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荣成天鹅湖湖水与底泥中C、N、P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鹅湖湖水中总氮、总磷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53g/L和0.07g/L,其浓度大小分布依次为北部东部西南部;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68%、0.17%、0.05%,并且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大小分布趋势依次为东部西南部北部,总磷为北部西南部东部;当湖水平均N/P16时,最大值出现在西南部,最小值位于北部,在湖水中生长的植物将受到湖水中磷含量的限制;天鹅湖西南部湖区底泥C/N比为7.38-13.01,说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是海草大叶藻,而北部湖区C/N比为3.54-9.75及东部湖区为2.5-12.37,说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源于藻类与浮游植物;天鹅湖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只有有效控制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才能促进天鹅湖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检测三峡大学校区内文思湖底泥中的营养成份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质(TOC)等因子,评价了文思湖底泥的污染状况,得出底泥的总体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各个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照相应时空段的水质检测结果进行泥一水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思湖污染治理的合理措施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湿地重建的重要工具种之一。笔者选取溱湖湿地公园内疏浚后重建的5处代表性芦苇沼泽及1处未做疏浚处理的芦苇沼泽(对照组),基于生长 期芦苇光合生理及成熟期芦苇表型的测定与分析,探讨芦苇对疏浚后基底环境的适应性响应。结果表明:疏浚后底泥总氮、总磷消减明显,总氮含量下降为480~1 080 mg/kg,总磷 含量下降为536~585 mg/kg。疏浚后样地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二氧化碳利用效率等直接反应光合能力的指标和底泥总氮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效光能利用区 间随底泥总氮含量上升增幅明显;底泥总磷含量仅与光能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供光合指标测定的芦苇植株第3叶叶长、叶面积、叶干质量以及地上生物量与疏浚后底泥总氮含 量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底泥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溱湖湿地公园基底疏浚后芦苇生长受到底泥总氮含量的显著影响说明部分疏浚点的疏浚强度对芦苇的生长已构成限 制。因此,在底泥疏浚及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时,需要考虑不同水生植物适应基质(营养条件)的差异性,大规模盲动性的清淤可能导致水生植被重建出现新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矿区湖泊的清淤治理和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对大冶三里七湖的底泥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并分析测定底泥的养分和砷、汞、铅的含量,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养分之间及其与砷、汞、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里七湖底泥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103 352、19 69、97 180 mg kg-1,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范围分别为0.74.9、0.2 1.8、4.6 7.3、29 170 g kg-1.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指标,86.6%的碱解氮和全氮、93.3%的速效磷和有机质、46.7%的速效钾属于较高水平及其以上.三里七湖底泥氮和磷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氮跟有机质也具有显著相关性,而钾与其他养分指标之间相关性最差.三里七湖底泥砷、汞、铅的含量范围分别为94 2 811、0.20 6.74、6 660 mg kg-1.三里七湖底泥砷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73.3%的汞和80%的样品铅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是都在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之内.三里七湖底泥砷与速效磷和全磷,汞与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铅与碱解氮、速效磷和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三里七湖底泥砷、汞、铅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总之,三里七湖底泥有效氮、有效磷、总氮和有机质,但、氮、磷丰富,磷的有效性高,但有效钾和总钾低,汞、铅污染不严重,但砷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南京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状况,以南京城区黑臭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测定底泥中总氮、总磷、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含量;并分别采用有机指数与污染指数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负荷指数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总氮、总磷及有机质的均值分别为1 537.81 mg/kg、1 905.83 mg/kg、7.62%,三者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重金属Zn、Ni、Cr、Cu及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699.10mg/kg、276.21 mg/kg、535.53 mg/kg、588.80 mg/kg和124.79 mg/kg,各金属元素均远超南京土壤背景值且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底泥营养盐评价结果表明黑臭河道底泥受到有机和磷污染比氮更为严重,底泥污染负荷指数(PLI)范围在4.01~24.72之间;黑臭河道底泥普遍受到重金属污染。与其他受污染水体(未达到黑臭水平)相比,黑臭河道底泥有机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以洱海全湖范围内的7条采样样线及上游3个主要湖泊的底泥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总氮、总磷2个参数,分析洱海沉积物的氮磷含量及其分布特性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洱海7条样线底泥中总磷的平均值达到266.80 mg/kg,极大值为818.20 mg/kg;总氮含量的平均值达到513.60 mg/kg,极大值为1 975.40 mg/kg。洱海上游3个主要湖泊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实验测定结果为总氮的平均值为370.00 mg/kg,极大值为1 397.20 mg/kg;总磷的平均值为52.43 mg/kg,极大值为140.20 mg/kg。总氮、总磷含量与辐射乡镇的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呈正相关,总氮含量还与年人均收入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创立了二种水产养殖池塘底泥总氮含量简易测定法,分别称为总氨法和硝酸盐法.通过与使用LECO公司的全自动CHN分析仪(Dumas仪器法)进行12个池塘底泥样品的测定结果比对,以及对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与Dumas仪器法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并回归极显著.二种土壤总氮含量的简易测定法,均实现了简化检测步骤、减少检测工作量、节省检测时间及降低成本,能满足许多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养殖场等普通的实验室开展池塘底泥总氮含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二松花江哈达湾横断面底泥中各种形态汞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沿江道向北岸,底泥中汞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底泥中汞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质结合态汞,含砂量高的底泥以硫化汞为主。另外,该断面总汞与碱溶态汞、H_2O_2溶态汞、酸溶态有机汞和总有机质结合汞相关,而且腐殖酸汞和硫化汞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沈阳北运河为对象,采用静态模拟的方法,研究上覆水总氮浓度、p H值和温度等典型环境因子对底泥中总氮释放的影响,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总氮浓度和温度对底泥总氮释放过程及释放量影响显著(P 0. 05),上覆水总氮浓度越低,温度越高,总氮释放速率常数越大,总氮释放量越多.偏酸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量显著低于中性和偏碱性条件(P 0. 05).研究结果为沈阳市河流污染控制及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沸石覆盖层控制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天然沸石活性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天然沸石厚度以及pH值等),结果表明:1)厌氧状态下,天然沸石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总氮和总磷的释放;2)温度越高,底泥总磷的释放量越大,沸石层抑制底泥总磷释放的效果越差;3)天然沸石层厚度与底泥总磷释放相关性不明显;4)温度的高低及沸石层的厚度对沸石层抑制底泥总氮释放的影响不大;5)对上覆水进行酸碱性的调节,有利于提高沸石层对总磷、总氮的控制效果,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巢湖十五里河河口区设置18个采样点,分层采集沉积物样品66个,运用X-Ray衍射法、原子吸收法等对沉积物样本中的总氮、总磷、有机质以及重金属进行测试,并且分析了污染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Hg>Cr>Pb>Cu>Cd,具有中等潜在生态危害;沉积物中氮磷比值表明湖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有机物来源于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2.
巢湖沉积物总磷分布及其地质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巢湖沉积物总磷含量的水平、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巢湖北部河流入湖口处沉积物中总磷含量高于其他的河流入湖口处,原因是发源于北部地区的水系带来大量的磷质,丰富了巢湖中磷的来源.柘皋河和兆河沉积物总磷的垂直分布存在变化程度的差异,主要与柘皋河补给来源于含磷地层区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湖底质有机物富集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长湖底质有机质及总氮、总磷等指标,通过和其他富营养化湖泊的相关指标或当地环境本底值比较,评价长湖底质对湖水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其结论是:有机质平均值为43.84 g/kg,含量丰富;总磷平均值为0.057%,含量较低,但在湖中各点差异明显;湖泊底质含氮量为0.234%,总体偏高;底质有机指数很高,湖泊处在严重的肥污染状态;有机质和营养盐主要来源于藻类等浮游生物;有机碳和总氮的相关性好,具有某种线形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底泥泥质与污染物释放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底泥泥质与污染物(TP、TN、COD)释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三峡大学校园文思湖水体底泥进行静水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有机质对底泥CODMn的释放有非常大影响;TOC对释放TN有较大的影响;TOC对底泥释放TP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底泥泥质来抑制湖泊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实验结果可以为文思湖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覆土法对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中污染物缓释的可行性.通过监测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监控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过程,发现底泥覆土之后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与覆土材料自身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氮源、磷源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相当.结果表明,覆土可以明显抑制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因此通过覆土以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可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巢湖水质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1987~2003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分析了巢湖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表明,TP与TN、CODCr与TP和TN、浮游植物生物量与Chl-a和TN之间均有较好的正相关,而SD与TP、TN和CODCr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TP、TN、CODCr、SD、Chl-a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巢湖水质的主要因子,磷是巢湖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子,TP、TN、CODCr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共同决定了水质的SD。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输入的氮、磷以及有机物,对巢湖富营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巢湖CH-1孔沉积物磁性、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巢湖湖心长1.5m的CH-1孔沉积物磁性参数和粒度组成进行测量,探讨了巢湖的沉积环境变迁.结果表明:CH-1孔沉积物以中粉砂和细粉砂为主,其次为黏土.该孔中黏土粒级对磁性矿物贡献最大.自底部向上,该孔分为4段:第1段,沉积物向上粒度变细,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减少,亚铁磁性矿物颗粒变细;第2段,沉积物向上粒度变粗,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性矿物颗粒变细;第3段,沉积物向上粒度变细,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多,磁性矿物颗粒变粗;第4段,沉积物向上粒度变粗,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多,磁性矿物颗粒变粗.上述结果显示:巢湖湖面在整个沉积历史时期呈现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巢湖沉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湿地洲滩土壤碳、氮、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2014-2017年对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观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有机碳变化不显著,全氮、全磷变化显著; 浅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年际变化极显著,氮磷比不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高程梯度变化不显著,碳磷比、氮磷比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浅层土壤氮磷含量较其他  相似文献   

19.
A typical lake sediment core is obtained from the Chaohu Lak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hui Province,China.The timing scale is constrained by AMS 14 C dating method.Climate proxies such as pollen and grain size in the core are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at this site approximately between 9870 and 2170 cal.a B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research area, the climate in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 had evolved through 3 stages.From 9870 to 6040 cal.a BP, proxy records show a warm and dry climate with low water levels after the late-glacial period.During this stage,cool and dry events occurred at about 8910 and 6060-6030 cal.a BP.Then,between 6040 and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humid and vegetation was more flourishing in the Chaohu Lake Valley.The Holocene Optimum occurred at 5840-5500 cal.a BP in the Chaohu Lake,showing the best condition of water and heat.Elm Decline occurred at the period of 5380-4930 cal.a BP.Since 4860 cal.a BP,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dry through 2170 cal.a BP as shown in both pollen spectrum and grain-size histories.Two obvious dry events occurred in 3760 and 2170 cal.a BP,respectively.At 2170 cal.a BP,the water level of the Chaohu Lake reached the lowest as the lakebed possibly exposed. Such lake sediment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