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植被记录看东亚季风的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近发现的早中新世季风记录,对东亚季风系统何时形成又提出了疑问.现代季风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打乱了行星气候系统纬向分布的带状模式,因而地质记录中季风气候地理模式的出现,就应当意味着季风系统的建立.据此汇总了中国大陆125个地点所获得的古植物和岩性资料,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分带模式:早第三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横跨中国大陆,而晚第三纪至今的干旱带仅局限在中国西北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时气候系统的大改组,就是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证据.其后,季风系统在晚第三纪又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15~13Ma前、8Ma、3Ma前干旱气候的加剧和季风系统的加强.所获得的新资料并不支持亚洲季风系统起源于约8Ma前这一观点,而认为东亚大约是在晚渐新世向季风气候转变这一假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原隆起与季风形成时,西伯利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的形成时代,高原下垫面感热通量极值中心与季风环流中心的对应关系以及高原热力作用使高原季风能够在对流层中部建立等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了青藏高原的存在,是我国季风形成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云南夏季风演变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角形方法”,分别对云南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三角形区域的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1980年夏季云南先后受到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其中,东亚季风首先影响东部地区;之后,印度季风爆发,并影响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影响范围和强度都超过了东亚季风;而东部受到两个季风系统的影响,是两种季风的交汇之处.  相似文献   

5.
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σ混合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4-7月南海季风的爆发、演变过程,并进行了3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南海表面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南海4月份海温异常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日期影响不大,但对季风爆发后的强度有所影响,异常增温造成南海季风增强,异常降温则南海季风减弱。(2)南海季风爆发和强度的变化与南海本身的海温变化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5月份南海海温异常。5月份南海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季风增强,南海海温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时间推迟,季风减弱。(3)南海海温持续异常可以影响南海及中国大陆的高低空环流变化,海温持续异常增温可以使南海季风提前爆发,显地加强南海季风,并有利于南海季风向北推进,但当海温在6月份进一步持续增温时,则有利于季风维持在较南地区,阻碍季风向北发展;当海温持续异常降低时,南海季风推迟爆发,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6.
除周期性气候波动外,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阶梯状气候变冷、波动幅度的不断增加和气候波动周期的转变。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表明新生代曾发生至少三次快速变冷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36,15和2.4MaBP前后。根据来自北大西洋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波动幅度增加、频率降低。B/M界限附近,气候波动周期由41ka转变为100ka。黄土高原上黄土地层与磁化率研究揭示,现代东亚季风出现于2.4Ma前,并于1.1和0.6MaBP前后两度加强,现在的季风环流形势形成于0.6MaBP,米兰柯维奇理论不能解释上述新生代气候的阶梯状变冷、第四纪气候的阶段性和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因此除轨道因素外,还有别的因素控制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的气候,是在众多的相关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文从纬度位置、季风环流和地形因素3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且,在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时,涉及的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条件上.季风环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影响黑龙江省气候.地形因素干扰、破坏着上述两种因素所形成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气候要素经向和纬向的空间地带性分布,从而使气候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湖相地层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在1.95MaB.P.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气候转型事件。在此之前,南海热带季风信号在地层记录中存在较强的表现,在此之后热带季风信号减弱而高纬冰盖信号加强。CaCO3指标的周期分析同样表明,在1.95MaBP前后确实出现了气候的主导周期转型,在此之前,气候变化周期以类岁差的25kyr周期为主,而在此之后,以类倾角的38kyr周期为主。发生在临夏盆地1.95MaBP的这次气候转型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在当时隆升到一个可以改变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临界高度,如果以青藏高原在2.6MaB.P.- 0.6MaB.P.的平均抬升速率推算,这一临界高度可能在2500m左右。  相似文献   

9.
厦门、福州季风气侯的特点,与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不同,也与华南热带季风气候不同,而且两地本身季风特点也有差异,表现在各时期季风的强弱、规模、进`退消长的程度不同,反映在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上,同时也指出不同季风季的季风,有其冷暖不同的气团源地,进而分析了两地季风气候特点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用OSU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热带西太平洋冬春海温异常对东亚初夏(5月)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①海温的负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落和西伸,东亚热带季风环流减弱,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增加;②海温的正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西太平洋的赤道西风加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1.
对白头叶猴栖息地植被进行群落学分析表明:1.白头叶猴栖息地植被属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北热带地区的非地带性植被;2.白头叶猴栖息地水热状态比周围及邻区均表现为相对高热干旱。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大气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澄海  崔洋  靳双龙  燕青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94-12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逐日地温、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带通滤波的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典型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3—6月大气低频振荡信号分布和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度场和纬向风场存在30-60d大气低频振荡、准双周和5—7d的大气振荡.揭示了在典型的南海夏季风强、弱年,200hPa,500hPa上低频振荡产生的位置,强度及传播特征各不相同.在典型强季风年份,高原北部形成低频振荡并向北传播;而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原地振荡的显著特征.在强季风年,高原的非绝热加热削弱高原地区低频波,非绝热加热在高原以外的东西两侧中再现出来,与南北两支急流相联系.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起着加强高原地区低频波的作用;形成了以高原为中心的准南北方向上的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中尺度模式MM5V37对2006年南海(SCS)夏季风爆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很好的反映了此次季风爆发的过程及与季风爆发相伴台风演变过程。从而证明了通过台风的协助,南海上空的季风风场和水汽通道的建立,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我国关于热带北界问题的争论,把代表性意见分成四组,并分析找出了分歧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把争议地区命名为季风热带。提出了季风热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一些学者已经通过研究得知印度夏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夏季风这三种季风都对娘子关泉域的降雨和泉水流量有着非常强的影响作用.为了揭示三种季风在季风期,非季风期对降水和泉水流量的作用,选址山西省娘子关泉,利用小波相干方法对季风,非季风与降雨,泉水流量的相干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季风包括印度夏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夏季风. 6月到9月为季风期,10月到5月为非季风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季风在非季风期对降雨和泉水流量都有影响,并且通过对比相干系数可以得知,三种季风对降雨的作用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bL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结论,这与南亚冬季风的爆发和加强密切相关。印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州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家自然保护区有兽类85种,受东南季风影响广布种21种均为季风型,其余以东洋界成分为主的有50种,其中又以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占优势,有24种,反映了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季风动力学     
亚洲南部季风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现象之一。季风可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洪水与极端季风降雨已经被证明是最致命的自然灾害。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努力致力于改善季风带来的灾害,如提高季风预报能力,但季风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汾渭盆地西师村黄河第三级阶地上沉积的黄土地层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组份变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变化,粒径〈5μm和〉3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曲线分别是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良好替代性指标.通过粒度分析所绘制的各粒级组份体积分数曲线显示,古土壤S2和S1发育时期,夏季风加强,并且分别在225,121,101,85kaBP处出现峰值;在40kaBP左右,夏季风有所加强,形成一层弱古土壤Sm.黄土L2和L1堆积时期,冬季风加强,峰值分别出现在185,155,138,15kaBP处.西师剖面的黄土记录整体上反映了最近250ka以来汾渭盆地东亚季风的演化过程,为这一地区在最近250ka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化研究作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道真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北端.属亚热带湿润季风高原山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多年平均气温15.6℃,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而言较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2006年我县遭受特大干旱,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我县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是多么脆弱。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水利设施现状,水利局对全县已建成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