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区块整体调剖效果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于不同的区块,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不同,同一区块在不同开发阶段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对区块实施调剖之前应该对其效果作出预测,以提高整体调剖的科学性。文中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在不同的非均质程度条件下及不同含水期进行整体调剖的无因次增产效果,为预测整体调剖的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区块整体调剖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提出一套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筛选出适合于整体调剖区块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区块的静动态资料,实现了调剖井的筛选和堵剂筛选以及整体调剖的增产效果预测,包括:降低产水量预测,降低含水率预测,增加可采储量预测,增加采收率预测和投入产出比预测等,并根据区块整体调剖的筛选标准实现区块整体调剖的必要性判断。在坨21区块进行了筛选应用,预测的投入产出比比为1:7.1。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坨21区块适合于整  相似文献   

3.
区块整体调剖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套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筛选出适合于整体调剖区块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区块的静动态资料,实现了调剖井的筛选和堵剂筛选以及整体调剖的增产效果预测,包括:降低产水量预测,降低含水率预测,增加可采储量预测,增加采收率预测和投入产出比预测等,并根据区块整体调剖的筛选标准实现区块整体调剖的必要性判断。在坨21 区块进行了筛选应用,预测的投入产出比为1∶7 .1 。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坨21 区块适合于整体调剖。应用结果表明,这种筛选方法依据全面,筛选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4.
中二南注聚初期调剖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扩大聚合物驱的波及体积,提高聚合物区块整体开发效果。注聚驱调剖时机应在注聚前或注聚初期,调剖可封堵大孔道改善吸聚剖面,有利于后续聚合物驱动作用。在中二南Na^3-4注聚区块的注聚初期,运用RE油藏工程调剖决策技术,实施调剖工艺10井次,平均注入压力上升5.31MPa,和其它区块同期相比见聚井数下降20.6%,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套区块整体调剖的决策方法,将影响调剖井选择的因素包括每米视吸水指数、每米吸水指数、井口压降曲线、渗透率变异系数、吸水剖面非均质性、连通油井的总产液量、平均含水率、连通油井剩余储量和采出程度等,利用决策因素的不确定性表示成区块整体调剖选井的决策因子来优选调剖井.在油藏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聚合物驱的波及体积 ,提高聚合物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注聚驱调剖时机应在注聚前或注聚初期 .调剖可封堵大孔道改善吸聚剖面 ,有利于后续聚合物驱动作用 .在中二南 Ng3 -4 注聚区块的注聚初期 ,运用 RE油藏工程调剖决策技术 ,实施调剖工艺 1 0井次 ,平均注入压力上升 5 .3 1MPa,和其它区块同期相比见聚井数下降 2 0 .6 %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整体调剖的实施效果,需要对影响效果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调剖时机、调剖深度以及调剖轮次等工艺参数进行分析,优选出合理的参数值。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对调剖深度、调剖时机以及调剖轮次工艺参数设计进行了概念模型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调剖深度为1倍强水淹半径,调剖时机在含水漏斗谷底时,效果最好;而且一轮次的整体调剖结束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开展第二轮、第三轮整体调剖,仍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埕东油田为研究对象,从区块整体出发,以油藏数值模拟为基本手段,经过对大孔道地质参数的研究处理,应用最优化方法建立了封堵大孔道方案优化设计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埕东油田区块整体封堵大孔道优化方案进行了设计.实施效果表明,该设计方法为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堵水调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杰  张予  黄玉平  忽晓斐 《科技信息》2013,(24):454-455
堵水调剖技术是油田提高水驱波及系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堵水调剖的分类:油田化学堵水技术;机械堵水、调剖技术;油水井对应堵水、调剖技术;注水井调剖技术;油田区块整体堵水;深部调剖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研究了化学堵水调剖,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开展调剖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可以提高调剖措施的有效率.以临盘油区已实施的调剖措施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影响调剖措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总结了临盘油区的油藏参数、开发参数以及调剖参数的适应性,为今后临盘油区实施调剖措施选区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区块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油藏模拟器对堵水后的生产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块堵水方案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中小型油田堵水方案的优化设计,可以方便地确定出在整个区块上需要进行堵水的注水井和层位,使堵水后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在埕东油田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层产能评价与预测对于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人们利用测井参数对储层产能的预测都是基于单层测试资料。本方法是建立在多层合试产能的基础上 ,通过对测试产能的剖分 ,建立单层产能数据。用遗传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 ,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蜀南梁董庙构造须家河组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据钻刹井资料分析得知,砂岩储层含气后的速度与页岩速度相差不大,因而只用速度反演资料不能有效解决该类型储层预浏及烃类识别问题。从测井曲线分析可知,该套砂岩储层还表现出低自然伽玛、相对高孔陈度的测井响应特征。根据自然伽玛进行岩性解释,利用孔陈度数据识别相对孔陈度较高的有利砂岩储层段,最后由低速异常时砂岩含气性进行预浏。通过开展蜀南梁黄庙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的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对该地区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支持向量机方法(SVM)是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采用核函数处理技术,较好的适应小样本、非线性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克服了常规统计方法的局限性,避免了维数灾难。能够在有限的样本集基础上,兼顾模型的通用性和推广性,有效解决了学习性和延拓性的问题,预测精度更高。实际生产中影响储层产能因素众多,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在综合考虑地层因素的基础上,提取了测井产能预测参数,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产能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并将处理结果与多元回归及BP神经网络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优于后两种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动态预测非常困难的问题。推导了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溶解气驱油藏未来流入动态预测关系式,分析得出油井的采油指数和流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不同  相似文献   

16.
水平井技术是开发底水油藏、延长油井见水时间与提高底水油藏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是水平井见水后的动态预测与控制是这项技术的难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的简化物理模型,并从此模型出发经过推导与简化得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见水后动态生产规律的预测方法,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结合华北任丘油田水平井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与应用。从实例预测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预测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川东各气藏储层特征、测试资料、开采资料的系统研究,采用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将川东石炭系气藏分为高渗型气藏、中渗型气藏、低渗型气藏、非均质气藏。分别论述了各类气藏的储层特征、开采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类气藏储层分布模式、开采特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段永刚、陈伟、黄诚等提出井筒与油藏耦合作用下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实例计算表明:油藏与井筒耦合的水平井非稳态产能预测模型,能够全面考虑水平井和油藏形态及参数影响;水平井的摩阻压降比加速度压降高出2~3个数量级,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井筒流体加速度的影响;水平井存在一定的最优水平段长度范围,通过耦合模型计算能够快速的确定最优长度;所开发的耦合模型具有很好的扩展能力,为不同条件下水平井的油藏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通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随机模拟技术中模拟退火方法的一般原理。根据多井试井信息 ,应用模拟退火方法对渗透率的平面展布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利用模拟预测的结果可将地质认识的不确定性定量化 ,这样有利于研究和评价渗透率分布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并可为未来生产动态等各种风险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神经网络在CB油田储层预测和储层厚度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B油田的特点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储层预测和计算地层厚度的方法。将传统的储层预测方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能较好地解决CB油田的储层预测问题。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点实现了地震特征与地层厚度之间的映射,从而可以准确地求取地层厚度。用该方法设计了2口探井,实际钻井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