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加水热解条件下煤的生排烃特征进行了分析,煤的正构单体烷烃排烃效率与实际地质情况下排烃效率有差异,因此,煤加水热解条件下的排烃效率不能直接用于实际的地质情况,而应当与具体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修正才可应用。煤的液态产物正构单体烷烃中基本以低碳数部分为主,高峰产率碳数集中于C14以下,而这部分烃在一般的氯仿沥青“A”抽提过程中基本都损失了。并且分子越小,损失越多,因而在利用一般的氯仿沥青“A”数据计算生烃量、排烃量和资源量时,应对轻质烃部分进行适当的校正。各正构单体烷烃的排烃特征不一致,产率较高的C9-C12排烃效率较低,C13-C30部分正构单体烷烃的排烃效率却较高,C8以下的低碳数部分排烃效率也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盆地模拟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成熟阶段,下古生界烃源岩已进入过成熟阶段,这两套烃源岩在地史上都出现过两次生、排烃高峰,上古生界的生、排烃量远大于下古生界.这些结果可用于评价该区的油气远景和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两种重要生烃组分粘球性藻和虾蛄PY-GC研究表明,碳酸盐源岩在不同成熟阶段,有机质成烃存在着显著差异。动物型有面质成烃明显早于藻类有机质,生油量远不及藻类,动物型有机质大量生油集中于低熟阶段,而藻类有机质大量生油位于成熟阶段。同时,动物型有机质成烃途径为脂肪烃缩合,藻类成烃主要是脂族链及侧链断裂和芳环缩聚。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生烃史和排烃史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地模拟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成熟阶段,下古生界烃源岩已进入过成熟阶段,这两套烃源岩地地史上都再现过两次生、排烃高峰,上古生界的生、排烃量远大于下古生界,这些结果可用于评价该区的油气远景和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北部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库南1井和满1井的实测烃源岩镜煤反射率R。数据,结合其他钻井资料,采用R。梯度与沉积速率相互验证反演沉积埋藏史及生烃史的方法,确定主要烃源岩的“生烃”窗口,并对研究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通过3口井的沉积埋藏史,总结出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演化的3种模式,即烃源岩的成熟生烃型、被剥蚀破坏型、过成熟型;得出草湖凹陷中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适中、具有良好的生排烃能力、分布范围附近的圈闭应该成为有效的圈闭的结论.而位于库尔勒鼻凸的下古生界烃源岩,由于海西期的强烈剥蚀,地层缺失严重,所受破坏巨大,已经不能供烃;位于草湖南部满加尔坳陷的满1井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程度太深,已经失去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以上Wilcox组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效供烃范围、油输导方式、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关系及保存条件对比分析,探讨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供烃区规模对油藏规模控制作用明显;上Wilcox组油藏存在顺源式、向源式和背源式3种垂向运移方式,其中,顺源式和向源式运移有利于油藏富集;圈闭形成与生排烃期匹配较好的油藏,供烃充足,油藏规模大;保存是油藏富集的必要条件,遭受严重破坏的油藏规模小;建立了Perdido带上Wilcox组3种油藏成藏模式,其中,“双侧供烃-顺源输导”和“单侧供烃-向源输导”有利于油藏富集,是该区寻找规模性油藏的有利模式。  相似文献   

7.
排烃效率对于酪根累计产烃率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简化有机质成烃机理,利用有机演化过程中元素组成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排烃条件下干酪根成烃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演化程度时的干酪累计产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结合实验室模拟结果,分析讨论了排烃条件对有机演化进程的影响。该方法可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为系统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烃源岩低温催化酯水解生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十八烷酸甲酯为模型化合物,以东营凹陷沙三和沙四烃源岩为载体,采用动力学方法考察了盐度、pH值、温度和压力对脂肪酸酯水解生烃反应的影响,求得了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烃源岩对脂肪酸酯水解生烃反应具有催化作用,与沙四烃源岩相比。沙三烃源岩作用下酯的水解反应恬化能要大,这与烃源岩中的粘土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生烃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对辽西地区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参数的,确定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皆具生烃能力,尤其是雾迷山组为本区重要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圈定出烃源岩的厚度及范围,并对其生烃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了海水中石油烃自然风化模式的基础上,以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原油和燃料油自然风化速率的差异以及微生物含量对风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的自然风化速率稍低于燃料油,尽管微生物含量增加使其对石油烃降解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对烃类被降解的百分率以及风化速率常数基本上没有影响。由于微生物的含量本身就是海水中石油烃含量的函数,因此石油烃的风化速率仅为油含量的函数,而与微生物的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贵州省地表出露岩石分布情况,将贵州分为5个区,即中部的碳酸盐岩区,东部新元古界浅变质岩区,西部威宁-赫章一带的玄武岩区,西北习水侏罗系碎屑岩区和西南部三叠系碎屑岩区.分别描述了4类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成土情况,认为碎屑岩和变质岩分布区成土性最好,玄武岩次之,碳酸盐岩区最差.对各岩石区形成的土壤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陕西洛南陶湾砾岩地震机理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陶湾砾岩是水下地震机理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发育有典型的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及震火山岩岩石类型。其中震积岩由震褐岩、震裂岩及自碎(屑)角砾岩组成。震浊积岩分布于洛河韧性剪切构造带之南,属传统“陶湾砾岩”范围和涵义,即为狭义陶湾砾岩;而广义陶湾砾岩包括分布于洛河韧性剪切构造带之北的震积岩,海啸岩及狭义陶湾砾岩。陕西洛南地区首次发现的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震火山岩-正常背景沉积地震沉积序列之完整在所报导古地震作用沉积序列当中实属罕见,为华北地块南缘造山过程及深入了解古地震作用提供了良好地段和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石类型资料1092个数据,直肠癌死亡调查资料1686例,研究了直肠癌死亡与人群生存区的岩石类型(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第四系松散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变质岩,碳酸盐岩,第四系松散岩与直肠癌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性,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3134(P<0.0025),0.3321(P<001),0.2532(P<0.01),但与岩浆岩,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出岩爆与应力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岩爆预防及治理措施提供依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岩爆巷道的围岩应力状态。结果表明:非均匀薄壁应力现象的存在,是掘进工作面岩爆频发的重要原因;对于硬脆性的围岩体,在受到扰动时,由于巷道围岩体内的应力集中峰值距离巷道表面距离较近,应力集中峰值就可能超过岩体破坏的极限强度,从而使岩石突然破坏,发生岩爆现象。该成果对岩爆的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损伤应变空间的岩体破坏准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岩体损伤变形过程的耗能分析,以及岩石和岩体模型的损伤,破坏试验结果,在损伤应变空间建立了一个岩体破坏准则,可方便地用于岩体强度及破坏的预测,而不需附加设定,该准则既适用于脆弹性岩石,也适用于弹塑性岩体,而且对加载和卸过程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滇西昌宁阿愿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确定了阿愿山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阿愿山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38±1)Ma。岩体所具有的岩相分带和冷凝边,表明岩体与围岩间为侵入接触关系。由岩体的侵位年龄、围岩的岩石组合共同限定有时代有争议的围岩可能属于无量山岩群。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滚刀滚动切削岩石的性能,合理简化盘形滚刀滚压破岩过程,采用颗粒离散元法分别建立了考虑摩擦力的滚刀滚动切削有、无节理岩体模型,分析了滚动切削模拟过程中切削力、裂纹发育、岩石破碎形态的变化规律.利用滚刀回转切削试验台进行了破岩试验,得到切削力随工况变化的规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无节理岩体,提高贯入度会增加主干裂纹深度和破碎面积,提高切削速度会增加法向力,而对滚动力影响不大;对含节理岩体,岩体节理强度越强则主干裂纹越深,比能耗越高;岩体的节理倾向会对破岩比能耗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向倾角切削效率高于逆向倾角约12%;节理倾角越小,正、逆向节理倾角破岩比能耗差值越大;合理安排刀盘正反转可提高破岩效率.  相似文献   

18.
根据火山岩的岩性、电性以及岩石化学等特征 ,将闵北地区阜一、二段火山岩地层划分为岩流单元、岩流组、亚旋回等不同的单元。以岩流组作为该区火山岩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 ,对该区火山岩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该区火山岩分布的规律是 :岩流组的厚度、数目由东向西呈衰减趋势 ,而在南北方向上则相对比较稳定 ;岩流组的厚度分布受断层活动的控制 ;岩流组的可对比性 ,南北方向略好于东西方向 ;火山岩岩体呈东厚西薄楔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运用岩体质量评价、现场模型试验、极限平衡法和FLAC3D数值仿真试验多种方法结合,对贵州坝陵河大桥西锚碇区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岩体质量评价表明,锚碇区岩体较破碎、质量差;现场模型试验发现,过大的位移将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锚体后锚面圆拱顶点、矩形底边中点及其6 m范围内的围岩变形较大.运用极限平衡法对边坡8种可能的破坏位置进行验算表明,边坡基本稳定,最危险滑动面发生在基坑上部的强风化、弱风化带岩体中.FLAC3D数值试验表明,围岩可能发生拉剪破坏,破损区集中在锚塞体后部右上角等5个部位,锚碇上部岩体水平位移大,位移等高线近半椭圆形扩散.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对塑性区及显著变形区内的岩体重点加固.  相似文献   

20.
岩溶区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Hoek-Brown强度准则,推求了局部剪切破坏下的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根据极限平衡条件,推求了地基整体剪切破坏模式的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推求了舍溶洞、基岩面起伏大等情形下的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岩石在地基三向围压情况下,其地基承载能力将提高.在实践中,应根据岩石地基承载力具体的确定方法,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岩石地基承载力的深度和宽度修正周4,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