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西部地区各钻井的原油、地面油气苗、以及油砂样品进行分析化验,从其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通过原油及油砂、烃源岩在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第三系—白垩系原油更可能是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或各种裂隙向上运移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其不整合面附近。结论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的成藏规模和富集场所。  相似文献   

3.
宋站南地区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扶杨油层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宋站南区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并与三肇凹陷的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均主要来自于青一段烃源岩,其次来自于青二、三段烃源岩;宋站南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的油主要由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有效的断裂通道运移为主,葡萄花油层的油和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排出的油在古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裂可以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大型生烃凹陷三肇凹陷的油在有效的断裂、砂体等通道的沟通下,能够输导到宋站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藏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根据原油的物性、族组成特征,将该区原油分为三类,并对每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对该区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原油的油源对比,探讨了该区油气纵、横向分布,运移成藏及源岩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系生油岩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二叠系生油岩和侏罗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生物标志物多因素对比、甾萜化合物指纹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等方法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原油的组成特征与侏罗系生油岩抽提物的组成特征差别较大,两者无亲缘关系,而与二叠系生油岩抽提物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较好的对比关系。这说明侏罗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7.
胡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26-27
排2井是位于车排子凸起上的一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车排子地区缺乏油源,其周围凹陷众多。排2井的原油与南边四棵树凹陷周围的原油在生标物和碳元素上有很好的可比性,成熟度与四棵树侏罗系烃源岩基本相符;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缺乏运移通道;从统计车排子东边井位的原油排出昌吉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所以,排2井是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陆良盆地是云南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的形成过程决定了第三系含气系统的形成过程。盆地第三系有一个含气系统,即N2c2-N2c3(!)含气系统。上第三系茨营组二段(N2c2)为主力烃源岩,三段(N2c3)为优势储集岩,而N2c4为区域盖层。N2c2-N2c3(!)含气系统的关键时期是距今1.64Ma,圈闭形成于N2c1-N2c4,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发生在N2c2至今。  相似文献   

9.
喀什凹陷是塔西南坳陷油气显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塔里木盆地连接中亚油气勘探的前沿阵地,确定油气显示的油源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克拉托背斜北翼大量存在的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凹陷北缘库孜贡苏剖面侏罗系烃源岩和南缘炮江沟剖面石炭系烃源岩,得出了两套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油源。结果显示,中、下侏罗统粉砂质泥岩和下石炭统黑色碳质泥岩是该区较好的两套烃源岩,两者存在明显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差异;通过对饱和烃馏分中甾、萜烷和芳烃馏分中三芴化合物、三芳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特征的刻画,发现喀什凹陷原油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具对比性,克拉托背斜油砂抽提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而与下石炭统黑色碳质泥岩具有较好的对比,三芳甾烷证据认为早期石炭系烃源贡献可能对原油和油砂都有影响。油源的新认识对喀什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远离源岩区的红车断裂带内二叠系及以上地层均有油气显示。依据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色谱、色谱-质谱特征及其包含的参数比值信息可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类:A类原油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烃源岩;B类原油为沙湾凹陷二叠系、白垩系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三者混源。油气主要有2个运移方向:一是沙湾凹陷油气沿红车断裂带向西运移;二是四棵树凹陷油气越过艾卡断裂向北运移。在此基础上,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配置关系出发,总结出3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疏导早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疏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阶梯状疏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杨景勇 《科技资讯》2014,(8):115+117-115,117
中央凸起是辽河坳陷二级构造单元,为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其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油气成藏有利条件:多洼夹持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条件;多种岩性受多期断裂改造形成裂缝性储层,纵向似层状叠置分布的多套储-隔层;早期断裂提供了基岩内幕油气运移通道,晚期区域性断裂提供了大幅度的断面式供油窗口;优越的烃源岩-储层配置关系,由此决定了该区具有基岩内幕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因此基岩内幕油藏是勘探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源对比时最常用的方法,其在不同成熟阶段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多源或多期混合形成的油藏,单纯依靠其进行油源对比易造成油源误判。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地区油藏,为多期多源油气充填形成,由于过分依靠生物标志化合物,而且没有注意到不同演化阶段其含量的变化,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结果。将原油轻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联用,有效地解决了该区的油源问题,并指出该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来源的油的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即红车断阶带中北段的二叠系和石炭系储层的油属于高成熟腐泥型油,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中南段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油属于偏腐殖型成熟原油,来自乌尔禾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付红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178-3181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东向,断面宽度大、断距横向变化快。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油藏成藏规律受烃源岩供烃能力及与储层接触关系、储层自身的储油能力、断层及不整合面垂向、侧向运移油气能力控制。形成了以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合侧向运移的布达特群顶面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布达特群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成藏的内幕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源岩—油藏系统出发,以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为线索,探讨了西北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西北侏罗系油气藏可划分为下源型、自源型和混源型三类成藏模式,并进一步从烃源岩与储集岩的关系上细分为自生自储式、自源上储式、混源自储式、混源上储式和下源自储式等5种类型。在成藏划分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分布、水动力区域盖层、圈闭形成时间、断层和岩性等6个方面分析了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成藏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具有复杂叠合盆地的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古油藏具有混源特征,油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烃源岩,部分来自上震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对半坑古油藏成藏演化分析发现,印支期及以前的构造演化控制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而燕山运动则为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埋藏和生排烃史特征探讨了通山古油藏成藏模式,认为古隆起与岩性岩相带控制原生油藏→次生构造油气藏→原油热裂解古气藏→现今残余固体沥青矿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旅大6-2油田油气平面分布区域和垂向分布层位差异明显, 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南区大于北区;垂向上,东二下段大于馆陶组和东三段。研究区勘探实践证实断裂不仅严格控制着油气组合的空间展布和圈闭形成,而且对油气聚集活动以及油藏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断裂特征入手对旅大6-2油田油气差异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油源断裂密度、断层活动速率和边界断裂产状三个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分布特征和晚期活动断裂的分布位置控制了平面上南北区油气差异富集;陡坡带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决定了不同层位有效圈闭的大小;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和断层活动速率最终控制了垂向上不同层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 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 II1 型为主,有机质成 熟度高,为好烃源岩;长6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 -II2 为主,次为I -II2 型,有机质成熟-高成熟,为中等-好烃源 岩;长4+5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III 型为主,次为II2 型,有机质低熟-成熟,为非-差烃源岩。 长4+5、长6 原油性质相近,为陆相淡水湖泊成因的中等成熟油;长4+5、长6 和长7 烃源岩对长4+5 和长6 油藏均有 贡献,但长7 烃源岩贡献最大,长4+5 暗色泥岩的贡献较小。研究区三叠系长7 烃源岩的发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 有限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对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与萨尔图油层中有机包裹体有较大差异。扶余油层中有机包裹体量多 ,个体大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强的黄色荧光 ;萨尔图油层有机包裹体丰度不高 ,个体都较小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弱的浅黄色荧光。这说明萨尔图油层的烃类成熟度比扶余油层的烃类成熟度高。海坨子构造主要发生过两次成藏过程 ,早期在嫩江期末 ,晚期发生在明水期末至第三纪。扶余油层和萨尔图油层的油气来源不同 ,前者油气主要来自海坨子构造青一段烃源岩 ,后者主要来自乾安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