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塔中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不整合界面的剖面和平面特征的综合分析,阐明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规律: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发育多个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隆起区到拗陷区,分别发育高角度叠合不整合带、低角度削蚀不整合或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差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地质条件,预测出泥盆系上超不整合两个有利油气圈闭带。对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构架和构造期次,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特征、演化和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地层不整合结构的定量预测问题.通过对济阳拗陷古近系不整合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不整合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并进一步明确了不整合结构发育的4种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地质和岩心分析测试研究成果,应用模糊判识的方法,确定了评价因素集、权重因素集和隶属函数,建立了用于表征不整合结构特征的模糊识别模型;结合样品分析测试结果,确定了地质模型定量预测不整合结构类型的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断陷盆地不整合结构定量预测地质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地质背景和测井资料,用测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不整合面进行识别,为准确划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提供依据。研究后认为,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识别方法受延长组顶部地层的剥蚀程度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共同控制。测井方法识别不整合面最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河道充填砂岩形成的箱型测井曲线的底界,主要发育在甘陕古河谷;二是由于不整合面下发育黏土风化壳而使不整合面上具有电阻率值最小的特征,主要发育在古地貌的斜坡带。此外,不整合面的识别还需参考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厚度、标志层特征,同时结合邻井对比和等厚原则,才可有效准确地识别不整合面,并对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准确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盆地不整合的油气输导方式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地质特征,并结合已发现地层油藏油气输导过程剖析,分析不整合的油气输导方式及性能.结果表明:陆相断陷盆地不整合结构层主要由砂、泥岩组成并各具特征,不整合面上下砂泥岩对接组合可分为砂/砂、砂/泥、泥/砂、泥/泥等4种型式,这些组合型式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不同的组合型式控制着不整合的油气输导方式,其中砂/砂型控制着不整合的垂向输导方式,砂/泥型、泥/砂型则控制着不整合的横向输导方式;不整合结构中的渗透层横向连续性差,使得不整合横向输导油气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一些圈源距离较远的地层油藏进行预测,要特别重视不整合结构型式及其与断层、骨架砂体等的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玲  刘跃华  黄胜 《科技信息》2013,(5):30-30,36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之不平衡现象显现,高校必须探索一种可行的解决策略,而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可以弥补教学资源建设不平衡现象。因此我国高校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十分必要,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前中生界不整合是库车东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整合面,是海西晚期运动的直接产物。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结
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前中生界不整合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前中生界不整合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分布在阿克库勒凸起,雅
克拉断凸东段分布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分布在库车拗陷。与不整合相关的圈闭类型有两种,不整合
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和不整合面之下的古潜山圈闭。前中生界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油气沿不整合
由拗陷中心向南运移,进入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后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查干凹陷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活动过程,形成多个不整合类型.在系统划分该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不同级次层序的基础上,识别了各级层序界面的不整合类型,提出了一种新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几何关系、地震反射终止形式和不整合面成因机制(构造和沉积),将查干凹陷不整合划分为2大类:角度不整合、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进一步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褶皱型、断褶型、削蚀型3种构造不整合以及超覆型、退覆型、顶超型、整一型4种沉积不整合.在这7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按照A/B-C·D代码系统划分不整合类型的新方法,将查干凹陷不整合细分为9小类:上超/整一-超覆型、上超/顶超-超覆型、上超/削截-超覆·削蚀型、上超/削截-断褶·退覆型、整一/削截-削蚀型、整一/削截-褶皱型6种角度不整合类型,以及整一/顶超-顶超型、整一/整一-整一α型、整一/整一-整一β型3种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各级层序界面不整合类型的基本分布规律是,洼陷中心主要发育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向外渐过渡为角度不整合类型,高级次层序单元(如一级层序、构造层序和超层序)界面常发育多种角度不整合类型并作为主体,低级次层序单元(如层序)界面常发育多种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类型并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形成优势运移通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油气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在冀中坳陷油气成藏和潜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断层-超覆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5种类型,其中断层-超覆不整合分布于陡坡带,削截-超覆不整合分布于缓坡带,断褶不整合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削截不整合多分布在凸起上,平行不整合则分布在生烃区.通过野外踏勘、岩心观察、录井与测井综合解释以及钻井泥浆漏失统计,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纵向上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及风化淋滤带3层结构,其中风化淋滤带溶蚀孔、洞、缝十分发育,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目前已发现削截-超覆型油气藏、侵蚀潜山型油气藏和断褶不整合型油气藏等3类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随着震旦系-下寒武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对古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该地质时期发育呈南北向展布的隆坳构造。桐湾期、加里东期、印支期为四川盆地3 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其不整合分析是构造演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研究,分析构造变革对古构造演化的影响。基于钻井、野外露头、地震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震旦纪-早寒武世古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1)3 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震旦系-下寒武统(桐湾期)、中上寒武统-二叠系(加里东期)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印支期),7 个区域性不整合;2)不整合具有叠合性、迁移性特征,叠合性主要反映构造继承性,迁移性主要反映古构造的变迁过程,依据不整合发育特征,高石梯-磨溪构造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发育期、调整期及稳定期3 个演化阶段;3)不整合与隆起区丘滩体叠加控制了震旦系岩溶储层发育,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聚优势通道,不整合迁移性有助于分析古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分析认为,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特征分析对认识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构造后期演化及油气运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使其沿裂陷槽分布;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盆地内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印支期(T3)、燕山期(J3)和喜山期(E2),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鲁西的太古界和古生界的不整合面上,普遍发现一种比较持殊的滑脱构造,滑动特征十分明显。驱动力主要是上覆岩系的自身重力。断块活动是滑动的诱发因素。以重力为主导作用而产生的滑脱构造,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发现和认识,并愈益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鲁西的广大地区,太古界泰山群和古生界寒武一奥陶系的不整合面上,普遍发现一种比较特殊的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整合是由多个结构层组成的地质体,不同结构层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特征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济阳坳陷部分第三系不整合结构层的岩心观察、矿物及元素分析等,将不整合风化带划分为3类结构:I1型结构,I2型结构和Ⅱ型结构。系统分析了不同风化带结构层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对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不整合不同结构层呈现不同的矿物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风化岩石相比未风化岩石具有富Al,Fe,Mn,Ti而贫Ca,Mg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耿晓娟 《科技信息》2010,(34):I0161-I0162
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经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朱生豪的译本《哈姆莱特》进行研究,试图将朱译《哈姆莱特》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进行具体的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可供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参考的公式化的翻译规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盆地的成因是聚煤盆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阜新盆地的成因还有争论.本文从盆缘特征出发,结合盆地建造特征探讨了这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述北方中新生代产铀盆地的形成分布及大地构造背景特征,并结合前人对北方几个重要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条件的剖析,从区域(大地)构造、沉积体系、古水动力条件、铀源等方面对比分析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盆山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关系。认为中新生代的盆山演化对北方产铀盆地及其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铀成矿作用以层间氧化为主,叠加沉积成岩和潜水氧化成矿,使铀的成矿过程具有多期次、多方位的特点。为下一步在北方各大中小型盆地进行砂岩型铀矿床继续勘查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 ,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 ,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兰坪地块形成阶段 ;陆内盆地演化阶段 ;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