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孙刘联军以三万两千人战胜曹操二十余万大军,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战争故址在今何处?史界争论不休.作者根据史籍记载和实地考察,就五说辨证,确认黄冈,首次指明赤壁之战实为两次:第一次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周瑜率联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这次战争故址在今湖北黄冈;第二次赤壁之战发生在同年十二月,刘备之军火烧曹船,逼曹走华容道北归.这次战争故址在今湖北汉川赤壁.  相似文献   

2.
地名的学问     
我们每天阅读报刊杂志,经常会接触许多外国地名。许多国际事件,例如“滑铁卢之战”、“慕尼黑协定”、“马岛之战”、“阿萨姆邦动乱”都是以地名命名的。  相似文献   

3.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马岛战争中,英阿双方动用了大量现代化武器,出现了不少新的作战方式。各国军事专家们都在注意和研究这场战争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一些军事专家和舆论界人士已把这场海空大战称为“电子计算机之战”、“导弹之战”、“新式武器的试验场”,甚至叫做“视频游戏”。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表明现代常规战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英国特混舰队的一位军官说过这样一段活:“忘掉那种舰  相似文献   

4.
该文二作者是研究《孙膑兵法》卓有成就的老同志。刘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基竹简《孙膑兵法》等书的第一发现人和主要整理者、《孙膑兵法新编注译》的作者。韩是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孙吴兵法研究会的理事兼副秘书长,因考证孙膑擒庞涓之“桂陵之战”遗址而受到全国史学界的高度评价。河南大学出版社拟将该文作导语编入即将再版的《孙膑兵法新编注译》。经作者同意,我刊先行发表,以示对《新编注译》再版志贺,以益于广大读者对该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夏商时期与泰山文明 关于夏代,一般的说法是夏代由禹的儿子启建立。照此说法,夏当在泰山文明所统摄的范围之内。因为提拔禹为部落联盟领袖的舜,据历史记载,其一生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孟子·离娄篇》中讲,“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迁与负夏(负夏又作负瑕,春秋时鲁邑)……东夷之人也。”《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与寿丘,就时于负夏。”历山在泰山北麓,即今之济南千佛山,雷泽在今菏泽鄄城境,寿丘在今曲阜一带。舜的葬地也是在山东地区。《困学纪闻》引薛氏语曰:“舜葬海州苍梧山,近莒之纪城。”何幼琦据《大荒南经》中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句推断,葬舜之地苍梧在今沂水之东。由以上可推断,葬舜之地大致在今莒县莒南一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中曾有一次“洋雅”与“土俗”之战,然而都往往被学界所忽略了。其实,这场“洋雅”与“土俗”之战,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们一定有其专业性的见解。为此我们制做了这期话题。现在,这场争论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开始而停息,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9.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大司马固谏”一句,向有二解:(一)以“固”为人名。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所根据为《国语·晋语四》:“公子(晋重耳)过宋,与司马公孙固  相似文献   

10.
“黄炎之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神话.关于这个神话却有许多未解之迷,仅其发生的地域就颇多争议,盖古说失传,今人多要根据秦汉时代附会古传之地名为说.而附会之地名又常非一.故致聚讼纷纭,此皆不察古事之故也.本文就想谈谈我们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周建曹国之先,今菏泽域内便有一个曹邑。曹姓子民在此经营开拓,繁衍生息。五六百年后,武王灭纣,始封曹国,因之,菏泽以“曹”名地当始于商初。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科技信息》2011,(13):587-587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菏泽方言俗称菏泽话。菏泽话就像菏泽人一样淳厚、耿直,特点鲜明。本文简单的谈了一下菏泽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使我们在学习普通话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方言辨正,在方言区积极推广普通话。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还未从基因“世纪大战”的预言中走出来时,一场新的世纪之战已经悄然在世界各国之间打响。这场战争将使基因之战更为惨烈决绝,使信息之战更为残酷异常。这场“战争”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纳米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一是官渡之战;二是赤壁之战;三是夷陵之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称赞它们“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论者颇多,但对于夷陵之战,还不曾有人认真研究过。然而,恰恰是夷陵之战才决定了其后蜀吴两国的长期结盟和后来诸葛亮的北伐无功。因此有必要对夷陵之战来一番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我国北方最重要、最活跃的农民武装力量,是当时反清斗争的主力。捻军在太平军旧将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等领导下,精研战略,改善战术,加强骑兵,联合义军,依靠群众,连续重创清军,战果辉煌。于1865年葭密一战,全歼清政府王牌军精锐步骑万余人,擒斩了剿捻钦差大臣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取得了捻军抗清斗争史上最为重大、最为光辉的一次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此次战争发生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城西之葭密寨一带,史称“葭密之战”,亦称“捻军曹州大捷”。此战之后百余年来,不仅史、志中有专记,且在文学著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美、日、西欧各国许多书报刊物纷纷就“第四次工业革命”问题发表文章,认为“以信息和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由于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注意”。西方国家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是否科学、正确,姑且不论,而且西方国家内也存在不同的提法,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新技术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从而它提出了信息、智力和知识的重要性问题,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本刊在这期特辟“新工业革命专辑”,摘译了西方报刊上的一些有关材料,今后将继续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渠曾利用“乡村建设”派首领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其时,菏泽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实验县”之一。通过对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历史的剖析,对人们认识、了解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产生的背景 “乡村建设”理论是由广西桂林人梁漱溟创立的。1928年,他在广州创办“乡治讲习所”,自此即开始提出了他的“乡治”主张。“乡治”也就是后来的“村治”或“乡村建设”。梁漱溟也就自然成了“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极力反对当时翻天覆地的农村土地革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基于此韩复渠自1930年9月5日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直到1938年1月,统治山东七年多的时间里,便利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0,(11)
当人们还未从基因“世纪大战’的预言中走出来,一场新的世纪之战已经悄然在世界各国之间打响。这场战争将使基因之战更为惨烈决绝,使信息之战更为残酷异常。这场“战争”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纳米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几乎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跨越式发展的深刻内涵及理论与实践依据,论述了“实现菏泽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菏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下决心做好结构调整,增加投入,优化环境这“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使用英语时 ,经常会出现“Sheiseasytocatchcold”和“Heiseasyofanger”一类的病句。这是因为汉语里不仅有“这类书很容易读”一类的说法 ,也有“她很容易患感冒”一类的说法 ;人们误以为这两种说法中的“容易”性质是一样的 ,故而以为既然可以说“Thiskindofbooksareeasytoread” ,也就可以说“Sheiseasytocathcold”。什么情况下可用“beeasytodo”或“beeasyofsth”的结构来表示“容易” ,什么情况下不可以 ,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多加思考 ,就一定能发现并掌握一些能起指导作用的法则或规则 ,从而能熟练地掌握“beeasytodo”和“beeasyofsth”这两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