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塔河油田XX井区白垩系层序—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钻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对塔河油田西北部白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将白垩系划分为1个巨旋回、3个超长期旋回、6个长期旋回、16个中期旋回层序。总体上显示为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沉积体系,代表了湖盆演化所形成的3个阶段。综合地震属性分析,探讨了各长期旋回层序古地理特征,本区白垩系物源主要由古天山提供,沉积相带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各类砂体向南部逐渐尖灭,受现今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控制,易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区域水动力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东营凹陷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文中指出,本区的地层压力按其形成机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三带,即正常静水压力带(相当于正常压实带),压力过渡带(相当于混合压实带),超压带(相当于欠压实带)。地层水矿化度在浅部随深度加大按正常趋势逐渐增高,在中、深部则出现浓缩和淡化的分异现象。推测这种分异现象与超压层中的高温溶解作用,矿物脱水作用以及超压层排出孔隙流体时泥岩的渗析作用等有关。地层水运动的总趋势是由凹陷内部的中、深部位指向凹陷边缘和浅部,具离心状流动特征。凹陷边缘和浅部亦有地表水渗入,但较弱。本区的水文地质纵向分带性十分明显,中部水动力过渡带是最重要的烃类富集带,深部相对封闭带是寻找轻质油和裂解天然气的有利地带,浅部相对开启带的下部亦有利于烃类的移聚。  相似文献   

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馆陶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砂体展布、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结果表明:馆陶组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与7个短期旋回;馆陶组底部两短期旋回中发育辫状河沉积,其余地层为曲流河沉积,受控于物源方向、古地貌及断裂体系,河道砂体呈近源粗带、远源细带、北北东向弯曲展布的特点;馆陶组划分为Ng3-(3+2)/Ng3-1、Ng2-2/Ng2-1及Ng1/Nm底部泥岩3套储盖组合;断层纵向输导能力强、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的留路构造带为饶阳凹陷馆陶组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找油的角度对华北北部下古生界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文中根据本区沉积发育特点进行了沉积相的划分,并利用有20条露头及录井剖面组成的能控制全区的五条沉积相对比大剖面,进行了区域沉积相对比。以此对下古生界每组段的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从而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本区下古生界纵向上可划分为三个沉积发育阶段和两大海浸旋回;(2)下古生界各组段沉积相的横向递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反映出古地形发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3)下古生代的海浸来自南北两个方向,但不同时期各有差异;(4)下古生代的古海洋具有内陆海的性质;(5) 局限海和广海是生油有利相带。下古生界生油有利相带的发育第二海浸旋回优于第一旋回,在横向上以北部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四川盆地井研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沉积的变化规律,将岩石学、常规测井分析方法与元素测井单元素、元素比值综合分析相结合,精细划分和研究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划分出3个中期旋回(MSC)、20个短期旋回(SSC)。受构造运动影响,MSC2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各井各短期旋回发育情况有所差异,JS1井和JY1井缺失SSC6~SSC9,JY2井缺失SSC6~SSC8。以此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发现MSC1沉积时期各井各短期旋回均正常发育,此时各井沉积古地理位置相当;MSC2上升半旋回时期井研地区底部SSC6~SSC9不同程度缺失,说明此时该区域沉积部位相对较高,位于拉张槽西侧斜坡带,且JS1井和JY1井高于JY2井,其沉积古地理明显呈阶梯状。以此建立沉积模式发现,研究区MSC1时期主要继承埃迪卡拉纪岩溶谷地古地貌,发育与ZY1井相似沉积;MSC2时期受兴凯地裂运动形成的拉张槽影响,研究区位于拉张槽西侧宽缓斜坡带中部,古地理位置较ZY1井略高,研究区内呈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古地理格局,两个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了部分偏移;在此填平补齐沉积阶段后,研究区在MSC3沉积时期进入正常宽缓的西浅东深的陆棚相沉积体系,研究区位于西侧较高部位,主要发育浅水陆棚沉积,海平面短时上升时,发育少量深水陆棚沉积。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对沙河街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时期形成的古地理格架既有继承性,又具有差异性:中期基准面A—D旋回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E旋回内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F旋回内继承了E旋回的沉积特征,也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滩坝;中期基准面G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和近岸水下扇;中期基准面H旋回内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  相似文献   

7.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现今的勘探面临着复杂的石油地质难题。为了加强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立体勘探,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并借鉴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和胜利油田油气精细勘探的成果实例,开展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勘探十分必要,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油气精细勘探的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集了辽河西部凹陷丰富的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通过对本区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古生物化石的等时地层对比、测井曲线组合的突变面识别等,进行层序边界的识别,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本区古近系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在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单元划分基础上,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建立井震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层序整体分布规律为:沉积中心向南迁移,斜坡沉积厚度薄;南厚北薄,洼陷地层齐全;凸起部位地层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内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载体,水文地质特征是控制或影响油气藏的边界条件。采用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结合的方法,对蒙古某凹陷主要含水岩系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该凹陷地下水属于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水化学组分随着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已发现的油田,有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存在,从已知推未知,预测凹陷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台地边缘,区内发育滨岸、缓坡型台地、镶边台地、陆棚-盆地及陆表海型台地共5种沉积体系。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生物礁、滩相十分发育,拥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采集到的80件层位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测试,结合沉积体系分析,旨在探索本区古海平面升降、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古盐度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古环境共经历了3个较大的相对氧化→相对还原→相对氧化旋回,但各沉积期存在若干短期的次级旋回;古气候总体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繁育了众多暖水型生物群落,在P与T交界处存在由温湿过渡为干热的1次重大变革。上述演化过程在岩性及生物群落特征上都有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