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分别采用等电点聚焦(IEF)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分离蓝隐藻(Chromonas placoidea)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经IEF分离得到5条带,依迁移距离从小到大命名为带Ⅰ(黄绿色,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带Ⅱ(桔红色,类胡萝卜素-蛋白复合物)、带Ⅲ-Ⅴ(蓝色,隐藻藻蓝蛋白),其等电点分别为pH4.5、4.7、5.2、5.4和5.9.经PAGE分离最多得到4条色素蛋白带,分别为PSI中心复合物CPI和PSI复合物颗粒CPIa以及2个特异的藻蓝蛋白(PC)-Ch 1 a/c-捕光蛋白复合物.值得注意的是,给予580、460和435nm的激发光,捕光复合物都可发射680-682nm Chl a的荧光.这一结果表明,蓝隐藻中藻胆蛋白与捕光叶绿素蛋白的是紧密结合存在的,并且具有能量传递关系.  相似文献   

2.
强光光抑制引起的光系统Ⅱ膜复合物蛋白二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光照射引起的光系统Ⅱ膜蛋白复合物的光抑制过程中,伴随着二级结构组成发生变化;短时间的光照对其二级结构的影响不大,但较长时间(40min)后可引起α螺旋含量下降,无规卷曲成分增加,在复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后,可使β折叠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还使PSⅡ对强光的耐受性下降,表现在二级结构的变化加大,实验结果表明:稳定的膜结构可以提高光系统Ⅱ抵抗强光破坏的能力,光抑制主要影响膜蛋白复  相似文献   

3.
探索了蓝隐藻的实验室自行培养条件;改进了完整类囊体膜的制备方法,获得了状态较为理想的类囊体膜,其Chla/c比值可稳定在4左右.此外,建立并优化了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增溶以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条件,得到了4种活性的色素-蛋白复合物,经光氧化活性测定,初步判定为捕光复合物Ⅰ、捕光复合物Ⅱ以及PSⅡ颗粒和PSⅠ颗粒.实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蓝隐藻光合系统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方法,从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中稳定分离到了4种活性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分别为2种捕光复合物、1种PSⅡ颗粒和1种PSⅠ颗粒.采用圆二色谱技术对分离到的复合物进行了全波段(190750 nm)光谱测定,结果显示:①远紫外区: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各复合物的无规卷曲比例相近,约占30%左右;PSⅠ颗粒和1种PSⅡ和捕光复合物含有更高比例的α-螺旋和β-转角,但几乎不存在β-折叠.②近紫外区:在芳香族氨基酸的三级结构信号区,各复合物均未观测到Tyr的信号峰.③可见光区:690 nm附近信号峰的有无是隐藻捕光复合物和中心复合物的一个区别.实验结果不仅给出了隐藻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性质的新信息,也为今后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的分析和鉴定提供了新的光谱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拟南芥逆境响应蛋白SEP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SEP1基因缺失的拟南芥突变体sep1-1.和从诺丁汉拟南芥种子库(NASC)购买的SEP1基因敲降突变体sep1-2一样,sep1-1在正常条件下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1 200μmol photos·m-2·s-1高光处理8 h后,两个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体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野生型(WT)相比有着不同程度的下调,说明PSⅡ的活性降低.亚细胞和叶绿体精细定位结果表明,SEP1是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膜蛋白.通过蓝绿温和凝胶电泳(BN-PAGE)和二向(2D)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SEP1与某些未知蛋白结合形成一个分子质量约为100 ku的复合物,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PSⅡ的组装或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肝细胞靶向性Asor-PLL-DNA复合物。方法:将携带外源基因的质粒与脱唾液酸糖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可溶性的蛋白-核酸复合物。结果:该复合物能通过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以非病毒感染的方式,将外源基因导入肝细胞并得以表达。结论:和传统的重组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式相比,该复合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安全性,该系统的建立为以肝细胞为靶组织的外源基因介导的肝脏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psbD基因编码光系统Ⅱ反应中心D2蛋白。本首次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体外扩增了包括5'上游调控序列和完整蛋白质编码序列的psbD基因。  相似文献   

8.
从菠菜中分离提纯了光系统Ⅱ核心天线复合物CP47,利用吸收光谱、圆二色(CD)光谱和磁圆二色(MCD)光谱对二者色素结合状态进行了研究。对CP43和CP47上色素结合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讨论。MCD光谱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色素的光谱手段,适宜于对光合作用中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Aβ神经毒性的来源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制备了Cu(Ⅱ)Aβ1-40复合物,并对该复合物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Cu(Ⅱ)Aβ1-40复合物ESR波谱呈现蛋白束缚Cu(Ⅱ)的谱线特征,提示:Cu(Ⅱ)已以某种方式与邵结合。Cu(Ⅱ)Aβ1-40复合物可利用水溶液中分子氧以及XO/X系统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形成过氧化氢;而单纯的Aβ1-40却无此作用。CD谱显示:与单纯的Aβ1-40比较,Cu(Ⅱ)Aβ1-40复合物的α-螺旋百分含量有所降低。Cu(Ⅱ)Aβ1-40复合物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抑制作用要比单纯Aβ1-40作用出现的早。大鼠脑海马微量注射Cu(Ⅱ)Aβ1-40复合物后行为学改变要比单纯Aβ1-40作用更为明显。结论:Aβ与Cu(Ⅱ)结合后启动活性氧系统进而造成神经细胞损伤,这可能是Aβ在AD脑内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核心复合物中能量传递超快动力学。对实验测得的荧光衰减曲线,进行数据处理,解得荧光衰减的3个时间常数分别为3.9,20.4,930.5ps,各组分荧光占总荧光的百分比分别为1.0%,12.7%,86.3%。对由全局分析得以的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曲线运用高斯多峰解叠运算,解得3个峰值波长分别为671.03,684.74,696.16nm。通过分析,给出了激发能在PSⅡ核心复合物中超快传递的动力学信息及相应的能级关系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8,24和33ku 3个外周蛋白对光系统Ⅱ的影响.观测到去除3个外周蛋白,光系统Ⅱ颗粒的2,6-二氯酚靛酚光还原活性下降,并可由外加1,5-二苯卡巴肼予以恢复,表明光系统Ⅱ氧化侧受影响.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表明,去除3个外周蛋白,荧光上升速率下降,可变荧光减小,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降低.此外,还观察到去除3个外周蛋白对光系统Ⅱ颗粒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有明显的影响.讨论了3个外周蛋白对维持和保护类囊体膜功能完整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DYT1是拟南芥绒毡层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DYT1的缺失会导致绒毡层相关功能的缺陷.然而,DYT1并不是使绒毡层功能化的充分因素,暗示了DYT1蛋白需要和其他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才能发挥功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DYT1蛋白为诱饵在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与DYT1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筛选从文库中得到20个阳性克隆,通过BLAST序列比对得到8个候选基因序列,从中鉴定出6种候选基因编码可能的转录因子或者其他调控转录的蛋白因子.其中5个编码调控因子的基因都被证实在花药中表达.更进一步,发现另一个对花药发育所必需的转录因子AMS能与DYT1在酵母体内形成转录复合物.表明这2个蛋白可能形成异源复合物在花药中共同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弱光条件下(120μmol·m-2·s-1)用Tris(0.8mol/L,pH6.5~10.0)处理具有放氧活性的PSⅡ核心复合物,可引起33kD锰稳定蛋白的释放和锰复合物的破坏,并导致核心复合物的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温和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表明,主要是PSⅡ核心复合物的二聚体和单体减少,并且复合物部分解体;除反应中心D1和D2蛋白外,核心天线CP43和CP7的量也减少,33kD锰稳定蛋白要发生降解.避光时,PSⅡ核心复合物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型阳离子聚合物Chitosan-g-PEI-g-PEG-OH的性能,重点考察其粒度,基因转染效率与细胞毒性,探讨了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能性.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SL)、透射电镜(TEM)观察了Chitosan-g-PEI-g-PEG-OH与DNA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形态及粒径,Chitosan-g-PEI-g-PEG-OH可复合DNA形成粒径160~210 nm的纳米复合物,适合进入细胞.使用MTT比色法分析Chitosan-g-PEI-g-PEG-OH的毒性并与PEI,PEI-g-PEG-OH比较.选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转染Hela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新型阳离子多聚物Chitosan-g-PEI-g-PEG-OH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其细胞毒性,有望成为基因转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采用PAGE法对管藻目绿藻刺松藻的色素蛋白复合物进行了分离,并研究了4 种主要的捕光复合物LHCP1 ,LHCP2 ,LHCP3 和LHCP3′的色素和光谱特性等;通过对最大的捕光复合物LHCP1 的再分离,进一步得到了与其他3 种小分子量捕光复合物相对应的条带,证明LHCP2 ,LHCP3 和LHCP3′都是LHCP1 的组成成分,并提出管藻目绿藻的4 种主要的捕光复合物之间并不象高等植物那样是单体和寡聚体的关系,而是分别以不同方式解离形成的捕光复合物的不同部分  相似文献   

16.
RNA聚合酶Ⅱ同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研究了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Rpb6,Rpb8与BAF复合物和转录因子NF1/CTF在基因转录活动中的联系.实验证实,RNA聚合酶Ⅱ的亚基Rpb1与BAF复合物有联系,Rpb6与BAF复合物联系不紧密,Rpb6与NF1/CTF联系密切,Rpb8与BAF复合物和NF1/CTF有部分联系.免疫沉淀实验也证实RNA聚合酶Ⅱ与BAF复合物和NF1/CTF一同参加了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管藻目绿藻刺松藻(Codium fragile)PSⅡ捕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AGE法对管藻目绿藻刺松藻的色素蛋白复合物进行了分离,并研究了4种主要的捕光复合物LHCP1,LHCP2,LHCP3和LHCP3的色素和光谱特性等;通过对最大的捕光复合物LHCP1的再分离,进一步得到了与其他3种小分子量捕光复合物相对应的条带,证明LHCP2,LHCP3和LHCP3都是国的组成成分,并提出管藻目绿藻的4种主要的捕光复合物之间并不象高等植物那样是单体和寡聚体的关系,而是分别以不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增强子元件及作用于其上特异性结合蛋白与该基因在癌细胞中高表达的关系,用荧光素酶的报告系统在HeLa及CBRH7919细胞中增强子元件I(GPE I)及增强子元件Ⅱ(GPEⅡ)的活性,并将GPEⅡ的增强子活性部位定位于其上游84bp的GPEⅡ-1区域内。分析对比不同细胞中结合于GPEⅠ核心序列(cGPEⅠ)、GPEⅡ-1上特异性核合蛋白,发现HeLaCBRH79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增强子元件及作用于其上特异性结合蛋白与该基因在癌细胞中高表达的关系,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在HeLa及CBRH7919细胞中确定了增强子元件Ⅰ(GPEⅠ)及增强子元件Ⅱ(GPEⅡ)的活性,并将GPEⅡ的增强子活性部位定位于其上游84bp的GPEⅡ-1区域内.分析对比不同细胞中结合于GPEⅠ核心序列(cGPEⅠ)、GPEⅡ-1上特异性核结合蛋白,发现HeLa,CBRH7919细胞中存在的cGPEⅠ特异性结合蛋白及GPEⅡ-1特异性的64ku结合蛋白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则不存在.因此,上述反式作用因子可能与GPEⅠ,GPEⅡ的增强子活性及该基因在癌细胞中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管状的细胞内动态结构,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一些跟微管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有可能致使严重的人类疾病的发生.这些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即为微管互作蛋白.影响微管的基因众多,目前发现的影响微管正常组装的蛋白还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诸多影响微管的互作蛋白等待人类“挖掘”.我们利用已有的果蝇RNAi文库,通过UAS/Gal4系统,对部分基因进行敲减(RNAi),使基因在果蝇幼虫肌肉中特异性沉默,经过免疫染色后观察这些基因功能敲降果蝇的肌肉微管形态,以此来筛选微管互作蛋白.我们共鉴定了541个基因,筛选出微管有表型的40个.其中一些基因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的筛选工作不仅为构建微管相关疾病模型提供了铺垫,为微管相关疾病治疗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且对细胞结构中微管的非中心体微管组织中心探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