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内源抑制物质对加拿大紫荆(Cercis canad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加拿大紫荆种子的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加拿大紫荆种子为试验材料,先采用80 ℃热水预处理,再经低温层积处理解除种子的生理休眠,对不同层积阶段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和生物活性测定。结合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与标准品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方法,分析加拿大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及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内源抑制物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层积时间延长,休眠逐渐解除。加拿大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相提取液对白菜籽发芽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醚相>甲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表明种皮和胚乳中的内源抑制物主要存在于乙醚相、甲醇相、乙酸乙酯相提取液中。采用GC-MS技术测得加拿大紫荆种皮和胚乳分离相提取液中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邻苯三酚6种可能对加拿大紫荆种子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对6种物质标准品进行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发现:油酸对白菜籽发芽无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才能抑制白菜籽发芽,而较低浓度的BHT和邻苯三酚对白菜籽发芽就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棕榈酸、硬脂酸、BHT、邻苯三酚的含量逐渐下降,层积后的4种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2.43%、52.00%、5.77%、96.14%。【结论】结合IC50及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认为邻苯三酚可能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2.
乌桕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乌桕种子的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乌桕种皮具有较好的透水性,所以种皮透水性不是造成乌桕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通过乌桕种子的离体胚发芽实验,证实乌桕种子的胚在离体条件下没有休眠现象;而乌桕种子的种皮及胚乳浸提物对种子发芽有显著抑制作用,所以乌桕种子的种皮及胚乳存在发芽内源抑制物,这可能是造成乌桕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另外,利用浓硫酸处理不能解除乌桕种子的休眠,直接低温层积也不能彻底打破乌桕种子的休眠;激素处理可有效解除内源抑制物造成的种子休眠,且通过比对实验发现,先用500或1 000 mg/L赤霉素处理,再层积100 d能有效打破乌桕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采收期及层积前后的山楂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以前采收的种子种仁中POD活性随成熟度的提高呈增加的趋势,之后趋平稳;而种皮中POD活性8月25日前基本平稳,以后迅速下降。随成熟度的提高,种仁中POD同工酶条带数有所增加,而种皮中其条带数不变,只是随成熟度的提高酶带颜色变浅。层积后未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与干藏种子差异不显著,而层积后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干藏及层积未裂壳的种子;层积后,在POD同工酶谱中,种仁缺少了原有的2条酶带,但增加了4条新的酶带;种皮保留了原有的酶带,并增加了7条新的酶带。  相似文献   

4.
以黄独珠芽为材料,研究珠芽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用ELISA法测定休眠期珠芽GA3、ABA、ZR、DHZR和IAA含量,研究珠芽休眠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珠芽休眠期和萌芽时珠芽基部、中部和顶部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珠芽休眠期GA3含量下降、ABA与ZR含量上升、GA3/ABA比值下降、IAA和DHZR含量在发芽时与休眠初期相当.黄独珠芽在休眠期和萌芽时不存在种子萌发抑制物,珠芽发芽需要GA3/ABA比值下降,ZR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芽实验证实了蒜头果果实中确有发芽抑制物质存在.果实中各部位的抑制物活性依次为肉质果皮>种皮>胚乳,而肉质果皮中的抑制物主要存在于水相、甲醇相和乙醚相,对白菜种子的发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100 ℃高温不能使发芽抑制物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6.
对假色槭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以研究各部分抑制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在假色槭种子的果皮、种皮、胚浸提液质量分数较低时,对白菜苗高、根长及简化活力指数影响较小,有的甚至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各部位浸提液质量分数的提高,对白菜的发芽率、苗高、根系生长及简化活力指数的抑制作用变得愈加显著;在各部位浸提液质量分数相同的条件下,对白菜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影响最大的是胚的甲醇浸提液,果皮和种皮次之.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1%H2O2和200mg/LGA3均可促使经过一个冬季层积未裂壳山楂种子萌发,1%H2O2处理的萌发率高于200mg/LGA3处理,但后者的平均萌发生长量高于前者。各处理对干藏7个月的山楂种子萌发无效。生理分析表明:200mg/LGA3可提高经过一个冬季层积未裂壳山楂种子内部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活性,提高内源GA和ABA含量,降低IAA含量,但提高了(GA+IAA)/ABA比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裸层积处理方式和时间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种子形态发育、各部位抑制物生理活性以及萌发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裸层积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稻苗法和杉木种子发芽效应,对三十烷醇丙酮剂型和吐温剂型,进行生理活性比较。结果证明,剂型可以明显影响三十烷醇的生理活性,丙酮剂型对试验材料的生理活性大于吐温剂型,其差异显著。吐温剂型添加GA_3处理稻苗,使稻苗素质变差。溶剂丙酮和乳化剂吐温-80稍有活性作用,但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艳 《科技信息》2011,(25):150-150,161
本研究采用磺基水杨梅法,分析比较了珙桐种子在休眠和萌发过程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层积的不同阶段,脯氨酸含量呈现经历了几次波动,分别在层积的第4、10和16个月出现峰值。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珙桐种子层积过程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增强了种子对环境的抗逆性,以确保种子完成后熟和萌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紫楠(Phoebe sheareri)种子层积过程中营养物质、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揭示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的内在生理机制,为其休眠解除与促进萌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鲜饱满的紫楠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和变温层积处理,测定层积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层积处理能解除紫楠种子休眠,低温和变温层积处理的发芽率分别为85.83%、72.75%。紫楠种子中初始淀粉含量为467.88 mg/g,在层积过程中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均被不同程度地分解。淀粉酶、酸性磷酸酶(APA)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不断增强。在整个层积过程中生长素(IAA)、异戊烯基腺苷(IPA)、赤霉素(GA3)含量不断增加,脱落酸(ABA)含量逐渐减少,IAA/ABA(质量比,下同)、IPA/ABA、GA3/ABA不断增大。【结论】紫楠种子是中度休眠的种子,低温层积是加快紫楠种子萌发的较好方式。紫楠种子最主要的贮藏物质为淀粉,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协调作用均对紫楠种子休眠的解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珙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珙桐种子休眠期长,导致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成功率均低.通过比较机械破损、化学试剂处理、人畜尿液浸泡及湿沙层积等多种种子催芽方法,研究发现以长时间湿沙层积种子最好,既能解处坚硬内果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又能完成种子的后熟作用,既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又能提高发芽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3.
重楼种子萌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索影响重楼(Paris polyphylla)种子萌发的因素,为重楼快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利用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和变温层积方式对重楼种子进行处理,统计种子的萌发时间及萌发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对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而种子来源不同对种子萌发率有极显著的影响;3种变温层积方式下重楼种子均有萌发,变温层积对华重楼和滇重楼种子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种子来源对萌发时间和萌发率的影响极显著。因此,外加GA3、不同的层积方式和变温处理均不能明显改善其萌发特性,种子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高低与种子来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枳椇种子的种皮结构和透性、离体胚萌发等方面开展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同时采取低温层积、浓硫酸处理、机械处理等方法研究枳椇种子休眠解除技术。结果表明:枳椇种子种皮结构致密,透水性差是抑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类型为物理休眠(PY)。低温层积75 d枳椇种子的发芽率达到72%,层积90 d种子发芽率达到76%,且发芽速度更快; 浓硫酸处理5~25 min,种子发芽率在76%~81%,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差异,但浓硫酸处理30 min对种子明显产生伤害,发芽率仅为64%; 切除部分种皮的种子在置床后4 d开始萌发,发芽速度与层积90 d的发芽速度一致,置床16 d后萌发结束,发芽率为80%; 擦伤种子表面的种子置床后6 d开始萌发,发芽率为7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低温层积不同阶段油用牡丹‘凤丹’种子种皮结构、胚形态以及营养物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其休眠解除以及促进萌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低温层积5个阶段的‘凤丹’种子为材料,用扫描电镜(SEM)和体视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种胚形态的变化,测定各层积阶段种子大小、吸水率的变化,同时测定种子中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POD)、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变化,分析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与‘凤丹’种子休眠解除的关系。【结果】‘凤丹’种皮不存在吸水障碍,浸种96 h时,吸水率为54.2%,达到吸水平衡。层积30 d时,种子纵径由8.97 mm显著增加至10.44 mm,增加了16.4%;横径由6.42 mm显著增加至8.87 mm,增加了15.0%;之后种子大小增加缓慢。SEM观察结果表明:种皮主要由角质层、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3层结构组成,成熟种子、种皮栅栏组织中长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紧密,但栅栏层、薄壁细胞层中很多细胞间有较小的空隙;层积30 d后,角质层内侧出现了明显的孔洞,栅栏层细胞排列较之前疏松,透性加大。成熟种子的胚较小,层积30 d后子叶略有膨大,下胚轴略有增粗;胚根突破种皮后子叶进一步增大,胚根、下胚轴明显伸长和增粗,但上胚轴仍需层积2个多月才能得以延伸。‘凤丹’种子含油率高,层积处理前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占种子鲜质量的32.3%,是胚乳中的主要贮藏物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其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淀粉、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一直呈下降趋势;层积过程中,POD和APA活性逐渐增强。【结论】‘凤丹’种皮不存在吸水障碍,透水性不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成熟的种子胚极小,需在10 ℃条件下层积一段时间,使胚进一步分化发育完全,完成生理后熟作用;胚根突破种皮后仍存在上胚轴休眠现象,需在5 ℃下低温层积较长时间以解除其休眠;层积过程中随着酶活性的不断增强,贮藏物质逐渐被分解,为种子的各种代谢活动提供能量,且粗脂肪的分解与转化是此过程中的主要供能物质。‘凤丹’种子层积过程中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种胚形态变化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浓度Ce(NH4)2(NO3)6对玉米种子浸种,探讨了外源Ce(NH4)2(NO3)6对种子萌发、幼苗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20 mg/L Ce(NH4)2(NO3)6浸种24 h,可增强玉米种子在萌发时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种子活力、萌发率及幼苗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增加,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降低;用50-100 mg/L Ce(NH4)2(NO3)6浸种后,发现种子活力、脯氨酸含量及幼苗根系活力下降,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石灰花楸种子的育苗技术问题,研究了低温(恒温+变温)沙藏处理和不同赤霉素浓度(50、100、150、200mg/L)浸泡对石灰花楸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低温区后在5℃高温区下的变温沙藏(2种温区每30天调整1次)处理的石灰花楸的发芽时间要晚于5℃恒温区的发芽时间,但发芽率显著提高且持续发芽时间延长。100mg/L和150mg/L2个处理由恒温沙藏的2%左右分别提高到了7.6%和12.3%。用赤霉素溶液浸泡12h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可提高发芽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浸泡后,经过变温沙藏的种子发芽率从未经赤霉素处理的1.4%提高到15.6%~48.7%,最佳赤霉素浓度为15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