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卢川 《科技信息》2007,16(8):99-100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论语》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认为两篇作品通过"枕穴"和"槐穴"的转易以呈现不同的时空系统,从而确定了"现实--梦--现实"的叙述模式,并认为二者从情节设置到叙述模式的构建都贯穿着道教热爱生命,眷恋尘世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价值判断.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四军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报告--<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奠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一切工作中"第一"的地位;确立"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倡导官兵平等和文明人道的思想教育方法等.<古田会议决议>形成了关于党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应然状态"的科学认识,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等重要论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创新,对《概论》课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导下进一步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理论原理讲解与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尊重学生现实利益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依顺民众的欲恶而民众服从其统治,“设其利而民自至”的思想;德刑并用,赏罚兼施的思想;文与武两种政治手段配合运用的思想;“福在受谏”、“慎政在微”的听取反对意见,防止矛盾发展的思想;全面性、主动性、由表及里的识人思想。其中,有些思想与作者的无神论倾向、与作者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因素有关联。其政治辩证法思想,吸取和综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思想,并且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学派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现实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者的素质等原因,使对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采取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八十多年过去了,<古田会议决议>对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大启示:一是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确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二是树立"政治教育为主导"的理念,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把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三是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而老子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他所反复阐述的"自然之道"无疑是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思想的内在灵魂和价值悬设.老子以"自然之道"深刻地批判和否定了社会现实及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消解了全能主义的政治权威,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社会批判系统,为构建现代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提供了可供启迪利用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固有的民族性基础.同时,对包括道家、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未能导出真正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原因、"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缺陷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语》是帝制时代到来后的第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学著作,是"封建"时代向"帝制"时代政治学过渡期间的代表性政治理论体系。《新语》的历史思维、整体性思维、观象思维、经学思维模式,成为其后贾谊、董仲舒等汉代政治理论家建构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人小说中隐含着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杂画面。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品中包涵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折射出作者对唐代政治的特殊观照。这部传奇极力彰显了京都皇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详细描摹了城市司法机构为市民声张正义提供的庇护与安全的权威,细腻刻画了科举制给应试举子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4.
尹伟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31-135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15.
对比通常是了解两部同类作品的有效手段,而通过对作品中鲜明的不同点的分析,又是剖析作品背后深刻涵义的重要手段。以"二母争子"为核心的"灰阑故事"在《高加索灰阑记》中与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在哲理、伦理与美学的角度上均有很大差异,剧中不同的"二母"与判决者形象给读者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他们身后,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示弟立志说》是王阳明为其弟王守文解释立志思想的一篇文章。今日所见诸版本《传习录》对此文的收录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可以确知,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所刊《传习录》仍收此文,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时移入文录。综合诸南大吉本《续刻传习录》翻刻本之信息,嘉靖三年(1524)最初南本已收录此文的可能性极大。在此文中,王阳明将立志比作种树根,强调求为圣人之志是为学的根本,而求为圣人之方只是"去人欲而存天理",如此便将两种教法打并为一。"去人欲而存天理"又要"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体现了王阳明尊重经典、稳健笃实的学风。王阳明还认为,"志"贯穿为学始终,立志并不是简单的"有志",而是指有所树立;有所树立,也即志立专一,"神气精明,义理昭著",私欲客气责志即消便是立志工夫之大用。  相似文献   

17.
惠能在韶州弘法40年,在韶州大梵寺和曹溪宝林寺演绎了《六祖坛经》。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坛经》版本几经演变,不断添加、删减和改窜。但整体上,内容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坛经》有不同版本,但它的价值都是不可否定的。不同的《坛经》版本反映了禅宗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白宝良 《科技信息》2010,(10):155-155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封建的、稳定的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论语》是封建社会修身立命和济世安民的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它内容全面,影响巨大,自古及今都备受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提出可借鉴利用并批判继承《论语》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教学主体教和学的重要资源和主要材料,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不仅各自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性,而且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补充。依据对教材内在逻辑的分析,教学主体必须进行深入思考,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与措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