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的“面之”来历有不同解释,传统说法中,有解释为“背对项羽”的,也有解释为“面对项羽”的,肖振宇先生则坚决否定了传统说法,提出“仔细观看项羽”的新解,并认为“根据字义、文义和语言规律”,此论新则新矣,可是根据对词语意义、上下文义辨析以及语言使用规律分析,笔者觉得此说有悖于词语意义和语言使用规律,传统解释才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王茜 《科技信息》2012,(35):239-239,34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用学得到快速的发展.关于语用学的类别.“英美学派”持有“基本分析单元说”.这一派认为语用学属于语言学的分支,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并列。而“欧洲大陆学派”认为语用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和心理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同属于跨学科领域研究。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未能充分地解释语言运用的全貌,语用学还是存在界定模糊,范围宽泛的问题。而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的这本《语用学新解》,是一部以新的视角来解释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着眼于研究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的学问(P.1)。作者独辟蹊径,以新的视角来阐释语用学。提出了以顺应论为核心的语用综观论.即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用学新解》这本书观点新颖.是很值得学习的(何自然,导读后记,F32)。  相似文献   

3.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的故事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作者通过对先秦典籍《穆天子传》、《山海经》的分析 ,认为西王母是古代西方蛮荒部落某一以狩猎为生民族之邦国名 ,也是该邦国的首领名。该邦国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时代 ,并可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作者又采用现代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知识 ,对《山海经》中描述的西王母“蓬发戴胜”,“豹尾虎齿而善啸”等怪异现象 ,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特别是对“胜”乃“野鸡翎”的诠释 ,推翻了郭璞释“胜”为“玉胜”的传统说法 ,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又论述了西王母由一蛮荒部略首领 ,经魏晋方土的“造神”运动 ,逐步演化为首屈一指的女界尊神的过程 ,于破除迷妄 ,不为无补。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关于人类有两种“生产”的论述,是中华“阴阳”观念产生的依据。先秦儒家孔孟未涉及阴阳和兰蕙,至《荀子》之言“兰”,旨在明“礼”。此前屈原视兰蕙为“君子”,其阴阳与之无直接关系。阴阳观念对于《易》学的贡献,落到了道家的身上。发端于《老子》的“道”的阴阳“气”说,经《庄子》的发挥提升以及《易传》的系统深化,遂将“天道”推及于人事,解释大千世界。“阴阳”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和根本法则。《易传》的“阴阳合德”至汉武以后演为“阳为阴纲”,其“原型”(阴阳)的“置换变形”,可以儒家的礼制和人诗中的“兰蕙”为证。此乃以今人的立场,借古人的眼光,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生”《易》理作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秦腔》自问世以来,遭遇评论界“高峰”与“低谷”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进而引发热烈的争议。在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后,认为两种结论均有偏颇。《秦腔》因其表现中国转型期农村和农民生活发展及变化历程的宏大主题以及圆熟的“原生态”叙事方式决定其并非“低谷”之作,因其较明显的“素材再现”现象决定其亦非“高峰”之作,不过是贾平凹不断转轨过程中的一个坐标和见证。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解释为“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刘映华同志的《再谈〈望天门山〉》(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认为此注是对‘日边来’三字的误解”,以为“‘日边来’说的是孤舟里的人是从帝都长安来的”,而“坐在孤舟的正是诗人自己,他从舟中远远望见天门山。”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为政》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因而影响了对孔子引用这句话意图的解释。文中从语言的角度考证,认为这是读《诗经》的原则,并不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12.
金“扬”字数量极多而变化纷繁,其在铭器金中表现出的意义,与甲骨不同,与今天的常用意义相差更远。就其变化纷繁的字体形状进行分析,可以把众多的形体归纳为四类,其主要意义为“称扬、颂扬”,其次作人名。  相似文献   

13.
汤艳娟 《科技信息》2007,10(27):149-150
Sherwood Anderson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bundant symbolic meanings in his famous short story "The Egg".Symbolism makes a literary work profound.The various depressing fates awaiting the eggs simultaneously come true on the father and the son,exposing the unreality of the American dream for the poor to be rich.  相似文献   

14.
萨玛瓦尔的《算术珍本》与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12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萨玛瓦尔生平和他的代数著作《算术珍本》.指出在《算术珍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可能源于中国古代数学的若干问题,如"二项展开式系数表"、"百鸡问题"和"盈不足术"等.根据这些珍贵的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中阿数学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失钻悖论"乃基于含有空词的空话,空话之值为非"真"非"假"的"虚".任何被称为"悖论"的莫不皆然,均为故弄玄虚.在应由良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文明史中原本不应出现会"从明显可接受的前提,经明显可接受的推导,推出明显不可接受的结论"这种向壁虚构、无事生非的荒唐怪事.语句的客观的形成过程和语义映射决定了事实上不可能构建出任何"自指"语句.以为真有"自指"语句从而营造出"悖论"是思辩逻辑在虚伪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场持续了许多世纪的子虚乌有的闹剧.  相似文献   

16.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7.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9.
以"咏洛赋"为个案,从内容主题的改变、艺术手法的改变、审美方式的改变等3个层面上分析了汉代到魏晋赋的风格的变化.以此来说明一种文体的变革和衰落是必然的趋势,后代对前代的因革才是一种文体生命得以保存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奇点定理"证明过程中存在的时间概念、数理逻辑和前提条件等方面的悖谬,在逐次解析的基础上,符合逻辑地论证了奇点定理证明的有关时间开始与终结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既然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时间,也就不存在脱离物质的时间的开始与终结,所以"奇点"也就不能看作时间的开始与终结,"奇点定理"更不能证明时间的开始与终结.因此,只有物质的存在与非存在才能看作时间的开始与终结,也只有物质的存在与非存在才能表述(或证明)其时间的开始与终结.这就是本文要表达的时间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