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我国与相关国家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和相关的国际公约,论述了目前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认定仲裁协议有效性标准,而由各国法院依据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认定。鉴于各国法律对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规定不同,我国法院应当适用管辖特定涉外仲裁协议的准据法,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均适用我国法对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作出认定。法院在决定涉外仲裁协议准据法时,首先应当考虑适用当事人双方在仲裁协议中共同选择的法律,如无此项选择,则应当适用与该仲裁协议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来认定该协议的有效性。在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上,仲裁地点通常被认为与仲裁协议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将承运人无单放货定性在违约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了无单放货的法律适用:应适用合同准据法,即首先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适用当事人合意的法律,在意思自治不能规范无单放货行为时,应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为无单放货纠纷的准据法。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德克萨斯州的法律选择学说一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德州加入反对本地法运动开始,直至第二次重述的利益分析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出现为止,德州似乎一直在逃避着一致性而趋向灵活性。从根本上说,德州冲突法在美国两次冲突法革命的革新中,被赋予更多的政策因素,加上法律选择固有的含糊不清的性质,为德州法院留下了较多不稳定的法律选择因素,在帮助当事人预见法院的法律选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日渐式微。因此,对德州冲突法演变的探讨,尤其针对其冲突法理论和方法的变迁方面的讨论,对于解决目前的理论困境,以及探寻未来的理论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处理某一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或涉外民事案件时,找出与该法律关系或案件当事人有着最直接、最本质和最真实联系的法律加以适用。由于这一原则在指导法律适用上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而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同样,宁对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冲突法革命的重要成果,最密切联系原则赋予了法官更多自由裁量权来抑制其传统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然而,相对个案公正而言,崇尚法律确定性的大陆法系学者们更倾向于追求正逐渐丧失的判决一致性。特征性履行理论以体现合同特征的“履行”减损或抵消这场伟大革命背后所隐藏的白圭之玷,在学者们看来似乎是场有惊无险的理论界变革,实际上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更容易引起各种思想学说的尖锐交锋。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处于不断革新状态的冲突法体系下,着重探讨特征性履行理论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间的关系,对于分析和指导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确立是20世纪中叶西方国际私法研究中最引入注目的进展。本文从适用的标准、范围和方法入手,分析了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的运用。我国应该辩证看待并合理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发挥其在准据法选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网上消费的日益普及,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国际私法规则仍可适用于网络消费领域。网络消费合同适用有限制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特征性履行原则,各国立法与实践正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消费的法律适用规则,以保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预期,促进国际消费者保护统一进程。在网络消费合同形式方面,应对网络消费合同的形式要件适用合同的准据法;对于其实质方面,则需灵活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以期能够寻求灵活、多元、更具有针对性的法律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8.
最密切联系原则主要是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的英美国家私法判例,并在一些学者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特征性履行说则是1902年欧洲大陆法系学者哈伯格在研究双务合同时提出来的,以合同特征性履行为根据去具体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学说。本文将试图重新界定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人口和财产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跨国继承问题不断涌现。由于各国法律对法定继承内容的规定不同,导致在涉外继承中的法律冲突经常发生,这就需要解决涉外法定继承的准据法确定问题。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其中对法定继承法律适用的规定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规定是否较以往更完备.更灵活?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呢?  相似文献   

10.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WTO原则之一,是当代国际私法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在客观上绝对存在着一个“最适应”的法律与之相适应,加强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认识,并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以解决WTO协议规则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纷繁复杂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现代国际私法所确立的一种崭新理论,其所提倡的灵活选择法律的方法符合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发展的实践要求。为使这种灵活性不导致审判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和不一致性。又必须通过一系列方法对其进行约束,即进行所谓“硬化”处理。同时,结合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本还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19世纪以来国际私法在选法原则上的一个重大进展,也是学术界在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但是,在海事国际私法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在海事国际私法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同样适用于船舶物权、海上各合同、海上侵权行为等的法律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颁布实施为选择适用涉外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规范,但其中有关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将尝试以《法律适用法》中侵权法律适用规则的体系和内容为视角,分析该法的不足以及完善。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欧盟《非合同之债法律适用条例(罗马Ⅱ)》酝酿近三十年后瓜熟蒂落,这预示着侵权冲突法纷乱时代的结束。虽然罗马Ⅱ涵盖了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缔约过失的冲突法,但重心和绝大多数篇幅集中于侵权冲突法,且有望成为侵权冲突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比罗马Ⅱ与中国侵权冲突法中侵权行为地法的适用,有助于我国在当下的国际私法立法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侵权冲突法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5.
国籍是指一个人(包括法人)隶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或身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稳固联系的标志,是国家对个人行事法律管辖或外交保护的依据和前提。在解决自然人国籍消极冲突时,我们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理念,从国籍冲突产生的原因出发,既要坚持最密切联系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及所适用法律对自然人的影响,寻求一切可利用的司法救济方法,切实解决自然人国籍的消极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洞穴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洞穴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喀斯特(Karst,又称作岩溶)分布广泛的国家,喀斯特出露在120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国士陆地面积的1/7。我国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喀斯特类型,特别是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的南方峰林喀斯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喀斯特,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喀斯特现象中,最受人类关注和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与想象力的则是洞穴(caves)。洞穴是指人们可直接进入或进行探测的地下空间。广义的洞穴有自然洞和人工洞两大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研究内容最丰富的则是形成于可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立法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以意思自治为主、最密切联系为辅的涉外民商事合同法律适用原则。最密切联系是一项重要原则特别是在国际私法中,本篇主要阐述的就是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国际私法运用中的弊端及解决措施,并就我国现行立法对该原则的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地方政府外文网站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中国地方与全球的联系日益密切。据统计,2010年外国人在中国入出境人数达到5211.2万人次。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上并接受普查  相似文献   

19.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复合法域国家,但由于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间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法律文化存在着迥然的差异,导致当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区际法律冲突。从区际冲突法的价值分析着手,结合当代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特征,在法学价值层面为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做阐述与分析将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滇东南薄竹山蕨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薄竹山位于云南东南部。现知薄竹山蕨类区系有获类植物41科,86属,213种。该获类区系最大的科是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最大的属是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瓦韦属。根据区系分析的结果,该蕨类区系具有下列5个区系特征:(1)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但具有一些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该蕨类区系与越南北部的区系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3)该蕨类区系与日本的关系较疏远而与喜马拉雅地区的关系较密切;(4)该蕨类区系具有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5)该蕨类区系与横断山区至喜马拉雅地区以及与台湾等区系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最后,本文提出蕨类区系之间的种类组成的相似与生境相似或植被类型相似有关和山地区系在植物区系区划上应该另当别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