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对辽中凹陷3个主要油气藏原油物性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物性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原油物性不仅受到族组成的影响,还与油源差异、原油保存条件、重力分弄作用等有密切关系.运移方向上,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物性不断变差.纵向上,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原油物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差;反之,物性则逐渐变好.同时通过分析物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密度和粘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粘度相比,密度和合蜡量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位原油物性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物性特征的各种因素。原油物性不仅受原油族组成的影响,而且也受成熟度、埋藏深度、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的影响。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含量、沥青质和含蜡量等,粘度主要受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含量的影响,沥青质和含蜡量对其影响不大。牛圈湖油田芦草沟组原油物性变化不同于其它地区和其它层位,其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油气藏中烃类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其它地区原油物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特征主要与保存条件、水洗作用、氧化作用等因素有关。该认识对于其它地区原油物性分布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在对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原油物性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气藏构造条件、运移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分析原油物性差异的原因,发现牛圈湖油田侏罗系与芦草沟组原油物性的特征在深度上有较大差别.侏罗系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浅,相对密度和黏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轻组分运移散失、水洗、氧化等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大,相对密度和黏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油气藏中油气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总体要好于侏罗系.在分析原油物性时,还应注意采样、分析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水化学场成因及其与超压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区2000余口探井的实测地压和油田水化学资料以及149个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结果等为基础,利用地层水中阴阳离子平衡关系和水-岩相互作用的特点,考察东营凹陷水化学场的成因特征及其与超压系统演化特征的耦合关系以及对原油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向上,2.2 km之上常压系统(沙二段至馆陶组)地层水矿化度一般低于100 g/L,属于咸水,而2.2 km之下的超压系统(沙四和沙三段)部分地层水矿化度高于100 g/L,最高达336 g/L,属于盐水;在平面上,东营凹陷东部地层水矿化度高于西部,北带高于南部,沙三和沙二段高矿化度地层水在凹陷中心沿断裂带分布,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以东营北带洼陷区为中心呈环带状向外减小;在水化学场和超压系统耦合作用下,超压流体封存箱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对凹陷中心氯化钙型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受到沙四段蒸发岩地层中盐类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地区和层位的原油密度不同,在凹陷边缘常压带为开启的水文地质系统,地表水渗入作用导致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原油的轻组分散失,密度增加,油气保存条件较差,而凹陷中心超压顶面附近和超压系统内部处于封闭性较好的水文地质系统,原油密度多小于0.9 g/cm3,油气保存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热压模拟实验模拟东濮凹陷干酪根热裂解和原油热裂解过程,分析干酪根热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组分特征的差异,以此建立干酪根热裂解成因气和原油裂解成因气的判识方法;结合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天然气碳同位素及天然气组分数据,对研究区油型气进行划分,进而探讨干酪根热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油型气分为干酪根热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干酪根热裂解气具有相对较高的C1/C2值和较低的C2/C3值特征,而原油裂解气则与之相反。干酪根热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分布范围更广,后者更近于洼陷中心分布,两者分布的差异性与其生成及成藏条件差异有关。根据干酪根热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分布特点,推测在邻近洼陷中心区具有良好的干酪根裂解成气及原油裂解成气的条件和油型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氮气的溶解及抽提效应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气混相驱、非混相驱过程中由于存在氮气的溶解及抽提(蒸发)效应,使原油组分和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通过PVT相态实验研究表明,原油注入氮气后原油体系组成、性质变化明显,随着氮气注入比例的增加,原油的饱和压力、膨胀系数、体积系数、气油比增加,原油黏度、密度则减小;氮气溶解明显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质,增强了油藏驱动能量,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原油脱气过程中由于抽提(蒸发)效应对原油性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小一些,不会对近井地带原油生产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混源油油源组成与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普遍混源,为确定混源油的油源组成,本文尝试选取代表不同端元的单一油源原油的样品,进行人工配比混合模拟实验,发现原油饱和烃馏分C20-C21-C23三环萜烷的峰形会随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比例而有规律地变化.据此,以本区邻近盆1井西生烃凹陷的莫索湾和莫北油田为例,研究了混源油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在近生烃凹陷区,晚期生成的下乌尔禾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远生烃凹陷地区,早期生成的风城组生源油所占比例较高,后期下乌尔禾组原油对前期风城组原油的"推动"作用以及发生在"推动"过程中的混源效应和次生变化,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聚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带原油含蜡量差异大,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在原油物性、族组分及色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质显微组分鉴定、金管热模拟实验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等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高蜡原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高蜡原油主要分布在平湖斜坡带,其中宝云亭-武云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最高,孔雀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次之,平湖油气田原油含蜡较低;中央反转构造带以及西次凹高蜡原油少有分布.角质体是西湖凹陷高蜡原油主要成油母质,其相对含量及演化程度差控制了不同构造带间高蜡原油分布;油气运聚过程是控制平湖斜坡带不同油气区之间高蜡原油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天然气充注强度、砂体横向连通性及断层发育程度共同决定高蜡原油的最终分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差、破裂压力低、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为探讨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利用复配原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条件下溶解不同含量CO2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段塞大小及气液比等注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O2能很好地改善原油性质,CO2溶解能力强,能有效增加地层弹性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但是注气参数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气水交替注入方式优于连续注气开发,最优注气量为0.3PV,最佳注气速度为8 103m3/d.采用变气液比的方式开采,可以缩短投资回收期.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及类似油田的注气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  相似文献   

14.
 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油气潜力最大的凹陷,对该凹陷马家嘴、黄珏、富民、永安等9大油田原油样品的C6~C7轻烃特征、Mango轻烃参数及轻烃对比、蚀变星图和成熟度参数展开系统对比研究。C6~C7轻烃中富含正己烷,苯相对含量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的相对含量相差不大,显示高邮凹陷原油母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Mango轻烃参数K1平均值为0.97,表明高邮凹陷原油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上含油气系统的K2较大,平均值为0.31,表明陆源输入较大;中含油气系统的K2较小,平均值为0.22,表明水源输入较大,下含油气系统介于两者之间,K2平均值为0.27。由轻烃星图对比、庚烷值和异庚烷指数显示,上含油气系统的成熟度高,保存条件好;中含油气系统原油成熟度低,受次生演化作用明显;下含油气系统原油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渤海蓬莱20-2油田原油物性和色谱-质谱等实验数据进行成藏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新近系馆陶组原油物性差异及成因。蓬莱20-2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硫、低蜡和低凝固点的稠油特征,油田南区的原油物性呈现出优于北区和东区的特点。南区的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较低;而北区和东区的原油分别来自渤东凹陷沙三段和庙西北洼沙一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均较高。油田区原油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中蜡组分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降解能力,其蜡组分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来自热演化程度较低、藻类来源丰富的富烃凹陷贡献。  相似文献   

16.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设计室内CO_2溶解性测试实验、黏度测试实验、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实验,并结合致密油CO_2驱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CO_2在油水中的溶解与扩散性能和注CO_2后原油性质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CO_2在水和油中的传质扩散系数和平衡溶解度都随压力增大呈线性增加。在油水两相共存情况下,CO_2的有效传质扩散系数降低96%。注CO_2后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流动性明显增强。随着CO_2注入体积分数增加,原油密度降低,泡点压力增大,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上升,重质组分沉淀量也随之增加。同一体积分数下,随着CO_2注入压力升高,原油黏度降低、密度降低、重质组分沉淀量增加。实验结果可以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