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散焦模糊图像复原后普遍存在的边界振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加窗的图像复原算法.首先根据图像的模糊半径和图像大小确定窗口宽度,其次利用余弦函数对模糊图像进行扩展,扩展的宽度即为窗口宽度,再利用标准维纳滤波器复原加窗的模糊图像,最后对复原后图像截取原图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图像边界振铃,提高复原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改进的Wiener滤波图像复原原理,来对模糊图像进行复原。此算法避免了一般复原算法中的迭代运算过程,减少运算时间,在教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生的模糊相片进行复原取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夏益  王含卿 《科技信息》2012,(15):88-89
随着地方史以及民俗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田野调查、广泛搜罗文物资料的研究方法,学者们更是穷尽精力,不断地质疑和重新审视某些历史片段,力图最大限度将历史还原真貌,从而构建更加真切和完整的历史。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游历驼山之所感所想,拟就《重修驼山昊天宫记》阐发民间历史文献对于印证和复原历史的重要性.期冀恢复历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磁阀型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的结构特点,分析该减振器的工作原理与阀系特征。以液压理论为基础建立该减振器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得到不同电磁可变节流孔面积时该减振器仿真与试验的速度特性图与示功特性图。仿真数据与试验所得数据相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该减振器关键参数仿真分析,得到电磁阀的可变节流孔的面积、复原阀的弹簧预紧力、复原阀的固定节流孔宽度以及复原阀的阀片当量厚度等参数对该减振器阻尼力的影响。为电磁阀型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神经网络在图象复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传统图象复原方法的一些缺陷和神经网络的优良特性,讨论了神经网络在图象复原中的应用,并对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和多层感知器的两类图象复原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信息的内插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的平坦区域依边缘信息按一定的内插公式进行内插复原.首先分离出图像的边缘,由于该边缘有一定的宽度,先对其两边进行跟踪处理,再将属于同一边缘同一边的点连接成链,这些边缘链的走向用霍夫曼最优编码处理,边缘链的灰度用分段等值化处理.文中用本法对人的头肩像进行了处理,得到的压缩后的比特率为0.217 bit/pel,这时复原的图像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视频通信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无线网络属于易于发生差错的信道,基于无线移动网络的视频通信业务必然要受到信道差错的影响。为了对抗信道差错,必须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目前,差错复原技术已成为易发生差错信道下视频编码的重要组成部分。AVS—M标准是我国自主制定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对AVS—M标准的差错复原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两套用于AVS-M标准的差错复原编码方案,并对其差错复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套方案具有良好的差错复原性能,重建图像的主客观质量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数字露头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地质研究,海量的地质露头模型与资料管理成为了技术难题。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如文件夹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都无法直接获取露头的空间位置,也无法从空间位置直接检索到露头。针对这个问题,运用SuperMap灵活的空间检索功能,提出了一种在三维地理场景下基于地质特征的数字露头空间检索方法,将野外勘测获得的照片、扫描所建立的三维模型、文字信息记录、位置等多种类型的资料纳入到空间数据库中,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搭建三维地理场景来模拟现实地形地貌,实现从空间定位、地层地质、构造地质、岩相古地理、含油气盆地、岩性等空间与属性综合的露头信息检索管理。并运用SuperMap iObjects.NET和C#.NET技术,在三维地理场景下实现基于地质特征的数字露头空间检索方法,搭建数字露头空间检索引擎平台,且对比传统信息管理方式,综合评价其更占优。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千里山石盒子组剖面野外露头砂岩的岩石学标志、结构特征、沉积特征、砂体叠置关系和古生物标志进行研究,表明千里山地区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沉积、泛滥平原沉积等微相类型的辫状河沉积.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残余变形,提出了一种自复位U形钢板耗能支撑,采用组合碟簧作为复位系统提供复位能力,将U形钢板作为耗能系统提供耗能能力.在耗能系统和复位系统的双线性弹性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支撑恢复力模型,并对支撑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自复位U形钢板耗能支撑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良好的自复位能力,且耗能能力随U形钢板宽度的增加而增强,复位能力随组合碟簧初始预压力的增大而增强,建议将组合碟簧的预压力取值为大于耗能系统的屈服强度且小于耗能系统的极限强度.  相似文献   

11.
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矿体位于同一矿田并共存在同一个构造破碎蚀变带内,严格地受控于下石炭统梓门桥组(C1z)和上三叠统小坪组(T3x)之间的滑覆构造破碎带,这一构造带也是C1z和T3x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围岩蚀变以硅化、粘土化和硫化物化为主.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物质来源是不同的: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和震旦系).在对金、银矿体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推断金、银成矿作用和围岩蚀变作用皆属热液交代作用的结果,而非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对治岭头金银矿床成矿时代的研究表明,其成矿热液既不可能是与前震旦纪变质围岩有关的变质水,也不可能是与白垩纪火山岩有关的火山热液。氢氧同位素资料及与现代正在活动着的大陆地热系统的对比研究的结果,治岭头金银矿床系在一古地热系统中,经下渗大气降水的加热环流过程形成的,是一浅成热液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13.
应用条带开采进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除保证留设煤柱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开采宽度不超过上覆岩层所形成稳定结构(托板、平衡拱、梁等)极限宽度外,条带开采还应保证地表不出现波浪型下沉盆地。以概率密度函数法为基础,从开采沉陷的角度分析了条带开采煤柱宽度、采出宽度和地表变形的关系,得出了条带开采煤柱宽度和采出宽度的最佳匹配计算方法,对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6,参10。  相似文献   

14.
由于煤体及直接顶岩层的弹性压缩变形,老顶岩梁端部开裂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的嵌固支承状态。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由直接顶和煤层组成的弹性基础变形效应对老顶岩梁活动规律的影响,给出了列传统老顶岩梁来压步距公式进行修正的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现场预计顶板活动规律和进行控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条带开采是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村庄建筑物压煤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分析了条带煤柱在上覆岩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条带的受力形式及保持稳定性所需的条件,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探讨了条带开采时需留设的合理条带尺寸,以弹塑性力学为基础,使用弹性理论的复变函数方法计算了条带开采时空区周围的应力分布,进而推导出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条带开采时所需留设的煤柱宽度的理论公式,该理论公式经实践证明能满足现场要求。  相似文献   

16.
粤西含金矿源层的确定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西地区虽各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出露,但重要类型金矿床主要产于(中)晚元古界云开群和寒武系八村群之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本文对比研究了云开群地层与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的含金性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云开群为金的矿源层.在矿源层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了金成矿受矿源层控制的学术思想,从而为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微山湖下8101面覆岩移动和破坏观测,分析了其“两带”发育的特征,就冒高偏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此种覆岩条件下岩层移动的某些规律;并指出这种“两带”特征对湖下采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武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2):8675-8678
胜利油田断块油藏具有纵向上含油层系多、层间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对于边水断块油藏,还具有各小层含油条带宽度不同、水体倍数不同的特点。含油条带宽度和水体倍数相差较大的小层组合为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对井网的部署及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小层组合中除了考虑一般的渗透率级差、黏度级差等技术界限外,还应考虑含油条带宽度级差和水体倍数级差界限。分析了含油条带宽度和水体倍数大小不同的小层组合后对开发动态的影响。建立了小层组合时含油条带宽度级差和水体倍数级差界限。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断块油藏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相似材料物理模拟、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为手段;对条带法开采控制地表沉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条带法开采顶板岩层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破坏范围及整个覆岩体的移动与变形规律,特别是对波浪状下沉在覆岩中的传播机理和传播高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给出了覆岩中波浪状下沉传播高度与条带采留宽度尺寸之间的关系和条带法开采地表下沉系数的表达式.划分出了条采覆岩破坏的三个影响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陷条带来留宽度设计所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地表允许变形原则,煤柱稳定性原则和回采率原则.根据这三个原则,得出了条带采留宽度合理尺寸新的确定方法.所得结论对条带开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煤系地层的层状岩体结构特征 ,对煤矿长壁开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活动特点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由此提出了上覆层状岩体运动的 3种基本模式 ,并对离层的类型和控制特点进行了分析 此项研究对长壁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及岩层移动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图 2 ,参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