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央集权制,即国家政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中央对地方政府有直接统辖的权力,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要依据中央政府的政令来开展。也就是说中央集权制主要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求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汉书·贾谊传》)。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后的两千多年,虽然有过集权与分权的斗争,但中央集权一直是封建国家体制发展的趋势。这一制度对统一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从而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而“官民共治理”的“乡里制度”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以血缘为前提的有限自治。本文追溯了乡里制度和官民共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特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施政目标。"法治政府"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法治政府"建设包括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等主要内容。"法治政府"是行政权力的来源、范围受约束的政府,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政府,是诚信政府,是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5.
司法审查制度是西方法治国家普遍设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审查的实质精神,是通过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来达到保障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行政法的核心任务或者最终目的表现方式有一所差异。在实行分权体制的国家,"控权"的色彩较浓,而在实行国家权力统一行使的当今中国,更强调的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司法审查作为手段之一都具有一致性,那就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发生的较有代表性的三起"因言获罪案"的共性是政府超越权力边界,滥用行政权;然而政府应该是一个合理界分权利与权力、合理界分权力的政府;政府应该恪守权力边界,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完善我国的行政程序制度,建立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伶具有"卑贱者"和"色情者"的社会性别角色,它的形成有其最原始和最基础的控制力量,即权力采用"话语"的手段,以抵消优伶在舞台和现实中任何可能造成性别和权利的混乱乃至颠倒倾向,而在此背后,权力话语对中国优伶性别角色的组织和控制,实质上是对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维护和巩固,或者说是,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本能提防和警戒。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政府治理下的新疆地域 ,随着中央王朝政府的兴衰更替时有变化 ,为治理新疆而制定的各项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 ,所实施的地域也不尽相同。但是 ,综观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政府治理新疆的发展趋势却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 ,治理新疆的各项政策也在逐渐地加强、逐渐地完善、逐渐地发展 ,并最终与内地趋于一致。对此 ,齐清顺和田卫疆所著的《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最近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 3 86页 ,2 9万字 ,定…  相似文献   

9.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纯粹市场权力"以市场中"价值关系"为基础,表现为商品的"交换能力"、货币的"购买力"、资本"支配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进而分割剩余价值的能力"。"现代性"在"纯粹市场权力"发育、壮大、扩张的过程中生成,其现实基础是"纯粹市场权力"的发育所塑造的、活生生的经济社会生活。由此,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如何培育、引导、规制"纯粹市场权力"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在巨大的民族危机前,《湘报》以民权这个先进政治理念建构了政府的合法性依据,并提供了新的施政方针,吁求湖南官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作砺敢死,变法图存,建此"首推之功"。同时,极力宣扬了湖南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当时的湖南政府建构了"敢为天下先"的良好形象,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立文明潮流之先"和"遵传播规律之先"的历史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反思我国的政府改革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的时候,提出了应该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模式,但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根源于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是西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适合于各个国家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笔者从"小政府、大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并提出中国应建立"适中"的政府规模。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多快好省”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深刻记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充分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鲜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这一重要战略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传媒话语历经政治话语、经济话语两个阶段,现在正向人文话语转变,这正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由政治社会转向经济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历史过程。本文仅以1950年至197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改造”(或“社会主义改造”)为例,通过情景分析,深刻揭示中国当代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同时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经历政治社会这一阶段时所留下的历史印迹,说明中国当代传媒就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中国当代传媒至今也没有超越“党报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确开展党内的反倾向斗争,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至关重要。党内政治性的错误,通常被划分为"左"与右两种类型。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是反"左"的英雄。但建国以后却在"左"倾道路上渐行渐远,虽然偶尔也否定"左",但总体看法是"左"比右好,而且常常本身并不自觉。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制定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很有稗益。  相似文献   

20.
艺友制是陶行知推行师范教育的一大发明,也是他的师范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以试验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实务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运作,"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创新,教师情意素质的有力支撑,是艺友制能够成功的原因。艺友制对于当今教师教育来是说,既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借鉴和启发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