逆变器电路工作在很高的开关频率下,而且能使逆变器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具体电路的计算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高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8):1774-1780,1815
零电压开关逆变器的操作范围受到电源与负载变化的很大限制。为了达到电源、负载宽范围的适应能力,本文采取了一种可变匝数比的耦合电感型全桥软开关逆变器。该逆变器可以应用于高功率场合,并可以显著地提高效率。详细介绍了耦合电感型软开关电路的操作原理与设计准则。采用Pspice对该软开关逆变器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该软开关逆变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光伏发电系统中对于高效率逆变器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MOSFET和IGBT的改进型单相混合级联式逆变器,其由3个H桥逆变器输出串联组成,直流侧相互独立,电压取值满足1:2:4的关系.其中,高压H桥和中压H桥由IGBT构成,而低压H桥由MOSFET构成.上述混合级联式逆变器结构可以在较低的开关频率下实现交流侧多电...  相似文献   

14.
不间断电源(UPS)对逆变环节的可靠性要求高,UPS系统中DSP需承担检测、保护、通讯和变流等功能,传统单核DSP难以适用.为此,提出一种运用内嵌控制律加速器(CLA)的DSP控制高可靠性的UPS系统设计方案.逆变环节采用双Buck拓扑结构提高可靠性;通过对UPS主电路拓扑和双Buck逆变工作原理分析,运用DSP TMS320F28069的CLA功能分担系统任务进行协同控制,不需增加额外的DSP,实现UPS系统设计.最后通过一台1 k W的实验样机,验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结构的有源滤波器(APF)具有运行效率较低、难于实现大容量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对称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并联型电能质量调节器(PQC)及其控制系统.在PQC中,不对称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各单元逆变器的输出额定电压呈3的幂次方增长,N个单元逆变器的级联可以输出3^N电平的阶梯波电压,具有良好的波形跟踪能力.PQC可以同时用于电力系统无功、谐波及不对称补偿,具有响应速度快、补偿效果好、运行效率高和易于实现大容量化等优点.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基本梯级逆变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电平逆变器电路拓扑,讨论了对其进行谐波消除和幅值控制的方法.该拓扑结构用n个独立电源,2n 4个开关器件可产生2n 1个电平电压;并保留了多电平逆变器开关频率低、效率高等优点,所用器件较少,克服了基本梯级逆变器存在的感性负载时输出电压产生畸变、各独立电源输出功率不均衡等缺点.该逆变器拓扑适合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场合.改进前后的拓扑结构在不同负载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双PWM变频器整流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频器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及无功,给出了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及直接转矩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不同的整流器控制策略.结果 表明,双PWM变频器无论是在矢量控制系统还是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均可使输入电流接近正弦波,功率因数高,效率高,是高压大容量变频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电弧等离子体及其高效电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分类和应用情况,以及电孤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的基本特征.根据电孤等离子体对电源的具体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大功率软开关逆变电源,并对其性能及能源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源具有优良的性能和较高的效率,能够很好地满足电孤等离子体的工艺需求.  相似文献   

19.
续航里程是电动汽车应用的主要瓶颈,提高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技术.逆变器损耗大、效率低不仅会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还会造成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负荷过大,限制逆变器的电流输出能力.为此通过对七段式SVPWM(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Flat-Top(平顶)SVPWM和半频式SVPWM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种组合式SVPWM方法,即在电动汽车的不同工况下使用不同的调制算法.经一辆电动汽车样车验证,所提方法可以使系统在减小逆变器开关器件损耗的同时,仍能具有相对较高的扭矩控制精度,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单级结构的Z源三电平中点钳位式逆变器将升压和逆变两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结构简单且效率高.文章对这种逆变器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逆变器在这种脉宽调制方法的作用下升压因子和调制因子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限制了电压增益的最大值,影响了逆变器的升压能力,需进一步改进.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